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语音助手的未来:当Siri成了“Her”
猎云网1月16日报道 (编译:Sally)
猎云网注:智能(语音)助手已经渗透了庞大网络系统。本文分析了现今智能助手的薄弱环节,推测了其未来发展。推测智能助手将以“隐藏式交流”方法作为主流,在竞争的同时彼此分工合作,更加专业化,并能为群体服务。
过去她仅仅只是iPhone上的一款独立的应用,如今已经今非昔比大不一样了。智能助手已经成为了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他们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或者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上,而是已经渗透了我们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过去单一无趣的助手们相比,未来的智能助手将更加灵活方便,就仿佛一个个超能量的“智能小蚂蚁”,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作为各个方面的专家,他们在竞争的同时彼此分工合作,在人们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提前准备好了人们想要问的问题的答案。
虽然人们很少真正意义上的和智能助手进行“对话”,但是实际上还是和助手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直接的交流。“隐藏式沟通”占据了主流。在庞大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智能助手们回应着人们各式各样的要求。
让我们来看看智能助手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
智能助手的现状:如出一辙
作为智能助手,Siri、Google Now和Cortana还太年轻,我们都很难想象他们会有特别大的变化,若是说他们会消失不为大家所用了,那可能你就更觉得是天方夜谭了。但是,随着时间的车轮的推进,让我们共同见证,我想总有一天他们会被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形式所替代,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根据哲学家的理论,世间万物发展均有规律。新一代的智能助手总该比现今已有的更好、更智能、更快捷。但是,事到如今,他们都如出一辙,没有什么重大突破。
所以要推测智能助手的未来,我们得着眼于Siri现在还做不到的事情。Bianca Bosker在《Siri的起源》中提到的,当Siri应用于Apple的时候,产品的功能反而被限制了。虽然Siri的创始人们对Siri有着很多大无畏的设想,但是Apple却指致力于其中很小一部分。
正是这种主导思想,让本可以“无所不能的”Siri变成了功能极其有限的一个产品,也让人们对智能助手有了根深蒂固的想法,认为他们的功能仅限于此。
智能助手在“服务不周”的发展潜力
智能助手具体往哪个方向发展,其实与他们本身能支持什么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程度上,他们的发展决定于产品经理们或者产品设计者们想要追求怎样的功能。市场上的各种智能助手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产品设计者们便在很多并不值得的地方去寻求智能助手的发展以求在竞争中胜出。
未来总是未知且充满惊喜的。但大体上,通过哪些功能被设计者和用户们青睐,以及哪些功能被他们忽略或者不待见,我们可以大致的推断出其发展方向。
如果你了解在网络上从来没有“真空时期”,那么你就会知道这些智能助手们将见缝插针,在各种微不足道的小地方都发挥着他们自己的“光和热”。
智能助手发展历程
罗盘可以指引方向,下图也可以展现出智能助手发展领域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要知道“产品价值”和“技术限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横轴和纵轴上的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在二维的感知图中,我们研究了以下内容:界面与分布(interface and distribution);知识与任务(knowledge and tasks);组织与自主性(organization and autonomy)。
界面和分布
首先,智能助手已经不仅仅被用于我们的个人电脑或手机上了,它们已经渗透网络的各个部分,包括云端等等。
虽然人们很少真正意义上的和智能助手进行“对话”,但是实际上还是和助手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着直接的交流。“隐藏式沟通”占据了主流。在庞大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智能助手们回应着人们各种微不足道的要求。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直接体验到的就是用户界面以及模式分布。通过界面和分布,人们与助手们进行互动。
现如今的助手非常注重用语言沟通的界面。一个助手是否能够用我们的语言仿佛真人一般地跟我们交流,成为了决定一个产品是否高级的标准。
对语言沟通界面的注重也让智能助手不仅仅用于个人计算机设备。他们在任何可以接受和合成语音的设备上都可以用了,比如手机、台式机、可穿戴设备、汽车等等。
