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从mini到2,小米空气净化器做了什么?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编者按:苏峻,智米CEO。以下是他对小米空气净化器2的自述,由雷锋网整理。

在小米空气净化器2还不是“2”的时候,我给它做的产品定义是“更小更轻更静更省电”。于是将PM 2.5的CADR值定在了250,让它更适合主流的卧室(≈23M²)。至于后期的推广怎么做,我跟雷总说:“你就叫它(小米空气净化器)mini,或者青春版吧。”

「唯物」从mini到2,小米空气净化器做了什么?

所以对于“2”,我的初衷就是做单纯的减法。

两代净化器相比,第一代小米空气净化器做得太复杂了。它的零件数大概是小米空气净化器2的两倍。这使得第一代在工序、物料、加工时长、库存、物流等方面均有可被优化的空间。

相信很多人都搞错过一个概念:以为极简是ID的特权,在电子设备内部应该越复杂越好。这让我想起了戴森——一家以研发能力著称,但近几年在炫技的路上跑偏的公司。这么说吧,作为个人,我很喜欢他们的产品。但作为同行,我认为他们做过头了。一台吸尘器,无论它其他方面的素质如何,只要吸入效率是六千块钱的比不上一千块钱的,那它就没什么实用价值。

再直白一点:苹果就是这方面的正面教材, Alienware 则相反。不过这样的正反不是褒贬, 只是如果厂商想走的是大众路线,那化简为繁就是可笑的。 而智米的受众恰好就是普通人,辐射范围极广。所以我们不会搞形式大于内容的那套。

首先,ID也是“内容”。

小米空气净化器2在ID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小。这让“多孔”和“实心”两种工艺出现在一块塑胶板上成为可能,因此小米空气净化器外壳的塑胶板从8片变成了4片。不得不说这是小米空气净化器2在前期研发中最昂贵的一次苦力活。

「唯物」从mini到2,小米空气净化器做了什么?

一代的做法是将多孔结构贯穿在整块塑胶板上,这意味着注塑时这个部分的流动性是可以控制的,我们按照多孔结构的流动性、压力、冷却时间来设置就行。而二代的“虚实结合”虽然看上去只比原来少了一条“缝”,但工艺难度完全不在同一个层级。因为塑胶上“虚”与“实”的成型条件不同,注塑时很难兼顾两者。

当然,产能爬坡几乎是所有电子设备都要面对的,所以如果说这就是苦力活的话多少有点矫情。

除了工艺以外,孔径大小才是最让人头痛的地方。 孔径太小通风量就做不上去,380m³/h的吞吐会让空气净化器踹不过气。孔径太大则美感尽失,再说做打动人心的家电就有点道貌岸然。 所以我们只能用CNC不断地打样,以0.1为单位往上加。最后得出真正的平衡值。

这就是经验主义的搞法,一点也不高明。不过要是说这么做没有门槛也不准确,毕竟用CNC打一个个孔,样板的成本还是很高的。虽然将我们打过的十多块板子摆在一起非常壮观,但那可都是用钱烧出来的。所以用最昂贵的苦力活来形容我觉得还比较贴切。

当然,打磨产品不应该停留在用户看得到的地方。

滤芯是空气净化器的核心,好的材料只是基础,正儿八经的厂商都能从供应商那里拿到。但如何用相同材料做出更好的效果是每个厂商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滤材面积决定了容尘量,所以在折叠时的深度和折间距至关重要。 太深或距离太短风阻就大,噪音和功耗是问题。反之则容尘量不够,扛不住恶劣的环境。

「唯物」从mini到2,小米空气净化器做了什么?

这是个多变量函数,理论上这时候应该出现一种神奇的算法来为科技加持。可惜实际做法远没有那么浪漫,我们还是只能做一些苦力活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一开始就将滤材折170次,测试下噪音和效率。不行就减,一直做到满意。总之,虽然我们最后得出了一个结果是158,但除了一堆实测数据之外,根本没什么讨论因果的科学依据。

与之相似的还有抽风系统的设计。第二代比第一代少了一个风机,因此有人会对二代的通风能力产生质疑。说实话,一开始我们也是这么以为。

一个风机带两个风扇,在空净里小米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其实除了减少一个风机以外,我们还将原来轴流扇+离心扇换成了轴流扇+混流扇。混流扇的扇叶切角介乎轴流(小)和离心(大)之间,所以相对于离心扇,它旋转时的风阻更小。缺点是风压相应减小,H13这种级别的HEPA滤网它就扛不住;优点则是噪音也相应减小。

可这里又有两个难题。首先是没人这么干过,所以马达需要定制。上、下轴的阻力不一样,腹杆就不是很好调。而金属一旦开始变形,情况就会越来越恶劣,没弄好的话就会出现寿命和噪音的问题。所以我们测试的时候只能用高于2000的转速标准连续运转。

「唯物」从mini到2,小米空气净化器做了什么?

金属尚且如此,塑料的扇叶就更不用说。它是一个三维图形,同时又不是一个等厚度的截面,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一开始就起不了步。另外,即使做出了样品,还是得通过流体力学软件去模拟,看它的压力分布、强度等参数。 如果某些地方的压力分布过于集中,它的寿命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某些地方的气流出现紊乱,送风效率就会下降。 这些只能依靠算法不断去调整。

从强度到角度,所谓的风道设计,其精髓大抵如此。而逻辑的源头就是降噪。

很美好的一个“可惜”是:我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这结局。在实际生活中,办公场所的抵噪大概是40db~50db,家里大概在35db左右,所以当初我们给小米空气净化器2在正常环境中设定的目标是低于30db。

可当诸多细节跑顺之后,我们发现在“更小更轻更静更省电”的产品定义下,CADR值其实是可以做得更高的。至于具体有多高,在决定发布之前,我们得到的结果是:正常模式330m³/h,超强模式388m³/h。还是那句话,这是实测数据,并非根据什么神奇的算法得出。

最后来谈谈699。

和第一代相比,小米空气净化器2减少了几乎一半的元器件,但成本并不是这么简单粗暴地降低的。针对这种出货量很大的单品,多一道工序、多一道检验、多一个物料、多一个编码,堆叠到最后的成本会非常多。所以前期设计对后期的整个效率和成本有巨大的影响。日系企业是这方面的典范。

同时日本人对风扇的热爱,也给这个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智米获益匪浅。针对整个家电行业的话,试想还愿意这么“做苦力”的企业已然不多。依我一家之言,当年的索尼肯定算,而现在的我们当然也算。 


「唯物」从mini到2,小米空气净化器做了什么?

对话产品家,发现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匠心

「唯物」是雷锋网打造的产品报道品牌,微信公众号:okweiwu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