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星智能,防务领域的 AI「新力量」
从算法为王到落地至上,如今AI圈的角逐,高手如云,战事胶着。
其中一家叫摄星智能的企业,异军突起,出其不意地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在渐入正轨的AI界,它非常稚嫩:诞生于2018年9月,至今不足3岁;
在遍地开花的AI场景,它剑走偏锋:专注军事+AI,率先成立军事智能研究院;
在市场趋冷的VC圈,它速度惊人:短短2年间,获五次融资。
据称,摄星跃跃欲试在2021下半年冲击IPO。
这个初出茅庐的AI创企姿势何以如此奇特?
近日,雷锋网AI掘金志就此话题与摄星智能星衍研究院副院长张乔进行了一次对话,以探寻其众多标签背后的真身。
摄星智能研发总监、星衍研究院副院长张乔
对军事AI「想象力」的坚守
AI落地领域繁花似锦,摄星为何独独认定军事是块良木?
“军事AI领域有着巨大的想象力,挑战更大的同时,机会也更大。”张乔答道。
军事智能化赛道鲜有AI企业踏足,且踏出名堂。张乔口中的“挑战”成色可不一般。
首先,漫长的周期就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按照军事领域的传统模式,新的重大技术可能需要三年论证期,三年研制期,三年使用期,一个东西真正在整个部队范围内应用推广,可能需要近十年。”张乔指出,军事智能化仍处于尝试和验证的初级摸索阶段。
“正如当今世界综合性能最佳的F-22战斗机,它其实20年前已经设计出来了,但直到很多年后,它才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其次,此“大数据”非彼“大数据”。
如果说民用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是在浩瀚的花海中提炼出一支香水,那么军事领域的大数据,是用一片花园,幻化出一整片花海。
换句话说,前者是基于大数据做小应用,而后者是基于小数据支撑大应用。
“部队的坦克也不能天天开火不是?”张乔形象地补充道。
军事领域,数据量小,和平时代,数据量有限,小样本技术和大样本技术逻辑并不完全一致。
如果说对技术的理解决定能否踏入国防门槛,那么对技术的追求则决定了发展上限。
军事领域的技术考验,是全维度的,同时军事对AI可解释性要求也非常高。
以搜索为例,在民用领域,AI给出近似关联的结果即可,但在军事领域,结果必须要有依据,可支撑,足够可靠。
文本分析领域,民用领域大多基于智能问答,军事领域是基于情报,侧重观点分析和挖掘,强调语义层次的分析。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AI基于感知智能,核心逻辑是输入输出函数,逻辑较为单一,尚且有诸多未解之题。
而以军事领域为例的认知智能,核心是基于知识,不断地重新判断和推理,并作出决策,更加动态和灵活,也更加复杂。
这一切更源于,当以作战为目标,任何一个错误信息的判断,都将影响到真实作战效果,甚至关系到一场战争的胜败,从而对整个局势产生巨大影响。
既然军事领域特殊至此,摄星是怎么拿捏其中的想象力?
“我们之所以能够存在是有国家政策的推进。”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
此战略意在:
吸引各种渠道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提升原有中国军工资产效率,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结合,促进创新,军民合作双赢。
意义已经不言自表:军民融合是科技强军的有力选择。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幸运的是,摄星是匹无须扬鞭自奋蹄的好马,也得以坐拥天时地利人和。
军民融合趋势已定,国际形势严阵以待,尤其中美贸易战后,此前对军事领域鲜有涉足的资本,正纷至沓来,抢道择食。
传统体制也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新规则、新渠道逐步到位,支持高新技术对一线部队的快速响应与快速发挥价值。
这个特殊赛道上领先的摄星,占据了先发的卡位,也拿到了资本青睐的号码牌。
大势所驱,瞄准赛道,抢占先机,此为天时。
当下军事AI赛道,不外乎几大派系。
军事研究所,军工环境制度较为固化,对新事物需要认识与接受的过程,导致军用系统智能化进展缓慢。军工集团分离出的公司,也一时难以摆脱原有思维惯性。
互联网企业,惯从外围切入,大多以通用产品为主打,对整个军事生态和模式理解不够透彻,难以触碰核心需求。
而包括张乔在内的摄星团队中,不少干将都有过军事研究所就职经验,AI技术经验丰富,行业理解深入。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此为地利。
深入了解不难发现,摄星身上有股探索欲望和闯劲:除了有对创新的坚定,对现存问题的革新,更有跳出窠臼的勇敢。
传统军工集团,智能化主要是单点应用研究,再逐级向上扩展,效率低,难执行。
摄星改变打法,贯通渠道,从军事智能全面规划、战略布局,从顶层往下铺陈。
此外,摄星拥有更灵活的体制,更高速的效率。