图中的“服务不周领域”包括不通过语言所进行的交流。比如,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信息还来源于我们当时当地所正在做的事情,智能助手若是能再智能一些,结合当时的情况给出帮助,那时再好不过的了。再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如果助手们也能将此考虑入内,结合个人偏好给出合理的方案,那就更神奇加好用了。与这些林林总总的细节相比,语言交流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这些沟通方式不仅可以运用于个人,还能运用于群体。想要理解一群人叽叽喳喳的给出的指令很明显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文件、点击路径和共同行为来与理解一个群体的总体需要,进行群体合作式沟通却并非难事。由此可见,隐藏式交流方法可以存在与这个网络系统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每天无意间浏览网页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暴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你会在某些你感兴趣的页面上停留久一点,你会将你喜欢的网页收进收藏或作为导航,你浏览的每一页都是你愿意看,喜欢看的。甚至,在某些页面,你会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些信息。将所有这些行为做一个汇总,并对浏览网站的人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和记录,你会发现很多信息都被挖掘出来了。
每个网站的智能助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人们找寻到他想搜索的信息,同时,他们也能让网站对于整个群体来说更加方便好用。
知识与任务
智能助手将越来越专业化,比老一代的智能助手更加快捷,更加有针对性。他们将不再如出一辙,而是成为一个个充满着无限能量的“智能蚂蚁”。
智能助手想要解决问题,就得掌握相应的知识。比如,你的智能助手想要告诉你如何去到工作地点,那么它至少得知道附近的地理情况、位置分布,以及得熟知你要求去到的具体地址。
任务与知识两者紧密相连。你所给出的任务指令越具体,越个性化,助手所需要的知识也就应当越具体和个性化。
虽然有这样一个框架,但现在已有的智能助手在这方面做得却不太好,一个个都只是“通才”而已。他们的设计就是针对大多数人的。有一个应用叫“Trivia buffs”,他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实际上已经完全足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但是几乎没有人会认为他是一个“专家”级别的应用。他们所完成的任务都差不多:获取信息、提供导航帮助、回答简单问题,诸如此类。
图中“服务不周的区域”显示,助手们得有更加具体的知识,得同时具有专家的视野、知识储备以及针对个人的个性化的知识。跻身“专家级别”的智能助手的服务范围往往会更小一些,换句话说,叫做更加“精”一些。他们不是“万事通”,他们服务范围有限,却会服务得更棒。
关于具体任务的那一部分,也是出现了类似的“服务不周”的情况。每个网站、每种服务、每个应用、网络上的点点滴滴,都会时不时蹦出来一个智能助手帮助你。大环境已经如此,个人智能助手仿佛蚂蚁繁殖一般,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组织与自主
作为各个方面的专家,他们在竞争的同时彼此分工合作,在人们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提前准备好了人们想要问的问题的答案。
智能助手的组织结构限制了他们的自主性。当运用于个人计算设备时,智能助手便只能为使用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助手们实际上就像个人的代理一样,他们的自主性就自然大大受限,因为他们只为某一个个体服务。我想如果你有个人的行政助理,他帮你起草一篇邮件或信息的内容,你会觉得没什么,理所应当。但是如果是你的手机也能干同样的事情,你或许会觉得浑身不舒服,仿佛被人看穿了一般。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智能助手对于个人的一对一服务已经很到位了。对比之下,对于群体的服务又进入了“服务不周区域”。
助手们越来越专业化,他们所做的“代理”也就趋向于具体化,会具体到某一个地方的助手,某一个网站的助手,某一款应用的助手或者某种服务的助手。在这一片小小的天地里,他们的自主性便扩大了很多。我懂得你不想让一个机器成为你的“代理”的心思,但是如果它代表的仅仅只是某一个你浏览的网站,那么你心里应该会舒服很多吧。
自主性扩大之后,“多对多的互动”的障碍便随即解除。这些专业化的小助手可以在庞大的网络系统中形成一个“助手小分队”,就像一个网站的不同组成部分以及不同内容一样,助手间自由的进行合作。
智能助手的美好未来何时成真?
此次市场分析让我们认识到了智能助手的一些“服务不周的区域”,也正是未来助手们可能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市场动力学告诉我们,我们有期待,产品就有发展。智能助手们有待发展的领域着实不少,这也就以为着他们的产品价值会不断增加。
但是,关于我们的期待何时能成真,谁都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产品革新,就像生物进化一样,需要时间和资源。在智能助手的革新过程中,最需要的便是产品设计者们对于无限潜在可能性的追求和探索。
不知道看着这篇文章的你,是否是一个企业家?抑或是科技工作者?投资人?你是否也对智能助手的未来有着自己的看法。如果是的话,我们期待与你共同交流进步!
Source: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