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毕会娟:从用户价值出发构建AI Cloud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毕会娟:从用户价值出发构建AI Cloud

“AI技术刚诞生的时候曾经很惊艳,但AI毕竟只是单点的技术,如果不在系统层面做综合运营的话,是不够的。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是不再为单个技术而兴奋,技术要用好,需要跟业务、场景、用户实际需求结合。”

“AI+安防”时代已经到来,针对行业将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毕会娟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继行业经历网络化、数字化之后,智能化再次成为各家“押宝”未来的关键技术,并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绝招”。

回首两年前,海康威视是基于怎样的考量提出了AI Cloud概念?在行业风向变革之时,作为行业巨头,海康威视为何先亮出了旗帜?

Hikvision AI Cloud缘起:从用户价值出发

要想适应时代的变革,必须准确探知时代的脉搏。

在2017年的安博会上,人工智能在各大参展商的展品中集中爆发,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了AI给行业带来的冲击。也正是在这次安博会,海康威视提出了AI Cloud的架构。

为什么是AI Cloud?

毕会娟回顾当时的情景说道:“在2017年,业内更多还是从AI技术的角度看安防与行业的结合,但海康威视已经能够感受到,只有算法是不够的,而是应该站在系统的角度、站在用户的视角,思考我们到底该提供什么。”

如何让用户最终获得价值?海康威视给出的答案是AI Cloud。

2017年,海康威视提出了“云边融合”的概念。Hikvision AI Cloud并不是简单的云+边,而是由“边缘节点、边缘域、云中心”三层架构组成。边缘节点侧重多维感知数据的采集和前端智能处理;边缘域侧重感知数据的汇聚、存储、处理和智能化应用;云中心侧重包括物联网数据在内的多维数据的融合,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分析应用。

转变思维:从突破单点技术到系统化解决问题

Hikvision AI Cloud给海康威视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毕会娟反复提到,要站在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为行业提供的价值,只在一点上解决一个技术问题,这不是用户想要的。Hikvision AI Cloud要构建的就是一套从端到云的完整的解决方案和落地实现。

传统摄像头对视频数据“存而不用”的处理方式,已经成为AI赋能安防的背景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怎么将全国数百上千万摄像头中的视频数据“变活”,其实是个庞大的工程。

毕会娟喜欢用“水流”来比喻数据。那么当水流奔流不息,如何将其疏导至该去的地方?

答案自然是开道修渠。

实际上,这种转变也提高了感知数据的价值密度,与行业趋势不谋而合。

“在很多行业中,信息化的实现往往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而海康威视最大的变化,是过去认为采集到的感知数据,采集完了就结束,或加上AI的能力,处理下就可以。但现在,我们会去思考这些处理出来的结果,怎么传递给应用界面。比如这些数据是否进行了最好的采集,采集的位置是否还要优化,采集来的数据应该根据用户的需要保存多长的时间,以及采集的各类的数据之间怎么更好融合。我们这两年开始思考的东西,与2016年以前,有了整体思路上的变化。”毕会娟如是说。

数据调度:通过“两池一库四平台”用好数据

Hikvision AI Cloud架构如何系统化联动,让数据跑起来、用起来?

海康威视为此构建了两池一库四平台。

“两池”是计算存储资源池、数据资源池,“一库”是算法仓库,“四平台”是资源管理调度平台、数据资源平台、智能应用平台、运维服务平台。

安防行业的数据有其特殊之处,比如大量的车辆、厂房等视频数据,识别难度大,传回后端分析,将占用大量的传输以及存储资源。同时,这些数据中又包含大量无价值的信息。

海康威视为解决这些难题,开发出计算存储资源的调度,以及算法仓库的调度,这些调度使得算力和数据能在合适的时候进行科学的使用。如在交通压力大的时候,将算力调整到处理交通卡口的点位上;安防压力大的时候,再调整到安防的点位上。

调度的过程,可以将AI变成能用的落地技术,并且能更优化的使用。

另外,数据的调度过程中还涉及一个重要问题:物联网的感知数据不好用,信息网的数据不够用。将两网打通,把物联网和信息网结合起来,为行业应用发挥作用,就是海康威视提出的“物信融合”理念。

