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傅淼:星河互联的2017,中、美、欧投资的策略和差异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7年,科技行业可以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前的互联网智能硬件领域都升级到了「人工智能」的行列,人们在拥抱科技本身技术变化的同时,也在思考技术以外的转变,在其中,感受科技变化的人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技术本身的从业者,甚至可以说,一直以来对技术变化最敏感的人群之一是「资本」。

此前,雷锋网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见到了星河互联CEO傅淼,并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谈话。

十问傅淼:星河互联的2017,中、美、欧投资的策略和差异

星河互联CEO傅淼

内容谈及了过去2017年星河互联在科技行业投资的工作成果、科技行业投资的细微变化、世界各地投行的文化差异等等。雷锋网整理了其中一部分谈话内容成文,全文如下:

一、2017年星河在投资这方面成绩怎么样,您觉得满意吗?

成绩还是挺满意的,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结果来说,我们2017年投了50个左右的项目,相比2016年的80多个项目,从数量上稍微少了一点,但整体投资规模上比去年高,实际上投资的规模会稍微大一些。2016年以天使轮、种子轮为主,2017基本上是A轮、天使轮相对比较平稳的,整体上是这么个结构。2017投的50家,平均半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有一半已经拿到了下一轮融资,所以整体上,包括我们投时候的感觉和投后的发展,情况都还不错。

第二,从一些过程的指标来看,包括团队的建设、我们自己体系的建设(能力体系、团队建设以及老同事能力的提升)、内部的一些辅助决策/投资决策/支持体系的建设以及整个管理体系的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另外,我们的品牌和业内的认知、和业内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网络也在不断地拓展,在国内、在国际上都有很好的拓展。这些拓展使我们项目来源的数量、质量上,比去年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所以在结果上也得到了提升。

二、2017年人工智能大热,是一个十足的风口,2017年星河互联的投资在领域上的选择,跟2016年有没有明显的变化?

变化还是有一些的,基本有两大方向。

第一个是硬核科技类的,一个技术还处于发展早中期的时候,我们会考察。

第二个是相对已经成熟的技术,它和具体应用场景(行业)结合的情况。

在2016年后一种比较多,相对成熟的,尤其以互联网、泛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结合的项目比较多。而2017年处于发展早期的硬核科技类的项目相对比较多了,说是在技术发展早期,并不是指这个项目本身处于发展早期,而是指技术本身,这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投它的技术本身的项目。

所以,从2016年-2017年,硬核科技类的项目,2017年明显比2016年多一些,这也包括人工智能之类的一些项目,这个类目里面我们投的应用型(或者说更偏重落地)的比较多。因为真正做基础算法、或芯片这一类的企业,现在市场上相对比较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公司,都是3-5年以前都已经开始了的,并且拿到了早期投资。所以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看的更多的还是人工智能跟具体应用场景结合的,也有一些跟具体应用场景结合催生出的一些硬件、或技术本身的一些落地、商业化、产品化的需求。

三、2017这一年,相比较2016年星河互联在选择公司投或不投的标准上有什么变化吗?这一年中投一个项目的时候,是更偏重看这个项目本身,还是更偏向看创办这个项目的人?

肯定有,就像刚才说的,我们2017年的项目源数量和质量都比去年高,但投的项目数反倒比去年还少。实际上就是因为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整体标准比2016年高很多。

在看项目的时候,人一定很重要,但在不同阶段的项目上比重稍微不太一样,或者说看人的方法是不太一样的。

在早期的时候,如果只有想法或者产品只有个原型,这时候人的比重肯定是更大的,并且看人更多是基于他的历史成绩,包括你跟这个人交流过程中对他的了解,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这都会形成相对主观的一些印象。

到相对偏后期的企业,比如A轮之后的项目,因为它已经有一些数据了,在市场上它的竞争情况也相对比较清楚(比如市场上有多少家在做,巨头有没有做),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团队在它所从事的领域,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很重要的就是看它取得成绩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看原因是不是可持续,这些原因是不是跟这个团队本身的能力是有关系的,还是跟其他的外部因素有关系。要把这些原因找出来再做决定。

四、在领域细分(比如智能驾驶、AI+医疗,安防之类)上,星河互联有什么偏重或偏好的地方么?未来3-5年,哪个领域能处于最风口的位置?

