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金融变革下的投融资机会
【猎云网(微信号:
ilieyun
)北京】8月4日报道(文/张鹏会)
8月3日,以“智变·新金融”为主题的《猎云网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举行。
在圆桌论坛环节,主持人为猎云资本合伙人刘彭,德联资本合伙人贾静,宽带资本董事欧阳琦玮,华创资本副总裁余振波,芳晟基金投资总监赵楠受邀参与了圆桌对话,围绕《金融变革下的投融资机会》的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德联资本合伙人贾静
贾静认为,当下的金融科技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从业者需要以稳扎稳打的态度对待业务。“监管从严的趋势非常明晰,要把金融和科技这两件事的职能分开。”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何在严政策下挖掘项目则是一个难题。贾静表示,从金融和科技领域方向看,一则是本身金融和机构有所结合,二则是金融和科技结合的点上,本身的科技属性可能跨行业或者扩展能力相对强,这些领域可能会有一些机会。
作为投资者,贾静透露,德联作为一个早期机构,目前重点主要放在保险科技领域。其中,“健康险领域从展业端,从核保端,从核赔端各个方面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特别是核赔端。”更重要的是,“技术点可以在这里得到一些应用。”
严峻的投融资环境下,创业者如何应对?贾静建议,一定“要耐心要耐心要足够耐心”。她认为,现在走到深水区,就要和业务做深度的结合,特别是下游资金比较大的公司。“算算现金流,如何想融资还是提前做一些规划。”
宽带资本董事欧阳琦玮
宽带资本于2013年开始布局金融科技,曾投资了同盾科技、信息宝。过去一两年金融科技行业在政策、资金和经济形势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从资本方的角度,宽带资本董事欧阳琦玮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在这一变化下看好哪些投资机会?
在欧阳琦玮看来,金融科技其实发展已久,之所以最近被创业者、资本方看中,是很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短期因素有去年公布的141号文,中长期因素是杠杆调整,长期因素是中国金融体系不平衡,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大量的民营企业,不管资质如何,信贷成本都非常高,而从基本面来看,民营企业还是有一定保证的”,欧阳琦玮表示。原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多时候是P2P,但是在P2P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解决方式之一正是提高金融企业的科技含量,比如一区块链的方式解决外汇交易过程中投资人被欺诈的问题,这就是金融科技。
同时,欧阳琦玮认为,创始人的企业发展逻辑也十分重要。创业者需要权衡要爆发性增长,还是寻求企业运营效率。虽然资本追寻增长,但是金融行业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不是一分钟两分钟、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一年能够看出好坏的。
华创资本副总裁余振波
余振波认为,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中国现阶段还是持续存在的,并在快速发展。虽然最近P2P爆雷很多,但是不管是消费信贷还是小微企业融资,现在依然是非常火的市场。不过,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作为企业本身,一定要自己守好风险底线,是不是能够按照比较严格的标准,在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中稳住自己。
在谈到投资人判断项目时,余振波认为,对于早期和成长期的投资来讲最重要的逻辑是增长。一个项目本身不管质量多好,你得证明自己有从0到1,从1到100的增长空间,这种增长必须是有效率的。所以我们特别关注模式本身是不是有网络和规模效应。
面对当前严峻的融资环境,余振波建议创业者首先要对融资这件事情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其次要丰富融资渠道,从VC、银行、政府等多渠道融资;同时要保持融资的热情,把自己的企业情况、战略方向向VC市场、资本市场和有钱的买家不停地推广,做一个持续的投入。
芳晟基金投资总监赵楠
芳晟基金投资总监赵楠认为,VC都是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只有项目得到了市场的正反馈,VC才会跟过来。
如果项目一直融不到钱,或者市场长期没有正反馈,创业者应该把预期调低。如果预期不调整好,遇到事情的时候,创业者会扛不住而比较容易崩溃。
猎云资本合伙人刘彭
此次峰会由猎云网主办,锐视角、猎云资本、猎云财经、AI星球、创头条、蜂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位金融科技行业顶级专家、知名投资人和精英创业者到场,聚焦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资本、产业和生态等话题,共同交流国内风潮下的新变革与新变化,探索狂性科技与理性金融该如何平衡,新技术又将会如何重塑金融未来。峰会现场干货满满,座无虚席。
以下为圆桌论坛分享实录,猎云网整理删改:
我是德联资本的贾静,我们主要关注信息安全、物联网、大数据、工业领域的应用,比如机械臂,还有传感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我们也关注房产科技,比如BIM,空间的数字化,金融科技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
我是宽带资本的欧阳琦玮,我们基金2006年成立,现在有三支美元基金、两支人民币基金,还有其他跟政府或企业的合作基金。我们基金比较关注 企业服务 和消费领域,之前投过优步、Airbnb、分众、大众点评。
金融科技我们是2013年开始布局,2014年投了同盾的A轮,过去一两年金融科技行业在政策、资金还有经济形势方面有很多变化,我们也不断调整我们投资的方向。过去12个月我们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也投资了一家信息宝,是一家做保险的金融科技公司,未来希望跟创业者有更多合作机会一起探讨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谢谢!
