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鏖战移动支付市场,它会是关键胜负手吗?
自2004年推出支付宝以来,阿里在移动支付领域几乎步步领先,并迅速确立了难以撼动的老大哥地位。而它的老对手——腾讯,虽然直到2013年才正式上线微信支付,却步步紧逼,不断缩小市场份额上的差距,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第3季度,支付宝的市场占比为61.9%,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比仅为14.5%。而到2018年第3季度,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比已经迅速攀升至38.82%,相比之下支付宝的市场占比不升反降,回落到了53.71%。
腾讯之所以步步落后却每每后发制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强大的社交优势。
留给微信支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迄今为止,微信已经积累了超过10亿人次活跃用户,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不难想象,当这款我们每天都要无数次点开的超级社交APP也具备支付功能时,许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自己手机里那款看似专为支付而生的支付宝APP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当然,对于很多中老年用户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思考,因为他们手机里从来就没安装过支付宝。
2014年春节的“珍珠港偷袭”是微信支付利用社交优势突围的经典战役。经此一役,腾讯终于有了和阿里在移动支付领域掰一掰手腕的可能性。通过微信红包这一创新玩法,腾讯让很多人的微信钱包里第一次有了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把这些钱再花出去。
微信支付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选择在支付宝已经有深厚积累的线上与之缠斗,而是把目光转向了线下。无论对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这都是一片全新的战场,两人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胜利的天平似乎正朝着腾讯倾斜。
但如果有一天,支付这个动作不再需要借助任何APP——对,我说的就是刷脸支付——那么微信支付的社交优势将荡然无存。
也许马云在汉诺威第一次演示刷脸支付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许还更早。总之,从那以后,阿里就开启了自己在刷脸支付上的狂奔之路,比如和肯德基联合打造刷脸支付餐厅,和3D传感独角兽奥比中光组建合资子公司蚂里奥。
但真正吹响战争号角的,却是支付宝于2018年12月13日发布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 蚂蚁金服方面宣称, “蜻蜓”直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了80%。而雷锋网也从侧面了解到,“蜻蜓”的销售单价约在2600元左右,这意味着刷脸支付真正具备了大规模普及的前提条件。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结论。“蜻蜓”发布的短短两三个月后,我们就已经能够在不少便利店和生活超市看到它的身影。
现在,压力重新回到了腾讯这边。 一方面,微信支付需要继续发挥社交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它也亟需趁“蜻蜓”立足未稳,推出一款正面对标“蜻蜓”的产品,抵御其攻势。这件事对腾讯的意义或许是战略级的。
2018年可谓是腾讯命途多舛的一年。增值服务和游戏收入、社交媒体和广告收入一直是腾讯最为倚重的收入版块,它们联手贡献了腾讯80%以上的总收入。然而,2018年游戏行业受到政策严管,迄今没有松动的迹象。腾讯股价受此影响一路下滑,更别说收入增长了。
那么广告业务是否可以独立挑起大梁呢?很遗憾,多家投行均认为,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腾讯的广告收入也势必受到影响。
如此一来,腾讯能够倚重的似乎就只有金融业务了。而市场上也早有端倪:从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腾讯金融科技”就开始频频单独亮相,一些靓丽的数据也在媒体上反复曝光,比如“截至2018年9月底,微信支付用户达到8亿,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逾50%,其中线下日均商业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200%”、“腾讯理财通用户量超1.5亿,资金保有量超5000亿”。
腾讯必然很清楚,移动支付是它建设金融科技“大厦”必须夯实的地基,这意味着在这场战争中它必须寸土必争。
微信支付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遗憾的是,在刷脸支付这个新战场上,微信支付再一次落后了。
虽然此前微信支付也在刷脸支付方面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在与瑞幸咖啡的合作仪式现场展示了一台刷脸支付点单机,和天虹联手打造微信支付智慧超市。但它始终缺少一款能够与“蜻蜓”对标的平民级刷脸支付产品。
不过我们都知道,微信支付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果不其然,2019年3月18日,通过生态合作伙伴,微信支付终于作出了强势反击。
这天,作为微信支付的合作伙伴之一,织点智能在“新品发布暨品牌升级大会”上一口气推出三款针对不同业态的智慧收银设备——织点CVPOS、织点Facescreen和织点Facebox ,背后连接的都是微信支付的刷脸支付功能。
织点智能的三款刷脸支付产品
