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民生银行资金存管心得:这些核心要点需注意

   近来网贷行业围着“银行存管”的话题不胜枚举,2016年12月11日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2016互联网金融合规化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中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峰会”上,在“圆桌论坛”环节,组办方也邀请到了徽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王涛先生前来分享有关“银行存管”的话题。古一有幸受邀出席此次峰会,也在现场与嘉宾作了初步的交流与沟通,也对银行存管的准入门槛,相关资质及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今天古一想要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对银行存管问题及其实施现状以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利弊等问题,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近日注册体验了民生银行网络交易资金存管系统。同时也花了较多时间将某平台与民生银行的资金存管协议作了深入研究,于是产生了写篇关于“银行存管”方面文章的想法。

网贷行业提到“银行存管”一词,官方的文件中,由央行联合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就首次出现这样的表述:“除另有规定以外,P2P网贷平台应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客户资金的第三方存管机构。”或许这也是真正意义上“银行存管”概念的雏形,而提出这一概念的核心目的很清晰,就是要配合国务院在2014年4月下发的关于对P2P网贷监管划定的“四条红线”中“不得设立资金池”这一规定。

古一认为监管层的出发点就是要实现网贷平台自有资金以及平台交易资金的有效隔离,以此来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对网贷平台的“生死线”下最后通牒,进一步减少网贷行业所带来的各类风险,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与稳定。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网贷行业朝着持续健康稳定的局面发展,为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战略,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网贷行业“银行存管”的现状

相信大家已经从各类官方与非官方渠道听到或看到很多关于目前有多少平台已经成功实现“银行存管”等,哪些平台还没有实现存管的新闻和数据。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古一想说的是目前的“银行存管”现状应该是这样一种趋势:首先是“理论研究”阶段,其次是“区域试点” 阶段,再者是“技术研发”阶段,然后是“市场反馈”阶段,紧接着是“系统对接”阶段,最后是“成功运营”阶段。

为何古一要这么来分类,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也遵循内业内目前常见的“思维惯性”,作为网贷行业的“新生事物”,“银行存管”确实成了很多平台在“合规”之路上的“拦路虎”。从最先的国家法规政策的指引,到学术界、监管层及业内的理论研究与解读,再到地方政府的区域性试点工作,以期逐步形成一定的调查报告和市场反馈等,这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都是在为“银行存管”系统的成功运行做准备。然而摆在监管层和平台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实现对接?抑或是说“银行存管”的准入门槛有哪些?实施的流程有何参考标准?等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便在“系统研发与维护”以及“平台准入资质”这两个核心问题上得到体现。

于是关于“银行存管”的各种业务模式以及方案都在一时间爆发出来,业内也是争论不休,但是到底哪种方案可行?哪种存管系统安全可靠且运营成本又低?这些都是监管层和平台层最关注的地方,但是就目前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对接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即使是一些已经宣称与某某银行成功达成资金存管协议的网贷平台,大多数也只是流于形式,真正“落地”实施的也不过是凤毛麟角。

二、为何业内“银行存管”工作推进速度慢?

1、监管层面:虽然出台了关于网贷平台要进行“银行存管”的规定与要求,但是并没有给出“银行存管”的实施细则。没有就“银行存管”的准入资质与门槛作出参考标准,没有就“银行存管”的技术研发与维护提供参考标准,没有就“银行存管”实施过程中银行对网贷平台收费的作出参考标准,没有就国家网贷行业发展的整体现状作深入实地的调查与反馈,没有积极有效的就“银行存管”技术的实施主体做好限定,也没有对网贷平台与银行这二者之间系统对接的流程及方法提供指导等等。

2、平台层面:虽然很多平台都在提积极响应国家“合规”监管的要求,但很多平台也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何这么说?因为,银行在存管系统对接这块的准入门槛较高,收费较高。而这对于一些实力并不是很强的平台而言,不对接存管系统时也基本上处于“亏损”和“保本”状态,如果还要加上较高的存管费用,这样无形会提高平台的运营成本,反而一定程度会危及平台的正常运营。所以很多平台对“银行存管”只能是望洋兴叹无力回天的尴尬心态。

