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40岁,我想做一个体面的人
《延禧攻略》火了,于正却“焦虑”了。他觉得,忽然之间,自己引以为傲的“于正美学”不被认可了,他开始反思:除了剧情方面需要加强之外,他的作品要有社会责任。在虎嗅 2018 F&M 创新节上,于正分享了这部剧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他的愿望。
他在创作中看到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缂丝、绒花,但没有被运用到电视剧中。由于价格很贵,甚至会影响到演员的片酬,于正想了一个办法——“刷脸”。当秦岚认可了他的“传承非遗”想法之后,其他演员全都来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他说:“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属于中国的东西做好了,它就可以取代很多东西,可能将来我们会超过很多国际大牌,也就不会发生前几天的那些事了。”
以下是于正在虎嗅FM节上的演讲实录,虎嗅做了编辑:
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25岁有了《大清后宫》,28岁有了《美人心计》,39岁有了《延禧攻略》,我自己觉得一直非常幸运。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的幸运不存在了,因为我突然发现,原来引以为傲的“于正美学”也好,故事也好,忽然之间大家都不喜欢了。我开始反思,这时候怎么办?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反思,除了剧情方面需要加强之外,我们的戏要有社会责任。
在这个时候,因为筹备《凤求凰》我去了苏州,我看到了很多非物质文化的遗产,比如说缂丝、绒花等等,但是它们没有被运用到现代的科技当中。我就在想,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被运用。有一个老太太跟我说:“如果你们剧组要买,我就卖的很贵。”我们很紧张,问她“你卖多贵”,她说“五块钱一个”。因为平时她只卖一块钱,这么漂亮的东西这么便宜,而且还没有人去用。
然后我当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拍个纪录片,但在网上搜素材的时候,发现纪录片已经有了。这个片种也不会有很多人看,怎么办?我就在想,我们拍一个电视剧,先把这些东西用了,至于它好在哪里,我未来一步一步地去告诉大家。这时候我们开始做《延禧攻略》的故事,在做的时候,我基本上保证要让自己在几集里面就要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一直在强调一点,观众能看到一分就是一分,一秒就是一秒。在打造的过程中,特别困难的地方在于:一旦将它们用在整部戏中,会发现它比我们以前的戏贵太多了:一把扇子8000多,一个头饰好几万,这样子下来,我们整部戏筹备到一半,一个亿已经没有了。
那如果我没有了演员怎么办?我在想这些东西还是得要坚持的,于是我就开始“刷脸”,我去找我所有的好朋友。大家看到的《延禧攻略》的演员为什么那么融洽,因为他们是我生活里的朋友。我第一个找的是秦岚,她表示很喜欢剧本,她也觉得我的“传承非遗”的想法很好,她作为演员也有这个责任。她是第一个来的,后面所有的演员就陆续来了。
《延禧攻略》的成功肯定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延禧攻略》之后,我希望大家已经看到了中国非遗之美,我觉得更多的东西不是来自于正,而是来自中华民族。
未来,我会慢慢把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电视剧的形式告诉大家。比如我们明年可能要播的《皓镧传》,讲了古诗词;还有讲中国军人精神的《烈火军校》;讲京剧的《鬓边不是海棠红》,包括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在改编小说的时候,需要用一个新的方法切入,比如像马上要开机的《鬓边不是海棠红》,它原本是讲一个唱戏的故事,我们在改编剧本的时候,把陈凤台作为了第一男主角,是因为他是一个看京剧的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剧能让观众从不会到会,跟着陈凤台的视角来去体验京剧的优美之处。
到了40岁的年纪,我更想做一个体面的人。体面的人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所淘汰,包括我自己,但是我想,在我还有光和热的时候,能够多发挥、多表达,让自己的能量尽量的挥发出去,能够影响到大家,把我们的文化带出去,绝不能等到潮水退去。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属于中国的东西做好了,它就可以取代很多东西。如果日常去运用这些东西,可能将来我们会超过很多国际大牌,也就不会发生前几天的那些事了。最后,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的电视剧,多关心中国文化,希望我们未来越做越好。
推荐阅读
谷歌接连三位高管离职 AI业务跌出前三翻身难
>>> 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 于正:40岁,我想做一个体面的人
地址:http://www.lgo100.com/a/43/307825.html
1 / 2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