谈不上有具体的偏好,因为我们在每个领域组织结构形式都分的比较细,比如互联网项目,有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农业,甚至工业互联网等等,另外我们有相对比较完整、固定的团队,这个团队去年也好、今年也好,都会在这个领域里持续去看。

在互联网+领域,我们看的项目更多是互联网跟医疗怎么结合。人工智能方面,就变成了人工智能跟医疗怎么结合。医疗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领域,人工智能跟它结合产生出有一些是偏数据分析方面的,有一些可能是人机交互带来的硬件上的东西。所以,我们每一个领域的团队都在不停地看项目,只要足够好的项目,我们能够碰得到、抓得住,我们就会去投,并不是说在某一个阶段单独去看哪个方向。因为我们整个布局上,团队的分工已经把这两大类方向全面覆盖了。

不管是跟互联网结合,还是跟人工智能结合,只要对这个领域本身有用,我们就会看。基本上还是刚才说的两大类,一类是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然后跟具体的行业结合;另一类,比如我们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的团队,这些硬核科技类方面多一些,在这个大分类里,每年也会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出现,尤其是人工智能变得比较热以后,在原来的硬核科技项目上都会有所体现。

至于哪个领域能在未来三五年处于最风口的位置,我很难去做判断。关于你提到的区块链,今天的区块链行情,像极了美国2000年前后的.com热潮。虽然那一波.com泡沫很快破灭了,但是目前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头部企业,大多数是在泡沫形成的过程中成立的。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假如区块链真的成为下一个互联网,那么将来的区块链巨头,已经存在于这一波泡沫中了。

(你们自己内部有关于这个的讨论吗?)

这个讨论本身意义不是很大,我们认为人工智能跟这些行业结合都会有比较好的机会出现,我们内部比较看中的,一个有特点的叫“人工智能和商业决策领域”结合。这个是我们整个星河集团的布局,包括我们跟上市公司天马股份的的核心布局。围绕这个核心布局,我们星河互联做了一个投资和孵化的平台,在这个领域会有一个特别的重点。

这并不是某一个细分团队在做的,像我们大数据团队、云计算团队、工业互联网团队,包括电商团队,再加上我们人工智能团队,都一起在看这个方向,我个人和我们团队在这方面的积累也比较多,我们整个集团公司所掌握的产业资源也比较多,这个我们会特别关注。

(现在比较火的这些人工智能里,你们看投资的时候,覆盖最少的是哪一块?)

我们之前看过一些人工智能通用芯片领域的企业,后来,觉得我们当时团队在这方面的积累不够。看了一段时间,包括后来出现的一些很好的公司,当时觉得对这个方向掌握不足,无论在产业方面的资源、还是自己团队专业度上,积累都不太够。所以,在那个方向上,历史上看实际上看的比较少。

(接下来对这个有什么打算吗?)

我还是觉得,国内的企业做通用类型的芯片难度还是蛮大的,这肯定会是巨头们主要的战场。在一些具体的领域,比如基于FPGA的应用领域会有一些机会,我们现在开始在这方面有些动作。

五、雷锋网之前看了几篇2017年高创会上的报道,高创会给您颁了个奖:“年度最佳投资人”,当时有几篇媒体报道都说这是一个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的标志,雷锋网觉得这个是对您在国内投资的一种肯定,这个对于投资人的意义您觉得是什么?

