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全球获准进入中国市场,本土评级机构压力山大!
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AI金融评论报道,1月28日,央行在官网发布了美国标普全球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消息。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这标志着标普已获准正式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知名国际信用评级进入中国,可以吸引更多国外投资者,另一边在对于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将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弊病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主要业务有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企业信用评级、证券信用评级、项目信用评级。其中证券信用评级业务更为常见,主要由专门的经济法律财务专家构成的,对于证券发行人以及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包括各类公司债券、地方性债券、或者国际债券、优先股票。
标普、穆迪、惠誉是当前国际上最权威的三大评级机构。有数据显示,世界主权评级中超过90%的业务由这三大机构所经营。相较于欧美,中国信用评级行业明显落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早已是共识。
首先,中国金融市场历史较短,信用评级行业的起步也因此很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清理整顿,评级机构开始走向独立运营;
第二,评级机构提供的产品类型匮乏,评级技术不够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据了解,国外目前有两大流行模型和方法,一是专家制度模型、Z评分模型、ZETA模型等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另一种是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比如摩根大通所采用的信用度量制模型、KMV公司的信用监测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credit Risk+模型等。
第三,我国监管政策也不算成熟,有至少三个监管主体(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 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管措施仍然是粗线条的,缺乏可操作性。
此外,信用评级机构整体合规运营情况不佳。通联数据智能投研业务总监、桐升通惠投资总监盛元君对雷锋网表示,由于国内评级机构大多采取发行人付费的方式,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屡遭质疑,目前评级行业存在着高评级债券违约,评级调整不合理(违约时大幅下调评级),评级虚高等问题。
2017年信用评级年度评价
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出具最新2017年信用评级年度评价显示,“(行业)存在评级虚高、风险揭示不足、风险监测滞后等问题;部分机构的评级报告质量、投资者服务质量与保险机构投资者的预期水准有一定差距。”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挥舞民族主义旗帜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该公司于去年被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同时点名,被暂停了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公司债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事实上,在面对中国这边广袤且护城河不高的蛋糕时,三大国际机构其实早有布局,通过收购或者合作等方式控制头部企业从而进入中国。
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同年,香港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至于标准普尔,一边提供跨境信用评级服务,与博时基金合作开发了基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ETF,另一边也与上海新世纪于2008年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共享专业知识与经验。
压力山大的本土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开放,信用评级行业的开放度相对较低。这次放开外资评级机构独资企业的限制,从更高层面来说,也将加速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
事实上,国家政策在前两年也在为此过程铺垫。据券商中国报道,2017年,央行第7号文对境外依法设立的信用评级机构法人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明确了准入条件。到了第二年3月,该文件进一步细化,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信用评级机构在境内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协会将对申请注册的评级机构开展市场化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百度企业信用显示,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注册资本1800万,法定代表人是标准普尔评级服务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总裁金纪湘。雷锋网了解到,金纪湘常驻北京,负责标准普尔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业务发展,曾任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董事总经理。
时任瑞银(中国)行长金纪湘 (via 新浪财经 梁斌 摄)
而除了标普,其他巨头也有些许动静,穆迪也在去年同期成立了两家独资子公司穆迪(中国)有限公司与穆迪(中国)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而惠誉并未新设独资公司。央行公告提到,“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支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符合条件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可以想见,另外两家虽未官宣,亦不久矣。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信用评级大多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局面,更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国际评级机构的入驻,想来会在中国市场掀起不小的地震。
从本土机构角度来看,首先市场份额将可能受到冲击。盛元君对雷锋网表示,国内评级机构在客户资源积累方面具备优势,但在经验、技术、数据、模型验证均落后于国际评级机构,特别是本土信用机构缺乏独立的立场。
“标普全球的进入中国业务,从短期来看,其业务可能更多的以利率债和低风险债券为主,国债和一些相对优质的银行的金融债拥有自身的海外评级,相对来说风险比较低。中长期看,随着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本土评级机构将直面外资评级机构的竞争,由伙伴关系转为竞争关系,市场份额可能受到冲击。"
而从行业角度来看,可能会是利好。其有助于推动评级行业竞争格局进行重塑,倒逼本土评级机构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度不断提高。比如在付费模式方面,国际评机构的投资人付费方式将对目前评级付费方式作出有利引导,对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 不过在实际商业环境下,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并不一定就是企业等发行人的第一选择。
一位不具名的行业人士认为,如果是对于国际市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应该会更青睐外资评级公司,因为认可度和公信力更高。如果是在国内发行,因为本土评级机构存在更大可协调空间,所以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能够给出更高评级的机构。
“评级付费模式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在目前仍是发行人付费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受自身资质影响,也可能暂不考虑选择外资评级机构。"盛元君分析道。
参考文献:
冯琦. 国内外信用评级业发展对比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 2013, 27(6):97-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