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Instagram的产品那么多,为什么In会火?

猎云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模仿Instagram的产品那么多,为什么In会火?

(图片社交平台 In APP 创始人)

In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如果用最土的一句话说就是,In是中国的Instagram。大家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但这是我最不想说的一句话。

Instagram2010年上线以来,中国模仿Instagram的产品不下二三十款,但是基本没有一款能够做起来,所以社交平台这个事情,并不是简简单单模仿一下商业模式或者交互界面设计,就能火起来。

为什么In能够做起来?和其他所有失败的图片社交软件相比,In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他能够在众多的模仿者中脱颖而出?

模仿Instagram, 用甜点吸引用户, 再思考如何沉淀

Instagram的创始人说,他的初期目标是Make Photo Beautiful。它提供好看的滤镜,所以大家就用它,慢慢地生活沉淀在上面了,关系链也沉淀下来了,最后形成了一个主流的社交软件。

In也提出了一个目标,Make Photos Meaningful。让照片变得更有意思。所以我们用了一系列的工具。

大家可能知道,In最出名的是贴纸,但是我们提供的工具远不止贴纸,比如,一个工具叫“大头”,能够一下子在人群中把你的头变得很大,让你在聚会场景中变得很可爱。

还有一个功能是在照片上写字。你可能会觉得不稀奇,但是In是市面上唯一一款不需要二次下载,直接支持字体在线变换的APP,因为拍照时很多时候是非网络环境的,所以我们就在这些地方精打细磨,让用户能够更快更方便地修照片,有逼格地分享。

本质上来说,我们做的这些小工具和Instagram做滤镜是同一个道理:用一个小甜点吸引用户,引过来之后再想办法,把用户沉淀在平台上。

社交平台没能沉淀用户, 是因为成了媒体信息类产品, 有些流量是没有粘性的

为什么一些号称是社交平台的产品,最后不能将用户关系链沉淀下来?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做着做着就做成了媒体性质的信息类产品。

如何区分产品是社交性质还是媒体性质?我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准:

1、社交关系链的基础形态是网状的,媒体关系链的基础形态是太阳放射状的。

如果你看到一个社交产品,流量很大,但是阅读的人多,上传的人少,说明这个产品的媒体性质可能大于社交性质。本质上说他们和广播电视没什么区别,只是一个媒体渠道。

微博在最初是网状结构的,后来随着大V话语权的不断集中,个人存在感越来越弱,最后变成了一个太阳放射状的媒体渠道了。

2、社交超级连接点和媒体超级连接点的比例。

真正的社交关系链网状结构中,有一些人的链接会特别多,这种节点我们称之为超级连接点。超级连接点有两种属性:

他是一个社交关系的活跃点,有很多亲密关系的好友。

他是一个明星,有很多粉丝。这种超级连接点就属于媒体属性,粉丝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非自然人属性。

在你的关系链中,社交节点和媒体节点相互构成的比例,就决定了你这个产品的走向。

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我看到大量的社交产品在寻求增长的过程中,都会耐不住寂寞,很快去借助网红或者明星的力量,帮助自己带来流量。这样关注度很快上来了,投资人的估值也上来了。

但是从社交价值来看,这种流量的黏性是非常低的,因为这些流量不是属于你平台的,他们是属于网红和明星这些超级IP的。只有真正的社交节点,才会让你这个平台的黏性无人可敌。

在认清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问自己,In到底想做什么?如果做媒体性质的平台,可以很快地把流量做上去,但是如果我们想做一个长远的生意,应该怎么做?

我们坚定地给自己定了发力点:让普通用户不断把自己的生活沉淀在In上面。

真正的社交关系传递的, 永远只有情绪,而非信息  这里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

现在In的用户每天上传的照片,高峰期有700万张,但是这700万张照片中,本身有美感的照片非常少,来自用户每天生活的点滴。

这些照片和那些漂亮的广告照片有什么不同?这里我引出社交产品中一对重要的概念: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

:即使不好看,因为是我生活中的人,所以会有感兴趣的点。比如你的朋友发一张晒娃的照片,即使不好看,但是你还是会点赞留言。

:资讯、美感。与私人关系链无关。比如某明星的广告、商场打折促销等等。

并且,我们认同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里面的一个六度法则,即三度以内传递情绪(相对价值),三度以外传递信息(绝对价值)。

换而言之,三度以内传达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力非常高,一张照片,一句评论,都会对我们的消费决策甚至对某些品牌的印象产生影响。

比如一个好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去欧洲旅游的照片,可能我看完以后也想去了,但如果是欧洲某旅游局发布的宣传片,我可能看都不会看。

请注意,这里是我觉得商业价值非常大的部分。目前所有的电商,能解决只是定向消费的问题:我想买一件黑色A字裙,就去这些平台上搜索。但是定向消费在市场中其实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的消费需求是模糊的。我要添一件衣服,但是买什么样的,我自己也不确定,所以去蘑菇街、瑞丽时尚上看一看,这时候明星、网红的搭配推荐会有很大的导流作用。

所以还有真正一大块市场,其实是潜在的待触发的消费需求。我偶然间看到的一张照片,偶然间和朋友的交流,都能影响我们相应的购买决策和行为。

比如我们可能经常因为在朋友圈看到的内容,而产生了对某个品牌的好感,或者对某个景点的向往,这些相对价值的影响力其实非常高。

我们现在每天上传的700万照片覆盖了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旅游,宠物,男朋友等等,这些信息,我们都把它当成用户画像记录下来,然后去分析他的消费行为,在他的关系链中放入一些消费引导的东西。

沉淀了用户如何变现? 我们成为User Content Factory  用户分享时,也为品牌背书

那就讲到怎么赚钱了。有了沉淀用户之后,如何让品牌商来买单做变现呢?我们有一个很酷炫的玩法叫做User Content Factory。

比如我们和Michael kors的一次合作。当时它推出了新款的包包和吉祥物,我们把这些内容设计成贴纸,推出去以后,很多用户,尤其是很多喜欢Michael  kors这个牌子的女孩子,就会用Michael  kors元素的贴纸来打扮自己的生活照片。

这个活动推出去以后,等于给品牌商带来了三轮曝光。

在In里。我们把这些贴纸和相关信息流推给用户,大概得到2000多万次的曝光。

在其他社交平台。很多女生说这么好的照片,怎么能不分享出去呢?于是分享到了微信,QQ空间。这等于是给品牌做了二次曝光。

,品牌商在这几十万照片中间,又挑选了一些很有意思的UGC照片,做成软文,自己花钱在微信大号,微博大号这些软文渠道上发布。

所以从品牌商来看的话,我事实上就是它的一个Content Factory。每个用户在做分享的时候,是用自己的个人品牌在为这个品牌做背书。所以这样的传播价值极大。

本文为转载,转载请注意真实来源

随意打赏

instagram是什么instagram网页版instagram登录instagram账号instagram网页instagram值得模仿 的产品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