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创业时代来临,“硬科技”投后服务如何破题?
从碎片化到规范化、从被动“帮一把”到主动“陪伴”——过去10年,投后服务行业完成“拓荒”,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推向前台,成为“不缺钱”时代下,投资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
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科学家创业时代来临,如何为科技创业提供投后服务成为行业“新命题”。与互联网创业者相比,科学家创业者拥有更高的专业壁垒,却与商业之间存在天然“隔阂”,他们迫切地需要一座“桥梁”带领他们快速靠近商业,这座“桥梁”就是科技创业服务。
如何搭建科技创业服务的“桥梁”?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中科创星已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多年。从2014年至今,中科创星投后服务不断迭代,2021年初成立科服板块,在系统化、产品化、专业化的升级中,探索帮助科技创业者成功的“后十年”之路。
科学家创业时代来临,投后服务进入“深水区”
2021年,科技创业按下了加速键。
从科技部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到北交所开市交易,再到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都在宣告着“科学家创业”时代的来临。“象牙塔”中的教授,如今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从人工智能到自动驾驶,再到机器人,从云计算到半导体,再到工业数字化,热门赛道独角兽背后的创始人,往往都有学者背景。
一系列事实反映出,随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下放,以及互联网红利消退让社会达成硬科技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共识,科技成果转化正在从“中水区”进入“深水区”。“有没有权转”“有没有意愿转”不再是拦路虎,“是否转得顺”成为新课题。未来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疏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现实堵点。
这个“堵点”,在科技创业中就是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跨越,其中天然存在着一道“鸿沟”。
一方面,科技创新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具有“前沿”“硬核”的特点,资本、市场对其价值和产业化前景难以形成准确判断。
另一方面,科学家专注于技术研究,远离市场与客户,导致科技创新难以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极易因此陷入科学家创业的“死亡谷”。
“鸿沟”的存在要求投后服务必须更加“懂行”,才能实现帮助科技创业者成功的使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顺利淌过“深水区”。所谓“懂行”,不仅要懂市场需求,帮助科技创业者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还要懂科技发展的规律,帮助市场看懂科技创新的产业价值。
解决科学家创业“痛点”不能隔靴搔痒
当前的投后服务能否填平这道“鸿沟”?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投后服务已经完成了从随机化到常态化的转变。头部机构都正在试图建立起规范化的投后团队,从而搭建完整的投后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差异化的投后服务逻辑。如GGV纪源资本极致人效比的“效率中台”、高榕资本精致的“课程杠杆”、高瓴创投强大的生态体系、红杉中国全员赋能的Sequoia Value +、源码资本的“产品化”……
虽然投后服务“各显神通”,但其自身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难题,针对科学家创业的精准化、深度化、有效性服务也仍在探索中。
以目前行业中主流的“投资+投后”服务模式为例。在投前、投后的配合中,投资人和投后人员对项目的看法存在差异,前者可能更关注财务硬指标,而投后服务的工作周期相对更长,更倾向于企业战略发展这一软指标。有内部人士表示,投后服务与前端的投资应该是整体互动的关系,如果双方无法认同会使投后团队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逐渐在机构里沦为一个“打下手”的角色。
从管理层面来看,部分投后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也并不完善,缺乏推动成员对项目长期投入服务的激励机制,导致成员缺乏动力,投入程度有限。机构对于投后资源服务的持续投入与漫长的投资回报之间的平衡点如何把控,也在考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还有部分机构以对接资源为主要方式,形成“职能”部门+外部合作伙伴的投后服务模式,虽然发挥了平台作用,但所对接的市场化机构难以深入理解科学家创业,提供的服务停留在浅层,不能触及到科学家创业的痛点,呈现出一种“隔靴搔痒”的状态,致使投后服务在创业者遇到关键难题时,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针对“科学家创业”这一细分领域的投后服务还处于“萌芽期”。整个投后行业中对科技创业服务“懵懵懂懂”,还没有梳理出针对科学家创业的投后服务策略。
科技创业迫切需要更专业、更精准的投后服务,专注于“硬科技”的中科创星正在发挥“长板”,尝试探索科技创业的投后服务道路。
将服务抛入市场 用竞争提升能力
中科创星起源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自2013 年成立至今已投出 100 多家中科院系企业,是中国投资与服务中科院企业数量最多的投资机构。自成立第二年(2014年)开始,中科创星就启动了投后服务,8年之后的今天,中科创星构建起了专注于硬科技投后赋能的“科服板块”,并且探索出了一条“帮助科技创业者成功”的投后服务之路。