这个话不是我自己说的,我也很难去评论。我觉得很难提到那么高的高度上去说,我个人不会说对整个中国或中美之间有什么影响,但我觉得Copy To China这个阶段基本上已经过去了,大家比较容易理解,Copy from China,我觉得这个不能那么轻易说,Copy from China我觉得有两种,从中国创业输出有两种输出方式。

第一种:输出模式。

第二种:输出能力。

输出模式,比如说现在很多做互联网金融的去东南亚,这就是典型的一种输出模式,也就是说,在中国一些已经形成的、打磨成熟的模式,加上这些团队在中国无比残酷的竞争中杀出来的,代表着优秀的执行力和模式,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低一层的市场里去,我觉得这个是说得通的。

但如果往欧美这些发达国家输出,输出模式我觉得还不是很OK了。我们现在还是在做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在这方面我觉得是可以输出能力,中国这个市场整个演化速度和节奏,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都要快,比美国也要快。经常来往中美两地的投资人、创业者都会感觉到在国内的节奏,一到国内就跟上了发条一样。到美国,硅谷也算是美国节奏相对比较快的地方,也是比国内要慢一点点。

一些创业项目要把中国的市场演化的节奏和能力利用起来,这就是中国市场能够向外输出的创业上的一些能力。比如说硅谷,尤其是有中国背景的一些创业者,或管理中美文化差异更有信心的一些创业者,能够把中国的优势利用起来,从一开始就把它作为自己整个创业的一部分,这样可能会收到一些很令人惊喜的效果。

我觉得这是在整个创业生态里,中国可以对外输出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往更不发达的地方去输出模式,或往更发达的市场去输出能力。

六、据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所知,星河现在也是在全球布局、如英国、以色列、硅谷都设立了分部?以你们在这些地方的调研、看法等,您觉得从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市场情况来看,这三个地方和中国相比的整体情况如何?

这三个地方各有各的特点。

先说美国。

美国是技术、市场都具有优势,从技术来说,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都在美国,大学、机构、产学研结合的机制都很好,技术领先程度是最好的,持续的领先能力也很强。

美国有一个单一化非常好的统一市场,甚至说这个体量比中国还要大,这个是它最优势的地方。所以,美国天然具有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

再说欧洲(以色列除外)。

欧洲的问题是市场比较碎片化,虽然有所谓的欧盟,但不同文化差异、不同的社会背景,南欧、北欧、东欧、西欧差距蛮大的,尤其英国脱欧以后,对欧洲单一化的市场影响也很大。尤其互联网更需要统一化市场。

所以,一个统一化的市场,对于一个有互联网性质的产品发展至关重要,欧洲在这方面吃了很大亏。

在技术上,欧洲整体上能力不错,但跟美国相比还是稍微弱一点,整体上还算是处于退一个层级。欧洲AlphaGo的DeepMind团队实际上是从英国出来的,是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出来的团队,正是AlphaGo引燃了这一波的人工智能,在欧洲类似于在一些具体的细分领域上有一些技术,包括长期积累的公益化的一些产品,都非常有它的领先性。

总得来说,欧洲在技术上可以,但是市场上是弱势,不过他们有两个方向去找市场:

一、找美国的市场,

二、找中国的市场。

找美国的市场,它面临着美国同行的竞争,美国同行技术上比它先进,实际上高半于它,所以实际上也很难。

找中国的市场,它技术上实际上比中国的团队起码高一节,所以它有技术上的优势,但问题是中国的市场又有很多文化、法律体系、语言上等带来很多障碍。

所以,这两个方向对它来讲都不是那么容易的选择,但我们现在立足在做的是让我们喜欢的一些好的东西进入中国,我们星河互联能够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让它变得更容易。

接着说以色列。

技术上很强,我认为是介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基本上它的市场可以说没有,所以它必然就要往外看,往外看有三个选择。

选择一:美国。

选择二:欧洲。

选择三:中国。

传统上,它肯定觉得美国最好,有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但问题是它去美国的时候同样面临美国同行的竞争,比它还要高半格。

去欧洲,问题是欧洲的市场比较碎片化。

来中国,面临着与欧洲的对手来中国相同的问题,以色列来中国好一点的地方是在政治上包袱比较少,通常会看到英国、德国、法国等在中国人权、贸易自由、政治上很多议题,甚至跟中国搞来搞去、打嘴仗,你很少看到以色列在这方面跟中国打嘴仗,它政治上没有包袱,文化上、法律上还具有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以色列也要设一个分部,实际上跟欧洲的策略基本上是类似的。

