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 Insight 大会上晒技术,云计算服务有哪些新玩法?
相比一年前,云计算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所有人都已经坚信云端算力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基础。 一个明证就是,很多企业的 IT 云化已经达到了100%。
这让很多云计算服务商感到了乘风而起的美妙。
在阿里腾讯等巨头林立的云计算市场,青云像是一颗钉子,他的“朋友圈”圈了一批“死忠粉”。这家曾经创造了云计算领域最大一笔融资额的公司,被CTO甘泉称之为在“夹缝中生存”,事实证明他们活的还不错。如果说他们的“活法”有什么秘诀,大概就是敢于和对手在技术上硬碰硬。
【青云 QingCloud CTO 甘泉】
在最近的青云 Insight 大会上,这家气质独特的基础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全面秀了一下“肌肉”。他们的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我们不妨来看下这些已经推出和即将推出的技术:
SDN2.0 :青云在2015年提出来的“网状”软件定义网络结构,也是青云最引以为傲的技术之一。
SDS 2.0 :一种同时支持虚拟化硬盘和非虚拟化硬盘的虚拟存储技术。
NAS2.0+SAN2.0 :可以让存储空间突破物理机硬盘大小的共享存储技术。
QingStor 1.0 :一个细粒度的对象存储系统。
Container Instance :一个能同时兼容虚拟机和容器的技术架构。
PaaS SDK&Resource Management :架构在 IaaS 层之上,对 IaaS 层进行进一步抽象的技术架构。让用户更方便地构建 PaaS 层。
AppCenter 2.0 :提供了诸多工具及服务,帮助开发者简便地构建集群应用的工具。
单独来看这些技术名词,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意义。不过在青云眼中,每一个技术点都在试图解决一个用户的痛点。我们不妨据此来窥探一下云计算的技术方向:
1、网状结构
如何定义网络结构,某种程度上说和一个企业如何构建人员结构很类似。是层层管理,还是扁平化协作,这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底层效率。青云的选择是定义一个网状拓扑结构,而不是之前被普遍采用的树状结构。这种新结构可以从结构上减轻根节点的压力。在2015年,网状结构备受云计算行业瞩目,因为这种模式在理论上可以使得网络节点无限延展,不受逻辑层级影响。
【通过 SDN 实现私有云环境搭建】
2、物理硬盘存储接入
青云 CTO 甘泉表示,用户对存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之前的虚拟存储技术出现了瓶颈,那就是虚拟化硬盘损耗相对严重。所以在诸多技术改进中,他最为强调的一点就是可以同时支持虚拟化硬盘和非虚拟化硬盘。而且在未来,很可能云端存储设备全部实现闪存化,这种先进的存储介质就更需要下一代存储技术的支持。
3、单块硬盘容量突破天际
在青云的展示中,NAS 2.0 支持PB级别的存储,而 SAN 2.0 支持100TB的单块硬盘容量。虽然理论上用户可以采用(看起来更先进的)分布式存储技术,但是现实略为残酷,很多软件并不支持分布存储,而且工程师力量也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技术也不失为一种对云计算发展方向的探索。
【虚拟化磁盘和真实磁盘的性能对比】
4、虚拟机和容器不再相爱相杀
在业内,针对虚拟主机和容器的讨论已经持续几年。最近甚至有激进的看法认为虚拟主机会被容器所代替。但是客观来看,二者各有鲜明的优缺点,可以说是对称互补的。
虚拟主机可以提供完整的硬件模拟,可以运行任何软件,不用担心隔离性和安全性。但是缺点是性能损耗较大。根据甘泉的介绍,虚拟主机对性能的损耗大小排序如下:CPU<内存<网络<硬盘。也就是说硬盘是整个环节内损耗最大,最为脆弱的一环。而机械硬盘本身吐槽无力的速度会让这个效应雪上加霜
容器正好相反,它对物理机的内核和硬件极其依赖,这就使得它的隔离性和安全性都非常差。然而,容器对于性能的损耗几乎为零。
青云推出的同时兼容虚拟机和容器的网络和调度体系,也被看做是云计算未来的技术方向之一。
5、企业级 IT 消费者
在不长的历史中,云计算服务商一直在谋求自己“基础设施”的名分。但是,在这个角色得到行业认可之后,便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企业级 IT 消费者。他们不再满足于云厂商仅仅提供基础资源,而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 PaaS 层的生产力工具。青云所谓的 AppCenter 2.0 正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从“以资源为中心”到“以应用为中心”。
纵观青云的自我认知,他们最为看重的,并不是技术的突破,而是对自身定位的重新认知。一个产业服务意识的崛起,才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从业内巨头阿里、腾讯、百度今年的动作来看,也分别在定制化服务,开发友好方面下足了功夫。这对云计算的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