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曹敏惠:教育技术要想融入学校,必须先过老师这关
雷锋网消息,近日,第三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在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高校教师分享了智慧教学实践成果,研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
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曹敏惠在研讨会上演讲中认为, 任何一种技术创新要想融入学校这一正规体系,必须要过教师这一关 。技术要改变教育,首先要让老师爱上技术。
曹敏惠表示,现在市面上的智慧教学工具太多,使得老师都产生了选择困难症,但只有极简的技术才可以促进教学。随后,她详细介绍了基于学堂在线雨课堂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案例,并概括为“三阶三享”。最后,谈及对教育技术的反思时,曹敏惠认为,一切“热闹”应服务于有效,回归到理性,在教学中应用技术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
以下是曹敏惠在研讨会上的分享内容,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对其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分享题目是《未来已来,你还不来》,我将从四个方面给大家阐述。
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曹敏惠
技术改变教育
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数据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但这个技术真的可以改变教育吗?
中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钱学森之问。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这么小?
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觉得在座的老师都是热爱学习的,都是有思考的,我来开下弹幕,让老师来讲讲这个原因是什么。因为人不是机器,肯定是有情感的。我看老师们已经活动起来了,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技术实际上对教育的影响很小。
刚刚我们从几个老师发的弹幕当中可以看出来原因有这几个:
第一是技术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配套。为什么,刚刚有老师说了这个教育不是面对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你要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我们技术怎么样适应它,这是需要考虑的地方,这是第一。
第二是体制懒惰的原因。国家很支持,教育信息2.0都出来了,为什么现在还很小?最最关键的因素是老师。如果老师不做,你这个就没有戏。美国的罗伯特海涅克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 任何一种技术创新要想融入学校这一正规体系,必须要过教师这一关 。
技术要改变教育,首先要让老师爱上技术。你让老师喜欢去用,你才能做的好。
选择的综合征
我们知道现在各种智慧教学工具,APP,慕课、翻转课堂还有微课,到底选择哪个,把我们的老师都冲昏了。
这些教学工具我们都有,云班课、微助教、课堂派、课立方、学习通、智慧树,这些平台其实都是大同小异,都完成签到、讨论、分组、公告、测试、成绩管理等等这些功能。
今年年初我们有用慕课堂,有微信+平台,但是目前来说还在逐步的发展的当中,我们再来看一下雨课堂。雨课堂是什么?是微信+PPT。PPT是什么,是我们每天备课要用的,上课要用的,把这个工具插入到PPT当中,我觉得这个功能对我们老师来说非常简单的,我们可以实现的。
大家看ABCDE这五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我都用过,都尝试过。有的老师就说,做个大学老师太难了,有科研压力,要有成果文章,要评职称,还要教书育人,现在还要学习复杂的教育技术,还要花很多时间,是不是太难了。确实是的,我们的老师压力很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极简的技术促进教学
我们知道技术可以促进教学,这个结论已经知道了。那么什么样的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呢, 我认为极简的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学 ,就是不给老师添麻烦增加负担,不给学生添麻烦增加负担,操作简单傻瓜化。
通过我自己的体验来说雨课堂做到了,有这几个特点:
第一是轻量。插件直接导入PPT,上课的时候直接在微信端,不用下很多APP,可以直接用,老师可以在微信端直接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是功能是按需设计,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只要把这个插件按进去,花15分钟时间把PPT看了你就会了,不给老师增加更多的负担。
第三是批量导入、快速识别,节约备课时间。
第四是反馈及时而精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很多老师谈了这个,我觉得最赞的是让老师在课间的时候知道哪个学生课上没有好好学习,存在问题。在我的课堂当中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期末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
最后一点是从教师中到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今天雨课堂发布4.0版本,我跟雨课堂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有一些我们使用的时候的想法,我觉得他们非常好的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把我们的意见变成了行动,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用雨课堂的一个原因,确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下面我想讲讲,其实我用雨课堂有三年时间,也有自己的总结。 我把我所有的这门课程的内容变成雨课件进行混合式教学 ,包括课前测试评估,课前预习PPT,课堂测试题库,课后学习资料,期末测试题库。
下面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可概括为“三阶三享” 。初阶是课前分享,线上学习知识,解决教育目标当中的记忆理解,用大数据+人性化督学方案促进学生线上学习。
中阶是课堂乐享,锻炼学生线下能力,全面课堂互动,促进参与式学习,这个阶段对应教育目标的应用和分析。
课后是团队的创新创享的过程。看一下怎么做的,课前教师导学、线上学习,自我检测、小组讨论;学生也会写一个讨论报告给我,让我知道下一次课应该教什么,从而有针对性的教。我解决学生所需要的东西,课堂上做什么,对学生的线下做点评。同时我们还有督学,我们要测试,你说你学的好我测试一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最后还有教师进行专题讲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用了雨课堂进行课堂互动,这个是学生课前做测试题的情况,我在手机端可以很容易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第二个交作业,现在交作业不点名了,学生一般不用交纸质的,直接拍个照片投稿给我,我也不用拿着作业走了,我直接在手机上改作业就可以了,非常方便,学生也喜欢这个。
我们看课后,是巩固提高、拓展提高和思维导图。以PPT+语音的模式给学生点评,而且学生学的特别认真,他学不会可以再重新学。同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课题,以解决问题为主让学生小组讨论,团队进行问题的过程,后面我们还会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我比较赞同学生用手写,手写之后会记得很牢,也给大一学生减少负担,学生做了这样的思维导图之后,他把知识体系梳理了,可以促进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以上就是我做的混合式教学以及雨课件这样的形式。
教育技术的反思
下面我想和大家谈谈对教育技术的反思,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有些督导说这些信息技术是好,学生都喜欢,但是用过之后学生留下了什么? 一切“热闹”应服务于有效,回归到理性 。
也就是说为什么用这种技术做,你要有你的想法,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老师的教,有利于老师掌握和使用这些数据去驱动精准教学。
有的督导又说了,这个信息技术是好,但是浪费时间,一节课搞5、6次,20分钟就没有了。所以他们提出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看下一堂课4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曲线变化图,我们何时使用信息技术,是要把握学生注意力低下的时候,这个时候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差异度,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绝对不是盲目的,要融入我们的教育思想,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合理使用。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而不是为了热闹做这个。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未来已来,让我们拥抱未来吧,谢谢大家。 (雷锋网雷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