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AI谁“最能打”?AI 2000榜单:何恺明最佳论文“刷”状元,谷歌机构排名第一
作者 | 维克多
过去十年,哪些学者为人工智能(AI)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日,清华大学联合智谱AI发布 “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AI 2000” ,通过梳理 2012-2021 年间的论文、期刊等学术数据,挖掘在近 10年 里的具有影响力的一作(年轻)学者。
据悉,2022年度AI 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200人次)和提名学者(1800人次)分布于全球不同机构。由于存在同一学者入选不同领域的现象,经过去重处理后,AI 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提名)学者共计 1896位 。
在这1896人的名单中,综合成绩排名 前10名 的学者荣膺该领域当年“AI 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奖”。其中,排名第一的学者是 何恺明 ,任职于Meta(原Facebook);排名第十的学者是 任少卿 ,任职于NIO。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的学者,仅有一位来自于高校,一位来自于研究机构,其余8位都任职于公司。这也反映了AI过去十年发展快速,从学术研究走向商业化的趋势。
何恺明 作为年轻领域最能打的一位,技能树已经点满(如上图(右)所示)。别人的荣誉都是在某某大厂工作,拿过什么大奖,而何恺明的荣誉是best,best,best。
例如2016 CVPR 最佳论文“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已经拿下了接近 9W 的引用数;2017ICCV 最佳论文“Mask R-CNN”也有 1w4 的引用数。
-
Faster R-CNN: Towards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with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 被引用:24629 -
Delving Deep into Rectifiers: Surpassing Human-Level Performance on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被引数:13029 -
2017 ICCV 最佳学生论文: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 被引数:10036 -
2020 CVPR 最佳论文提名:Momentum Contrast for Unsupervised Visual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被引数:2034
排名第二的是谷歌大脑研究科学家 Diederik P. Kingma ,其提出了Adam优化算法的原始论文。另一篇发表在ICLR 2013上的代表性论文“Auto-Encoding Variational Bayes”也获得了 16786 的引用。
Alex Krizhevsky 是Geoff Hinton的高徒,2012年成功训练出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
Christian Szegedy 是谷歌的研究科学家。同时也是Inception-v4、Batch normalization的作者。
Karen Simonyan 是DeepMind的研究员。代表性工作是ICLR 2015论文“Very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Large-Scale Image Recognition ”,目前已经获得了 6w5 的引用数。
Tomáš Mikolov 是捷克理工大学的学者,引用数最高的一篇文章是NeurIPS 2013的论文“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ir Compositionality ”。
Ian J. Goodfellow 和Yoshua Bengio 、Aaron Courville合著《深度学习》一书,目前是苹果研究员。提出了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的左右互搏术“GAN”。
Ross B. Girshick 是Meta的科学家,2017年与何恺明合著“Faster R-CNN ”,这项工作也是至今为止获得最高引用的一项。
Ilya Sutskever 创立并领导 OpenAI。2015 年,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将 Sutskever 评为 Visionaries 类别的“35 岁以下创新者”。
任少卿 ,蔚来汽车公司科学家,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班,主攻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方向的研究。和何恺明、孙剑等人提出适用于物体检测的高效框架 Faster RCNN 和图像识别算法 ResNet。
而在最具影响力机构前十名的排名中(见下图)也出现了科技公司占据上风的情况。由此可见,科技公司已经成为AI技术进步上的重要推进者,打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
AI 2000 榜单涵盖21个子领域,主要聚集于美国,以及中国、新加坡、加拿大、德国等国家。
美国依旧在人工智能人才上占有强势领先位置,囊括 13个 领域的榜首学者。中国收入两个榜首学者,分别是信息检索与推荐和多媒体两个领域;德国收入两个榜首,分别是机器人和可视化两个领域;另外还有意大利取得物联网领域榜首;日本取得计算机图形领域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去年美国人才占据了 16个 人工智能子领域的榜首,今年出现了更多的上榜国家,这间接表明其他国家在逐渐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壮大自己的技术力量。
从学者国家分布来看,美国入选AI 2000学者及提名学者的数量最多,有 1146人 次,占比 57.3% ,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中国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有 232人 次,占比 11.6% 。英国位列第三,有 115人次 ,占比 5.75% 。德国位列第四,人次 未超过100 ,但依旧是欧盟学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整个欧洲学者数量表现较上年有所流失。