3、银行层面:虽然央行也好,银监会也好都在众多政策中提到了银行要积极配合网贷行业的发展,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技术或渠道支持,但是当下的网贷市场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网贷平台的实力背景,业务资质等参差不齐,出现各类风险的几率较高。银行作为传统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霸主”,掌控者绝大多数金融资源,本身就不可避免的带有“趾高气昂”的自我好感,虽然也看好在于平台合作过程中的众多好处,但也不愿意为网贷平台的“生死存亡”做“信用背书”。一旦合作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导致投资人利益损失,投资人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找你银行麻烦。银行自身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既想当biao子还要立牌坊”,而这时候就难为了我们的网贷平台。“哥,你倒是爽快说句话,签还是不签?不签就早点说,签了就赶紧做,不要拖拖拉拉的。”这或许是当下众多宣称已经跟某某银行达成资金存管协议但迟迟不见存管系统上线的平台心声了吧?

4、技术层面:到底是由银行自主开发存管系统,还是允许有业务资质和实力的第三方科技公司进行外包服务?这或许是也是监管层和银行层自身的困惑,当然银行层面可能相对尴尬多了吧。一方面,如果自己研发系统,则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和研发团队,这无形中会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因为系统研发出来后,后期的技术升级与维护更是“烧钱”的活,这些资金谁来出?如果要平台出,那么平台肯定不愿意,毕竟这只不过是“成本转嫁”,最终还是投资人和借款人为此付出代价,而当事人要承担的费用过高,那么优质的借款客户将会流失,平台的投资客户量也会减少,综合平台也会面临经营压力等;如果银行允许第三方技术公司为之提供服务外包,那么日后这么多的交易数据和信息又不能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大数据时代,没了数据就等于没有竞争力。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买卖银行也不会犯傻。同时有第三方技术公司开发的系统,在运营和维护上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系统性风险”,而这绝对不是银行希望看见的结果。所以,综合种种原因,银行也有难处。

5、舆论层面:在“银行存管”概念提出后不久,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平台等,都或多或少的就此话题进行了多种褒贬不一的报道。一时间,什么“第三方支付公司托管”、“联合存管”等不被看好,而相对合规的“银行存管”又迟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监管层也好,学术层也好,平台从业者及广大投资人等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茫然”或者说是“理性观望”(即既看好“银行存管”又不知如何下手?)

三、民生银行银行存管系统运作模式简介(以下内容为作者独家研究,仅限交流,不涉及诋毁第三方任何平台,所举案例仅供投资交流)

由于某网贷平台与中国民生银行之间的“银行存管”协议的内容较多,笔者也只能将文字性的表述用相对简洁的图解形式呈现,并就存管协议中古一认为一些比较苛刻的条款进行部分公示与解读。在帮助从业者及投资人更好了解“银行存管”概念时,有相对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就当下“银行存管”模式背后潜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体验民生银行资金存管心得:这些核心要点需注意

 

要点提示:

1、由上图我们可以基本探知“银行存管”的一般模式,真正了解到“银行存管”在网贷平台“合规”上的好处在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点对点的直接借贷资金划拨,使得平台自有资金与在平台上发生的交易资金之间实现有效隔离,避免了“资金池”的出现。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角色愈发明显,没有了资金沉淀,就会降低各种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资金挪用风险、系统性风险等),这无疑对提高网贷行业合规性大有好处。

2、部分条款内容公示:(协议涉及甲乙丙三方,甲方为投融资双方等,乙方为网贷平台,丙方为存管银行)

体验民生银行资金存管心得:这些核心要点需注意

 

(图一)

体验民生银行资金存管心得:这些核心要点需注意

 

(图二)

体验民生银行资金存管心得:这些核心要点需注意

 

(图三)

体验民生银行资金存管心得:这些核心要点需注意

 

(图四)

由上图内容可知:存管银行的作用是仅负责网络交易资金托管(即按照投融资双方的申请和指令为之办理充值、转账及提现等资金划转业务),存管银行不负责审核乙方所提供的融资人和融资项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保障融资人和融资项目必然还款、也不保障投融资双方能够获得网贷平台发布的融资项目的本金和预期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银行不负责审核平台所发布融资人及融资项目的真实性,那么这样的所谓托管模式与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的模式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会让投资人和从业者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因为,如果真的平台发生问题了,银行是不“兜底”的,所有的问题都是你平台自身的,平台要负责对投资客户负责到底。那请问作为银行收取较高存管费用的意义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资金结算与划转的渠道作用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都不能保证投资人资金的安全,何必要耗时耗力做这套系统而且还要收取高昂的存管费用?