美国人看中国市场就是另外一个思路了,通常它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的时候,它才会想起中国市场,它不是一开始就把中国市场考虑在内。但在美国有中国背景的创业者有相对比较独特的优势,就是说它一开始就在我前面,中国有快速演化的市场,这个市场本身对初创企业来讲,比如同样两个企业在硅谷,一个围绕美国市场在做,一个是围绕中国市场在做,说不定围绕中国市场在做的比美国成熟的要快,在中国成熟以后,回头再来打美国的市场,比一直在美国做的会有更多的优势。

七、如果在海外投项目,特别在硅谷这种地方看一个初创项目,在国内的资本需要考虑的地方是什么?

单独看项目本身的逻辑是差不多,但整个生态上还是不太一样的。

第一方面:在硅谷看项目,比如国内FA的作用比较大,尤其现在很多天使轮都有FA,A轮基本上也都有FA,而在硅谷基本上就没有FA这个角色。

第二方面,国内投资人通常喜欢自己看好的项目自己吃下来,轻易不愿意让给别人,除非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出去。

而在硅谷这边,合投的很多,很多基金虽然规模很小但投的项目很多,每个项目里可能都只占很小的一点,但都要挤进去、参与进去,目的比较明确。在国内这样的基金是不可能有生存机会的,你必须要有能力看到项目,还有能力抓住项目,你才能生存下去,硅谷这边很多是完全靠合同机制。

这两种决定着投资机构到硅谷来的策略跟在国内是不太一样的,为什么说FA比较少?这边的圈子无论是从地理的范围,还是从人数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更关系化了,基本上好的项目、或好的创业者都在几家大的公司里,这些大公司网罗人才的能力是超级强的,顶尖的人才基本上刚毕业以后,都会被这些大公司给吸纳走,在这些公司里都会有一定从业的经历,然后再出来创业的时候,基本上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硅谷特别容易出一些派别,当然国内也有阿里系、百度系、腾讯系,但你会发现虽然BAT一统天下,但这三个系出来的创业者还没有到能够一统天下的地步。

这就造成了在国内的创业者背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很多情况下是无迹可寻的,这种在模式类创业的时候,更是英雄不问出处,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逆袭成功。所以,你就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企业。

一些在国内的大机构,比如我们一年看1万个项目,收到的BP更多,都是去相当认真看过的,在硅谷我想不会有机构会看这么多的项目,整个项目创业者的群体相对比较集中,整个脉络相对更有迹可循,投资群体也相对比较集中。而在国内,光基金在协会注册的私募股权投资就超过了1万家。所以,对创业者来讲也是一个大海捞针的过程。像做互联网创业者总说的一样,B2B的创业双方要足够的碎片化,中间媒介平台才有价值。

国内是创业者、投资方都很碎片化,所以中介就有相当大的作用。而硅谷创业者相对精英化,再者被几大孵化器像YC、Plug & Play覆盖的机会比较大。相对草根一点的创业者通常会去「镀金」,导致项目来源的渠道比较集中,这已经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看项目的能力就相对比较弱,来源跟中介合作的比较少,我们可以自己去找这些项目,但找到好的项目并不意味着你能投的进去,在硅谷,早期的项目合投想进去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总得来说,在硅谷更多的是你看到好的项目能不能进得去,而国内的创业项目更多,并且是各花入各眼,大家各有各的机会。在硅谷尤其像中国来的投资人,本身也缺少品牌,资源在硅谷又不是那么相关,除非是对中国市场特别感兴趣的,又有中国的背景的人,否则中国资本在硅谷投资从政治上、文化上都是处于劣势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想挤进去你觉得好的项目挑战是最大的挑战,而不是说看不懂、看不到,看到、看懂都没有问题,但最关键的是能不能进得去。

八、之前星河也跟PNP合作,做了一个“独角兽加速计划”,这个能详细介绍一下吗,是怎么样的一个合作方式?