启动投后服务初期,中科创星就在思考如何推动团队提高专业能力,从而深入理解科学家创业的痛点,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价值服务。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认为,将服务“抛入”市场化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发展,科服人员一定会不断倒逼自己提升服务的专业度和深入度。
秉承这一思想,中科创星科服板块不断探索、升级。
首先是明确服务定位。传统投资机构通常以股东身份为“被投企业”提供“投后服务”,投后服务的定位仍是帮助机构履职基金投后管理责任,通过投后动作实现“寓监管于服务”的目的。而中科创星科服板块则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打造“to B服务体系”,将难以被量化的KPI转化成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的OKR管理方式。服务定位实现了从“帮忙不添乱”到“帮助科技创业者成功”转型升级。
从客户需求出发,中科创星科服板块针对科学家创业道路上的痛点,不断“筛选”出服务模块。以品牌服务为例,区别于传统投后服务提供的宣传资源对接,中科创星科服板块的品宣模块注重研究科技创业者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特点与需求,基于对科学家思维特点的了解,以及打造硬科技企业品牌的经验,形成了原创的《硬科技品牌建设方法论》。在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类型品宣解决方案。品宣团队努力把传统PR服务提升为企业品牌战略诊断与咨询、竞品动态传播分析与指导、传播策略的输出与执行、融资需求宣传、IPO财关服务,以及行业展会、新闻发布会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等,把品宣服务全面融入到企业市场营销动作中,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另外,为了帮助科技创业者更好对接资源寻找客户,成为产业链“玩家”,中科创星科服板块设置赋能模块,为科技创业者提供深度产业资源链接,深入一线倾听企业需求,根据需求调动中科创星全平台力量协助企业提升市场拓展能力。同时,赋能模块还为科技创业者提供以商业化成功路径为主脉络的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微咨询服务,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帮助企业建立起更好的市场推广和商机获取能力。
服务模块的“筛选”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随着科技企业的成长不断调整。例如,科技企业发展至一定阶段,人才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中科创星科服板块将人力资源服务升级,放弃传统投后中协助企业招聘通用性岗位的模式,聚焦于发掘、匹配垂直行业的专家、产业大将和合伙人。以企业最需要的核心高级人才来解决科学家创业发展中遇到的缺乏管理经验、缺少产业资源、缺少销售能力等一系列关键难题,真正把提供服务转变成提升企业的价值与能力。
秉承这样的“筛选”逻辑,除了品宣模块和赋能模块外,中科创星科服板块为科技创业者提供的服务还包括从IP到IPO的综合融资服务、科技政策和政府落地服务、全周期“成长+链接”培训服务,目前已形成“五大模块”,建立起了“整建制百人”专职团队,投资与投后人员比例达1:2。同时,增设“四大中心”,分别是客户中心、创新中心、能力中心、运营中心。客户中心负责客户拓展与统筹管理,创新中心负责探索新业务与新产品,能力中心负责全面提升各业务线的产品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以及产品与服务的执行落地,运营中心负责中后台服务,协同运营各个中心和模块。
中科创星科服板块负责人程凡表示:“以‘成就硬科技冠军企业’,投资+服务实现1+1>2的协同作战为目标,投后团队共同建造起了一个硬科技成果转化的赋能系统,每个单元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组成一个体系,实现与投资板块共同赋能企业成长。”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帮助科学家创业迈向成功
中科创星科服板块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残酷市场竞争中验证服务价值,倒逼能力的自我提升,从而在服务中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反过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建立起高密度的专家型服务团队,打造更懂科学家的科技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投后服务,完成科技服务“后十年”发展的正向“闭环”。
也正是因为具备了“闭环能力”,投后服务构建起了与投资业务更深度的融合与联动,真正实现“投资+投后”双轮驱动:投资板块“找得到”“看得懂”“投得进”,投后服务“帮得上”“服务好”。围绕企业需求和痛点,以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专业服务,让“投后赋能”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创业者最终走向成功。
科技服务“后十年”的探索尚仍在继续。未来十年,更多具备专业化服务能力与特色的投后服务机构必将涌现。这些机构将聚焦于打通产业链,深扎“硬科技”垂直领域,掌握稀缺性产业链资源,打造专业服务的“护城河”,帮助创业者应对找人、找钱、找客户三项关键挑战;同时,依托科技创业企业的资源,为产业龙头公司提供技术寻源、供应链升级、产品创新等技术侧供给。在打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科技服务将发挥更为强大的牵引和驱动的作用,与创业者共同打造科技创业的繁荣生态,从而实现科技服务的终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