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转战互联网,运营副总裁宋宏伟眼中快的成长之道
猎云注:从2012年5月成立,快的在两年时间中已从竞争激烈的打车行业中脱颖而出,由杭州逐步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做为公司运营副总裁,宋宏伟是从可口可乐传统企业转战互联网公司,他眼中的快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又是凭何快速崛起的呢?
口述:宋宏伟,快的打车运营副总裁
过去一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差,航旅纵横里统计的飞行次数是145次,历程将近20万公里。这一年里,快的打车从杭州逐渐渗透到了国内几乎所有有出租车的城市(有不少是小县城)。
我是2013年4月加入快的打车的,第43号员工。加入快的打车之前,我一直在快消行业,其中有近十年时间在可口可乐工作,更早之前,我还在一家军工厂工作过。突然在年过40的时候,鬼使神差般地进入这个行业,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没有快的之前,大家打车基本都是靠运气,司机希望遇到一个顺路的客人,而乘客则不知道即将到来的空车会不会拒载,或者即便上车了,也可能需要忍受司机一路的牢骚。
对乘客来说,快的打车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选择和便利。通过快的提前规划行程,而不是暴雨或者烈日当头时在路边傻等。实事也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每次遇到天气恶劣的时候,订单就会暴涨。
对于出租司机,快的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帮助他们减少空驶增加收入。很多司机用了快的之后,每个月收入能增加两千多块。除了经济上的回报,快的还可以帮助司机合理定制运营路线。有司机跟我聊天,说不管自己开车到多晚,开到离家多远的地方,只要用快的,最多三个订单就能接力回家。
尽管我们的业务还集中在国内,但有些时候仍然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拉萨很多司机都是当地的藏族,不太会讲普通话,更别提让他用手机接单,但现在整个拉萨有一千多个司机在用快的,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也乐趣多多。
去年7,8月份的时候,整个打车软件行业刚刚起步,当时我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扩张业务,从杭州上海开始快速向周边省市扩张。这期间有两个月,公司管理层都主动暂停领薪,把省出来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当然除了管理层之外,其他同事们的薪资和福利都照常。大家都明白,打仗的时候最不能亏待的就是冲在一线的同事。
快的内部的工作节奏很快,通常决定要进入某个城市时,我们会选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小分队”派到当地,驻扎一两周时间进行突击推广。通过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到去年年底,我们就拿下了全国40多个城市,加起来花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熬过了最初的开拓期,之后的很多城市几乎都是乘客和司机自发开始使用。
之前在快消行业,大家通常会将未来一年的计划都提前做好,每个岗位根据计划按部就班即可。在快的最大的变化是,做太长远的计划并不现实,因为行业变化太快,往往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我们只做未来两三周的计划。
快节奏带来的是快速成长,包括业务也包括人。现在很多城市的负责人,都是从一线中成长起来的,尽管有些人加入的时间并不久,但在高压下得到锻炼,这在其他公司是不多见的。当然这也和我们的企业文化不无关系,快的打车的文化就是两个字:简单。从管理到产品再到运营和财务,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最简单,这种简单足以保证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从一开始的杭州到现在覆盖300多个城市,从三四十人的小团队成长成700多人的大家庭,快的打车的每个人,都在和整个团队并肩面对各自的挑战。我觉得我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能参与其中的感觉非常好。
在这个行业干的越久,就越发觉得,传统的生活方式迟早会被移动互联网接管。移动互联网现在已经无孔不入,尤其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衣食住行”,这其中的“行”是最难解决的。去哪儿和携程只解决了长途出行,而人们90%以上的日常出行都集中在城市内,比如上下班、周末逛街、出差去机场等这样的短途出行,而这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情。
记得之前看《乔布斯传》,里面提到乔布斯当年忽悠斯卡利加入苹果,只用了一句话:你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假如当初我没来快的,或许现在也还在卖糖水,但我决定加入这家公司的时候并没有谁忽悠我,跟老板聊了半个小时,我就觉得这事儿能干。
我们希望快的打车能成为一个城市出行平台,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尽管它现在看起来还只是个打车软件。在所有传统业务都开始思考如何移动化的时候,快的打车撕开了一个缺口,让大家看到了把人和服务连接起来了的巨大想象。这件事情我们做了两年多,并且还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