“为了用好数据,海康威视构建了智能应用平台,能够按照同一套数据模型制定规则。把原来物联网中不好用的数据,让人、信息系统看懂;把原来信息网中不够用的数据,与物联网产生的时效性高的数据相碰撞。这样,就能达到物信融合的数据应用的效果。”毕会娟详细解释道。

数据出应用:铁打的数据资源,流水的业务应用

当海康威视平台定义好一些规则后,很多数据就会形成自然的碰撞,从而产生应用。

以往,海康威视做摄像头、NVR,是为了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而现在,时代在变化,应用数据的方式也在变化。

“铁打的数据资源,流水的业务应用。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本身就是矿,就是资源,是可以不断融合、碰撞出应用的。”毕会娟认为,过去是“应用出数据”,现在是“数据出应用”。

数据是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对话的语言,当前,行业亟需互联网与信息网用共同的视角来看数据,这样才有价值,才能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恰当的数据。

“一旦我们帮助用户把数据打通看懂,应用就很容易被做出来。”毕会娟说,大数据不像某些非可再生资源,比如煤炭、原油,是不可逆的,越用越少。数据有可复制性,在使用的过程,是越用越好、越用越多。

应用出效果:物信融合数据平台覆盖近百个城市

今年安博会正值Hikvision AI Cloud落地两周年,海康威视全面展示了Hikvision AI Cloud在软硬件、解决方案、落地应用案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到今年10月,基于Hikvision AI Cloud物信融合数据平台的应用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4个省区、近百个城市。

以西安交警城市大脑指挥中心为例,大数据平台能够完成各类物联感知数据,以及业务信息的数据治理,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智能应用平台能够支撑,包括AR实景指挥、涉牌稽查、涉证、车辆技战法、交通管理数据可视化和移动稽查等在内的各类应用快速部署。

同时,海康威视在数据资源、平台服务和应用软件上也不断取得突破。本届安博会上,Hikvision AI Cloud软件家族图谱首次发布,亮相的有57款典型软件产品,覆盖公共安全、交通等20多个行业。

开放生态:开放是共赢的生存之道

生态,成为近年来行业的热词。那么,海康威视要构建的是怎样的AI产业生态?

“我们在每个层面都希望可以跟人合作。比如我们也可以用别人的底层云平台,以及大数据的基础平台。”毕会娟表示。

海康威视平台的每一层,都提供了丰富的接口,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基于海康威视提供的底层资源调度、算法接口、数据接口,快速的找到所需的应用。当海康威视有了新的平台能力,合作伙伴就可以在设备、数据、应用、甚至运维服务等多个层面与海康开展合作。双方可以重新梳理业务上的契合点,建立更全面的合作关系。甚至有很多之前偏向于集成和硬件的合作伙伴,希望能转型应用,与海康威视探讨如何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海康威视的体系无缝融合。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不是只签一个战略协议就能达到目的,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和项目中不断磨合。

行业走向成熟:不为单个技术而兴奋

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在海康威视拿出足够多的Hikvision AI Cloud落地案例之前,行业内一直存在着质疑的声音:谁能将“AI怎么落地”讲清?谁能真正组织起一个AI的生态?AI在安防行业的想象空间是否真有“故事”讲得那么大?

在行业经过2017年的集中爆发后,近两年来,人们慢慢发现市场的预期有所落空、雾里看花,开始觉得AI加持下的安防行业不再有什么“惊喜”。

对于这一点,毕会娟倒显得很坦然。

“这其实很正常。2017年的时候,AI很惊艳,就像登场表演的全新“武功招式”,但这个招式看多了,再上台表演,自然而然就不再惊艳了。”

“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是不再为单个技术而兴奋。技术要用好,需要跟业务、场景、用户实际需求结合。如今大家都更冷静、务实了,市场和用户也成熟了。实际上,现在AI技术的应用效能,要比两年前要好很多。”

在拿出几十个Hikvision AI Cloud落地案例之后,未来海康威视该如何走?

专注和开放,这是毕会娟给AI掘金志的两个关键词。

“海康威视正在系统层面做综合运营,未来,我们还会沿着既定的方向走。一方面要专注,继续做好擅长的事情,服务好用户;另一方面开放,将各个层次的产品、服务和方案都向合作伙伴开放。只要坚持好专注和开放,我们相信,无论是外界的复杂局面,还是AI落地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都能应对。” 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锋网雷锋网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