其中织点CVPOS适用于烘焙和快餐行业,它可以通过云端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商品,最多可同时识别7件商品。除了计算机视觉,CVPOS底部还配有重力感应器,可以防止商品遮挡导致识别遗漏的问题。
织点Facescreen是一款面向美妆和便利店行业开发的刷脸支付设备,它不仅能实现人体动态3D跟踪、数据和采集一体化,还能根据商家需求进行屏幕广告切换。
织点Facebox则主要面向强会员性行业,比如咖啡店、饮品店等。通过外形和功能介绍,很容易就能发现, 织点Facebox是一款正面对标“蜻蜓”的设备,售价也与“蜻蜓”相近,为2688元。用织点智能CEO冯新宇的话来说, “‘蜻蜓’有的我们都有,而且我们屏幕更大,功能更多” 。(颇值得玩味的是,这款产品虽然叫Facebox,它背后连接的微信刷脸支付平台却叫“青蛙”。蜻蜓和青蛙……)
其实除了正式发布的三款产品,织点智能的发布会现场还展示了一款针对超市业态的智能购物车。简单来说,它就相当于在购物车上安装了一台带屏幕的移动POS机,用户选购好商品后可以通过POS机扫描商品条码添加购物车,离开时直接在购物车上刷脸支付即可完成结算。如果用户需要寻找某一款特定商品,还可以通过POS上的大屏精准导航。
这款购物车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沃尔玛“扫玛购”小程序的实体版。不过考虑到成本,商家是否愿意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接受这款产品还是个未知数。另外,这款产品本身也还有待完善,比如在成本和续航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或许也是织点智能没有将其正式发布的主要原因。
种种迹象来看,在生态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微信支付在刷脸支付战场的打法几乎是“扫荡式”的,面向多种业态齐头并进。
冯新宇表示,织点智能早在去年就与微信支付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天推出的三款产品已经可以实现量产。假如这些产品成功经受起了市场的考验,毫无疑问将是微信支付狙击支付宝的重型武器。而考虑到支付对于腾讯金融业务的重要性,织点智能也将成为腾讯最为倚重的生态合作伙伴之一。
智者借势,但成事者不光会借势
与微信支付合作,是织点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转折点。
2018年5月,织点智能与微信支付第一次合作,联手为周黑鸭打造了一家总面积近40平米的智慧门店。这家门店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智慧门禁和自助结账台。
顾客首次进入周黑鸭智慧门店时,需进行人脸识别并绑定微信账户,此后到店无需再掏出手机,可直接刷脸进门。
同时,顾客在周黑鸭智慧门店中可进行自助购物。顾客将商品放在自助结账台指定区域内,智能结账台就可自动识别价格。结账台的屏幕上会显示顾客所选购的商品清单,确认无误后,顾客只需按照提示比一个点赞的手势,结账自动完成,随后可在手机微信上看到消费信息。顾客离店时,智能门禁会自动识别顾客是否付款,在确认后开门。
织点智能当时的构想是,通过这样一套方案对存量便利店进行低成本改造。但考虑到便利店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SKU,这个目标在当时并非最佳选择。一番权衡后,冯新宇决定暂时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商品识别、刷脸支付等技术输出作为公司发展重点。这也暗合了微信支付在刷脸识别领域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微信支付的合作,织点智能无论在知名度还是在营收上(微信支付会给合作伙伴10个点左右的补贴)都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但织点智能无意于做一家纯粹的POS厂商,这不太互联网,也缺乏足够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它采取的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方面,从更容易的收银设备做起,获得稳定的营收;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着眼未来,进行前沿技术探索。
而在这场发布会上,织点智能也重磅展示了自己的前沿探索成果——“拿了就走”方案。据介绍,这是一套体验与Amazon Go类似的无人店方案,但成本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3月23日,织点智能的第一家“拿了就走”便利店——广州中信店,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了解到,这家“拿了就走”便利店的面积约在60平米左右,商品SKU在1000-2000之间,全程通过计算机视觉完成购物行为的识别和结算。
对于织点智能,商品识别是贯穿始终的命题,无论在CVPOS还是“拿了就走”方案中,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商品识别也是一个行业性的难题,尤其是当SKU数超过1000时。
冯新宇表示,织点智能未来仍然会重点聚焦商品识别算法,“如果研发经费充足,我们还希望进行相关摄像头和芯片的研究。”
织点智能CTO梁瀚君介绍,在商品识别这项任务中,算法和软件的影响也许只有五分之一,未来竞争的壁垒还是在硬件方面。
织点智能在业务实践中发现,现有的通用摄像头很难应对零售场景的复杂环境,比如反光等情况。“要知道,很多商品的表面都会包裹一层PVC膜,由此带来的反光是算法无法应对的,必须从硬件层面解决”,梁瀚君对雷锋网说道。
织点智能的目标是通过软硬一体的方式,打造行业最顶级的商品识别解决方案,再加上微信支付金融级的人脸识别算法,构成行业最领先的自助收银系统。假如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不排除未来它还会向销售转化漏斗的上游渗透,获取更加完整的场景数据,最终用数据赋能行业。
如此一来,它的想象空间将不可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