八一八国外爆红的Navdy 为啥迟迟没有发货?
去年8月份的时候,一款叫做Navdy的HUD在 Kickstarter 上 众筹 上超过240万美金,顺便引爆了全民关注HUD的热潮。
今年8月的时候,国内开始涌现出车萝卜、Carplus、晕光、哈德等几款HUD,其中以车萝卜为代表的HUD已经开始发出样机,在网上已能搜到试用报告。
但是,亲民HUD的“始作俑者”Navdy反而不见现身了,“听说他们中途换了CTO,听说他们改了设计方案,听说他们解决不了散热问题……”
面对这一串串的听说,我们咨询了国内HUD一线从业者的看法,想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告诉你,为什么Navdy迟迟没有发货?
Navdy为啥改设计方案
抓住网上的人问为什么Navdy迟迟还没有发货,10个人中有9个人会告诉你“Navdy改方案了”,但具体改在哪里,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记者问了N个业内认识后找到了一名微信名叫尊悦并订阅了Navdy的业内人士,他终于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解释,虽然个别细节值得斟酌,但整个逻辑是较为顺畅的:
因为DLP无法解决高温问题,以及附带导致的光路和显示效果问题。按Navdy视频中演示的结构,那个比较难,无论材料选择还是风扇,无法突破60度的高温,基本上属于有心无力,这是Ti的芯片问题。
芯片问题进而带来的是结构尺寸受到光路限制的问题,目前的芯片水准会导致屏幕尺寸最短也在12个Cm,尺寸大,有些车型无法适用,放不下玻璃反射板,最终导致取消反射板的设计。
但Ti的新一代芯片据说也将在年尾发布,可以解决高温问题以及宽屏幕显示,或许这个会有所帮助。
综合来说,Navdy既存在硬件的问题,也存在软件的问题,加上CTO的变更导致整体方案的调整,因此时间上就已经给Navdy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既然决定改方案 动作 为什么还 这么慢?
按国内硬件圈的迭代模式,很多硬件成品都是在改了几版的情况下才拿出来的成品,而且这其中也不乏像Navdy那样要“非常大改”的产品,只是按产品发布的思维,这些"不那么光彩的经历"都会在产品发布的那一刻被淡化,创始人不会在开发布会上的时候大肆渲染“我们一开始用的**的方案,觉得太差了,后来只得换……”“我们一开始采用的**公司得设计方案,后来发现这个根本就做不到”“我们一开始想用TPU材质,后来发现供应商根本就解决不了”……说这么多,观众不会觉得你很酷,你很牛叉,反而会有“我是来看你家酷产品而不是听你吐苦水”的嫌疑。
那Navdy到底卡在什么地方了,来看看正在做HUD的创始人们的看法
光晕HUD创始人表示
Navdy最早宣称做HUD的时候,用的是DLP较早版本的投射芯片,但是时间拖了这么久DLP新的模组已经出来了,可他们在旧模组上做的修改要在新的模组上重做一次,所以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要改方案,不然Navdy真正上市的时候,他们的硬件规格已经落后于整个市场了。
除了芯片版本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用户体验的问题,还有在选工厂上的问题以及团队内部变化的问题,而外界所提的DLP和超短焦的技术问题虽然客观存在,但这个供应商可以帮他们解决。
Carplus HUD创始人表示
之前网上有一篇文章写解密Navdy迟迟发货的原因,通篇都归结于T1芯片的问题,认为其因为热管理问题没解决好导致了Navdy的发热问题,进一步导致了Navdy在尺寸、显示效果、受控于环境的连环问题,让Navdy卡在了源头上。
对此,Carplus创始人是这样辩驳的
最近我们测了T1,设定的85度上限,温度还不错,所以芯片问题没有网上写的那么严重,另外手势识别应该还是以色列那家供应商,光学设计这个,我们都能搞定,它们呢(Navdy)那么强,应该不会载在这上面。
如果一定要推测理由的话,我更倾向于软件交互体验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已经发布的HUD,用户反馈的意见主要是软件体验不够好。
车萝卜HUD创始人表示
据我的了解,主要卡在几个问题上:
一个是散热的问题,他们之前对散热的考虑可能不是那么周全,后来才发现这是个很大很严重的问题,他们的机构设计应该支持的不好,后面可能要改结构(设计)。
一个是语音操控的问题,视频演示的时候很容易,真正去做的时候,会有太多环境的干扰以及上下文和自动纠错和自动智能识别 的技术,他们用国外的以及Nuance提供的接口都做不到真正的人机对话,所以在这时候遇到很大的操控难题。
最后就是生产细节的问题,它毕竟在美国吗,但有一个问题,跟深圳这边的生产商沟通,反复沟通的成本是很高的,这个也会带来问题。
还有就是核心体验优化的问题,演示视频中他们用增强现实的导航体验,但用Google的SDK是做不了这个体验的,地图开发的门槛还是很高的,估计他们最后的成品也做不到他们在视频中做到的体验。
也许,真正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本来以为几位都是业内人士,看法应该比较一致,但是从上文中,我们看到大家的侧重点和个别细节都不一致,对此我们综合上面4位业内认识的看法,再结合目前国内HUD的现状,来划出大家比较一致的地方
换方案引发的时间成本
首先排除网上最近一文关于Navdy推迟出货是因为T1芯片技术问题的一刀剁推断,目前市面上的HUD厂家,车萝卜就用的德州仪器的投射芯片,Carplus也通过了德州仪器85度的测试,只能说Navdy之前确实吃过上一版投射芯片的亏,但是经常拿这个说事已经过时了,一年时间过去了,德州仪器已经把问题解决地差不多了,只能说是他们吃了之前用的芯片版本较老,后面必须换方案的亏上。
中美供应链的问题
然后是供应链的问题,上一条中的换方案已经板上钉钉,但短时间内换方案又碰上HUD的不少核心供应商在中国,这无形中比国内的HUD厂家高了很多时间和沟通成本,所以说Navdy迟迟不出货跟供应链关系很大这条是相当合理的。
用户体验雪上加霜
另外就是上面四位中有三位提到的用户体验问题,可以预见,在HUD刚刚出世的这一两年,无论是高大上的国外公司还是牛逼哄哄的国内公司,在用户体验这观赏都不会一蹴而就,HUD必然会经历体验粗暴到体验逐渐完善的过程,所以Navdy迟迟不出货跟用户体验有关是肯定的,但不是主要原因,它的作用只是“雪上加霜”。
最后
在记者开始调查这个问题前,网上关于Navdy迟迟不发货的原因被过于放大了,有的一棒子锁在投影芯片的热管理问题上,并宣称“国内HUD都跳进了这个坑”;有的称它改了设计方案后,带来了一系列“内忧外患”; 有的称它改了屏幕设置比,因为适配不了大多车型。
但是没看见国内长的非常像的HUD已经出来了么?他们想办法解决了散热问题;他们就用的的语音交互;他们的尺寸也不小;他们的交互体验也不是那么一蹴而就; 他们就没用现在本身都不怎么成熟的 增强现实 技术。
用公正的话说,就是做个HUD并没有那么难,大家都用同一个厂家的投影芯片、处理同样的光学亮度问题、面对同样的全球车型,一样是懂技术的人在做,不要把国外做HUD的难度神化。
另外,有人会说Navdy是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完美并没有错,但是在 智能硬件 追求完美的路上,必然有几版进化不完整的不完美产品做“先驱:,才会有后面的终极“爆品”才叫真正的完美,不然iPhone、小米之类的产品也不会在更新到第四代、第五代的时候还有那么多人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