此前一军方单位有三个项目分配给三个单位,摄星用一个月时间交付的产品明显优于另外两家用一年时间交付的产品。
革新也体现在CEO杨理想和星衍研究院副院长张乔身上,他们毅然辞去安稳的研究所工作,跳进一片萌芽的军事AI领域。
不停歇的探索欲望,敢于创新的挑战模式,此为人和。
锋利的爪牙
临近2020年末,摄星智能再放大招:
成立首个国防垂直领域的智能研究院——星衍研究院(Military AI Research of Starsee, MARS)。
如果说摄星是一只猛虎,那星衍研究院就是它锋利的爪牙。
2岁的小小摄星,已经显露出大大的野心:立志三到五年内成为“中国军事智能技术第一”的公司。
“您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军事AI领域的竞争比拼的是什么?”雷锋网AI掘金志对此发问。
对军事业务的理解;
对前沿技术的理解;
对技术和军事结合的理解(对未来作战样式的想象)。
星衍研究院,就承担了2、3两个核心要素的重任。
先看第二点。
星衍研究院将围绕自然语言处理、决策学习、AI对抗技术领域,为军事知识图谱构建、情报智能分析和指挥决策辅助生成提供支撑。
摄星的人才为此奠定了基本盘。
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乔,华科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曾就职于某大型军工院所,负责过多项核心技术落地与突破,与电科、中航等多家单位参与多项国家部委级项。
4年的军事领域AI研发经验,让他可以更深入地引入前沿AI技术为军事领域进行赋能。
公司核心研发成员多来自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顶尖高校,研发团队成员已近百人。
研究院分别设立了NLP研究组、视觉研究组、决策智能研究组和前沿创新组,覆盖从信息感知获取、规律分析挖掘到决策辅助生成的全生命周期。
再看第三点。
“以海湾战争为例,在此之前,世界上国家对战争的认识还是集团军作战,大规模的坦克、陆军、舰队的领土作战模式。海湾之后,美国一个小分队,通过海陆空联合制动突防,定点打击。”
张乔感叹到,以AI对抗为例,未来战争将是AI模型之间的对抗,关键点在于模型攻击而非火力攻击。
“正如所有行业一样,消灭你的永远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新行业模式的降维打击。”
研究院的定位,正是进行前沿国防技术探索,军事应用场景和新型作战样式设计。
眼下,摄星已经形成了“一个核心,四大方向”为脉络的智慧防务产品体系。
知识(基础知识信息池)
情报(挖掘分析)
策略生成(决策,指控)
反AI(AI攻防对抗)
知识类产品「星河」,包含各类实体及事件约200万个,可提供知识抽取、融合、推理、精准搜索、智能问答等多项能力。
情报类产品「情报助手」集情报爬取、标注、融合、关联、分析、推荐、研判为一体,每分钟处理情报达10万+。
策略类产品“即时作战智能引导”可提供智能任务规划服务,将传统任务规划时间由小时级提升到秒级。
反AI类产品「星眼鉴」可快速完成虚假文本、信号、音频、视频的检测,伪造视频检测准确率达88%。
摄星打磨出来的四大方向,在真实应用中环环相扣。
以驱逐舰为例,一国舰队要对进入临海的敌方舰队进行驱离。
在知识层面,对预先输入的知识信息和事件信息,对舰队进行属性研判,分析舰长性格。
情报层面,自动进行关系与事件挖掘,对形势进行研判。
决策层面,基于此,对整个局势和作战战略进行决策。
“其实真正的作战,在于两大块,一个是情报,一个是指控。”
为什么以指控为核心?
“实际作战中,哪怕是一个士兵,作为一个指控员,都是战场上的核心要素,坦克、无人机等,都是由人来指挥控制。”
对军事作战理解更加深入透彻的同时,摄星未来将持续研发出更多智能化产品。
向「新故事」奔跑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军事智能化已然成势。
国防+AI的融合运用,需兼具对领域业务的深度了解,以及在前沿算法领域的扎实功底。
如今的摄星智能,囊括了大量具备国防背景和互联网技术的顶尖人才。
两年间,除了百万级高质量的“星河”知识图谱外,摄星还发布了首个面向国防领域自主可控的算法平台库——“星智”算法平台,情报对抗领域特殊内容生成和伪造视频检测的“星闻峙造”,实现疫情大数据预测推演的“星策演疫”等多个可落地的国防智能产品。
“摄星下一步将坚持两步走战略:从高层输出,落地项目;向下深入,了解一线需求。”
“在为军事赋能同时,我们还想在国情认知上产生一点影响,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我们不是只有抗日神剧,而是更应该有智能化国防的文化影响。”张乔语气诚恳。
如今粮草充裕、如日中天的摄星,当初也经历过至暗时刻。
诞生之初,恰逢市场泡沫,公司濒临破产,创始人杨理想甚至为此卖房。
熬过险阻的摄星,未来也许将遇更多意想不到的险滩,但也可能经历厉兵秣马后的高光。
摄星未来能讲出什么样的AI国防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雷锋网雷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