之前因为PNP,大家都在说孵化器,但它的孵化器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模式是,它同时服务初创企业和服务大型的企业,初创企业入住它要收一些房租,同时大型企业要向它交会员费。

对大企业来讲,这个模式能帮助大型企业寻找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小公司,大的企业或者去投资、或者变成它的客户、或者成为并购、或者有持续战略合作的标的,这是大企业需要的东西。

对初创企业来讲,大企业能成为他们的客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PNP可以接触到大企业作为潜在的客户,这是PNP在中间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

谈到星河在这里面的作用:我们团队分的很细,就是要求每一个团队在每一个行业里扎的足够深,我们要求要让这个行业的牛人、牛的团队比逐渐达成联系。这样的话,会帮助PNP在某些我们所擅长的领域,寻找多行业里最好的初创企业。

他们在美国不需要那么多的团队去找(因为有基础),在中国必须需要团队扎下去去找,主要因为中国的企业太多了。比如我们是200多人的团队,PNP不可能在中国养那么多人。所以,在某些特定领域它需要像星河这样的合作伙伴。

九、刚才我们也谈到中国向其它国家输出的问题,雷锋网在之的报道里看到您说:“一个项目如果在美国实验成功了,比较匹配了,就可以把它引进到中国”。那么反之如果一个中国的项目成功了,是不是也可以引到美国去?这个标准是什么?

我们现在在看硬核科技类项目的时候,我们选择的一个标准就是,要求你在全球范围内必须是领先水平,不一定是单独领先,但起码要处于第一阵营的。也就是说,起码从技术这一端上不能落后。

以前我们老是说某技术、某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意思就是在国内很牛了,在全世界基本上接近领先水平,这就不错了。很多国内的技术通常是做进口替代的,国外人能做出来,之前的中国人做不出来,所以在中国卖很贵。

还有一些技术,指标可能比国外进口的还差一点,但也够用了,而且成本低,所以我在中国可以做,中国以前科技类的企业主要以这类为主,现在我们基本上这一类就不看了,因为中国成本优势已经很难维持了,现在主要看的是技术上一定要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所以,我们现在在看的一些企业,甚至在投的,比如像小派科技VR,它是全球第一个发布第一款4KVR的,也是全球第一家发布8KVR产品的公司。这就说明它在全球范围内技术上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了,这类企业众筹,绝大多数的买家都是国外的,国内买家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类似这样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甚至发达市场输出的能力,但这个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主流,真正领先的相对还比较少,但在某些点上已经可以看出有一些了,已经不稀奇了。

以前你要是一个中国团队号称我们的技术全世界领先,通常觉得这类项目肯定是吹牛,就不看了,现在会认真的研究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十、星河在2018年整体的规划是什么,包括在硅谷的、欧洲的、中国的等整体计划?

我们星河互联跟其它的机构还不太一样,我们一方面是投资机构,但我们更愿意把我们定位创业服务机构,除了投资以外,我们还要为企业提供其它的服务,这些服务也不单单是为初创企业提供,很多情况下要为整个生态里其它环节提供。

比如我们现在跟很多地区政府的合作,帮助他们设立产业基金、引导项目到当地去落地,这种项目来源有一些是我们投资和互换的,有一些是我们从海外引进的、但又不能机械的引进来就可以直接落地的,需要给他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有可能是当地比较成熟的、相对传统的企业需要新的技术跟他对接,他可能在渠道、用户上有一定的需求,需要一个新的技术嫁接起来让他有新的业务增长点。

也就是说,要把这一件事办成,我需要连接欧洲当地的政府、连接国内其它的企业,需要把几方连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件事情,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这里面去做投资、或去参与。

要把这件事情做成,比纯做投资需要更完整的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一旦形成以后,对我们服务或吸引创业企业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创业者,除了看是不是能给钱,还有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有些是需要平台,有些需要形成品牌背书。

我们也希望若干年之后成为很牛的品牌,但我们现在还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多更实在的服务,就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搭建的更完整。这样的话,我们能够更好的服务创业者,也能够抓到、吸引到更好的投资者。

十问傅淼:星河互联的2017,中、美、欧投资的策略和差异

随意打赏

星河互联ceo傅淼傅淼 星河互联星河互联傅淼傅淼 星河星河傅淼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