图:A1 2000 学者及提名学者的国家分布
图:A1 2000 学者及提名学者的国家分布图
从AI 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入选数量来看,谷歌、Meta(原Facebook)及微软三大科技公司占据优势地位,公司拥有的顶级AI学者数量,无论是top 10还是top 100数量,均远多于高校。其中位居首位的谷歌公司,共 181人 次入选榜单,也是唯一一家学者数过百的机构。
从机构所在的国家分布来看,清华大学相较于去年,遗憾离开前十名的位置。前十名均为美国机构,且美国机构学者总体人数遥遥领先。阿里巴巴位列第二十位,相较于去年有所提升。
图:A1 2000 学者及提名学者机构分布
图:A1 2000 学者及提名学者的机构分布图
本届AI 2000上榜学者及提名学者中,有 95位 学者的研究方向涉及了多个领域并且取得杰出成果而上榜,占比 5% 。
其中,谷歌的 Christian Szegedy 在3个领域上榜(经典AI排名 第1 、计算机视觉排名 第2 及机器学习排名 第13 )并且排名都较为靠前。 Christian Szegedy 的h-index值为 24 ,入选论文 67篇 ,引用量 128707 。虽然论文数量不多,但是引用量极高。
在3个子领域上榜的还有2018年图灵奖得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 Yoshua Bengio 。此外还包括两位华人学者,即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 Jiliang Tang教授 及来自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 Xia Hu教授 。
此外还有 86位 学者在2个领域有杰出表现而上榜。
图:三个领域上榜学者名单
在学者性别分布方面,AI 2000上榜学者整体呈现男多女少特征。具体而言,男性学者在人工智能各领域中均占多数,女性学者占少数。在人机交互领域女性学者比例高达 37.4% ,其榜首学者也为女性学者,知识工程和可视化两个领域,女性学者占比超过了 15% ,而其他剩余领域占比均为 10% 以下。
图:AI 2000学者及提名学者全领域性别分布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女性学者 Munmun De Choudhury 在人机交互以及新增的虚拟现实双排名 第1 ,其h-index指数 53 、入选论文为 184篇 、总被引用值 9894次 ,成功当选本年度人机交互领域“最具影响力学者”,也是唯一摘取AI 2000领域榜首桂冠的女性学者。
图:AI 2000华人学者工作的国家分布
在 AI 2000 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中,华人学者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在去重后的 1898 位学者中,华人学者有 595人 ,占到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在中国工作的学者一共 219人 ,占所有上榜华人学者的 36.8% 。
而在21个子领域中,有两位中国学者占据榜首。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数据学院的 何向南 教授 (信息检索与推荐领域)和阿里的 贾扬清 (多媒体领域)。
图:信息检索与推荐领域榜首学者何向南
图:多媒体领域榜首学者贾扬清
此外,根据大数据显示的AI 2000华人学者流动图可以看出, 中国的华人学者流动呈现出一个积极的正向流入状 态; 而美国的华人学者流动,呈现出一定的负向流出状态。
图:AI 2000 华人学者流动图
整体而言,全球入选AI 2000学者之中,美国共有 1146人次 ,中国有 232人次 ,分布位于第一、第二名。与上届相比,没有出现较大的数据波动。由此可见,美国在人工智能整体人才资源、高水平科研成果上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这为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此外数据显示, 几大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贡献了极大的力量,打破了其他专业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 这使得技术的研发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推进,从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因而可以促使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
中国依旧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热度最高的国家。虽然中国在学者规模上位列第二,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相应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华人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的贡献,华人学者上榜人数已占据全榜单的近三分之一。
同时在人才流向上,中国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正向流入状态。这表示,中国释放出诚招人才的极大诚意得到了反馈,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中国的队伍。
榜单中, 女性学者的数量也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并首次出现了女性学者获得两个榜单榜首。榜单中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年轻的学者。这说明人工智能领域是欣欣向荣,正在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保证了其快速发展的活力。
最新完整AI2000榜单已在AMiner 平台官网发布,专题页面地址:www.aminer.cn/ai2000
2021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AI 2000发布
2021-04-08
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