当然,以上问题的提出只是从投资人角度出发,或许存在片面,但这就是普通投资人的大众想法。

但是,此处古一想要说的是:“银行存管”并不是万能的,大家不要人为的去放大“银行存管”的作用,毕竟有“银行存管”的平台不一定就不会发生问题和风险,“银行存管”解决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资金隔离”(即平台自有资金和交易资金分账管理,平台不得私设“资金池”以便挪用交易资金);广大投资人一定要理性看待“银行存管”的合理功能,不要误读了监管层出台“银行存管” 的真实用意。

“银行存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是网贷行业“合规”问题,这是“敲门砖” 的问题,正如现在很多单位在录用员工一样,你必须要身体健康,本科及以上学历等要求,这是条硬性规定,是对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标配”,但不是“高配”。平台有了“银行存管”,并不意味着平台一定会安全,毕竟银行所起的作用就是将平台自有资金与交易资金隔离开来,并未实质性的参与资金使用用途的审查与监督,一来银行的主营业务不在于此,二来银行也不愿意为之“信用背书”。所以,古一想要提醒广大投资人的是,选择平台不仅要看“合规”,更要看“靠谱”。

“合规”是“敲门砖”,是“起跑线”,是“低配”不是“高配”;“靠谱”是“关键”,“风控”是“核心”,“优质债权”是“核心竞争力”,“靠谱”才是真正的“高配”。无论是ICP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登记制度还是“银行存管”等,这些都是监管层基于“合规”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努力,未来,在“靠谱”上还需要平台自身修炼内功,精选优质债权,严把风控审核,注重征信体系搭建,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加强信用审核和风险管控。努力在“合规”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实现“靠谱”,平台才有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可能。

【后记】

每一个投资人都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一个信誉好、实力强、风控好的平台,绝对不是国家所谓的一道“行政命令”就能实现的,它一定是平台自身修炼的“内功”。国家能做的就是让原本杂乱无章、发展参差不齐的行业能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指引和扶持,变得有章可循,能够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常局面,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平台的从业者只要“初心”是好的,是想要在信贷行业踏踏实实做点实事的,国家一定会去支持和鼓励的。国家的监管或许趋严,但是“管理是严肃的爱”,与其在行业发展的初期扎好“犯罪的牢笼”,方可在日后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与损失。防微杜渐才是风险管理最好的“初心”,从源头抓起,做好防控,胜过危机和风险发生后再来怨天尤人。一来这是一个涉及亿万群众、亿万资金的“敏感”行业,容不得重新来过。国家不允许,广大的人民群众更不允许。

所以,平台从业者一定要咬牙挺住,守住道德底线,积极响应“合规”,不忘“初心”,努力修炼“内功”,提高“靠谱度”,国家的政策一定会在恰当的时间以相对“柔和”的方式呈现。大家目前所遇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真心不想面对和解决才是最大的问题。

投资人也不要过于“盲从”,也不要片面的认为“只要有“银行存管”的平台就一定不会出问题”,同时也要去支持那些已经在风险把控和优质借款客户培养和优质债权获取过程中付出努力的平台,因为只有平台自身重视了行业的核心问题,勇于面对和解决,才是对我们资金安全最大的负责!


推荐阅读

   华赢凯来单方面强制顺延兑付 投资者恐血本无归

        新浪科技 周宇  -“我住得离这儿不远,每天都会来这溜达一圈,就怕他们跑(跑路)了。”  -“不至于吧……”  -&ldqu>>> 详细阅读


本文标题: 体验民生银行资金存管心得:这些核心要点需注意

地址:http://www.lgo100.com/a/shuju/301727.html

  1 / 2     1   2   下一页

随意打赏

p2p银行资金存管资金存管平台资金存管民生资金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