我来自华创资本,这是一家早期VC,我们有四支人民币基金,三支美元基金。金融科技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我们是很多金融科技的早期天使或者A轮投资人。华创资本在金融科技、 企业服务 、消费、互联网、医疗、高科技各个领域投了三百多家公司。
我是来自芳晟基金的赵楠,刚才这几家非常资深老牌。芳晟基金创始人早期做实业起家,后来公司上市成立家族办公室,所以芳晟基金是以LP的身份,我们过去领投一共23个基金,包括宏泰基金,我们都是里面的LP。除了LP业务之外,另外一个是直投业务,这个项目以前的速度不是那么快。今年我们扩大了整个直投的团队,有一些项目比如蚂蚁金服,分众传媒,还有一些跨国的投资。芳晟的投资风格比较稳健,这跟创始人本身实业出身有关,所以整个的投资风格不是特别激进。整个方向上,我们比较倾向于TMT,金融科技,整体情况就是这样的。
我们把金融和科技这两个事情放在一起,它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IT的阶段,这个是2010年之前,在IT赋能于整个金融基础化的设施,这里产生了大量上市公司,比如金盾、恒生电子、中科软这类的IT公司。第二个阶段是大家比较了解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五六年的时间,我们现在把金融和科技这件事情把它放在一起拿出来提,叫做金融科技。
其实这个事情换句话说,是说金融和科技这两件事情的发展,进入了深水区。确实会遇到需要大家对于业务,需要稳扎稳打去做的事情。从监管来看,大家可以看到监管从严的趋势非常明晰,而且最近事件比较多。所以监管很清晰,要把金融和科技这两件事情的职能把它给分开,我们金融机构作为跟金融本质相关的事情,那么科技更多去跟各个行业的业务相结合。
其实跟业务结合的点,不管是落地到银行,还是落地到保险,还是落地到券商,落地到这些各个金融机构,其实都是对所有的业务要非常的了解。刚才大家谈到数据源的角度,从趋势上看,整体的数据源,比如百行征信现在推出了,而且已经有产品上线。假设百行征信这样数据源的公司做的比较好的话,其实在整体上也呈现一个集中化的趋势。所以整体金融科技的点,其实要是要加深到业务环境中去,这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明晰的趋势。
其实金融科技的发展,包括整个行业的投资或者上市公司,已经有很多年,只不过过去大家更多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可能用另外一个词更容易理解,它是信贷行业的O2O,本质上很多线下的借贷在某个特定市场环境下被搬到线上,这里有支付方式的变革,也有大量消费者在线消费习惯的养成。
金融科技有了机会,其实有多重因素。有些因素是长期,有些因素是短期,去年141号文的监管就是一个短期因素,杠杆的调整是一个中长期因素,以及还有更长期的因素,这些都有利于这个市场的发展。
更长期的因素是什么?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平衡性,大量的民营企业不管它们的资质如何,他们的信贷成本都非常高,这也是投资机构很多年投民间借贷的原因,民营企业的基本面还是有一定的保证。
这一因素是在一定的周期内存在的。只不过从监管的角度我们会看到整个市场用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什么意思?我们原来用P2P的方式解决民间信贷不足的问题,未来P2P发展遇到瓶颈,那么未来怎么走?一方面政策没有松动的迹象,一方面监管不是不让大家做信贷业务,只是在监管要求内。
金融是金融,科技是科技,所以要不要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科技含量,我们可以用区块链的方式解决外汇交易过程中投资人被欺诈的问题,又或者是说用大数据的方式提高整个数据的风控能力。这样的一些企业,未来仍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资本市场的支持,这是我的看法。
我从市场角度陈述一下我的观点。从整个市场的角度去讲,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中国现阶段还是持续存在的,并在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包括最近P2P爆雷很多,不管是消费信贷还是小微企业融资,现在都是非常火的市场。需求端的需求无比旺盛,从监管角度来看,监管其实是做风险,这跟前段时间提的去杠杆,特别是金融体系的杠杆,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关注的金融服务创新企业或者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可能跟国家的宏观政策宏观部门打交道,可能不是那么多,但是通过一些银行或者通过其他的给上游的金融机构传导过来,肯定是有影响的。
那么,在这样的市场下面,我觉得作为企业自己来讲,一个是要自己守好风险底线。金融业务本身的确是有它内在的风险属性,是不是能够按照比较严格的标准,不管是道德风险还是操作风险,去衡量自己的风险,这是在市场波动,在宏观经济波动的情况下,能够稳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来讲,可以看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多的新兴市场的机会,比如消费金融。前两年可能是各种各样的P2P比较多一些,现在银行把信用卡业务下沉,有融慧金科这样的服务金融机构,不是自己做业务而是跟金融机构合作,在目前的市场下还是很不错的创业机会。又比如,保险行业在去年有一个主旋律是保险信保,保险没有起到对老百姓的保障作用,现在很多新兴保险产品更像一个保障类的产品,你是不是可以帮助这样的保险公司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快、更大一点。
整个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也好,这样的市场还是存在的,且发展迅速。不能说被监管大棒或者说被整个市场的波动给吓住了,从我的角度可以看到更多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的创新是可以发生的。
从芳晟基金的角度来讲,如果站在整个产业来看,我觉得有三个方向可以关注一下。整个行业数据化的程度比以前高很多,消费场景以及玩耍场景,包括工作都被线上化,所以口碑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给金融带来两个好处,第一是我做风控的时候数据会更加健全,原来没有线上业务、社交数据、消费数据,这些多维度的数据都是没有的,只有单向数据,所以风控的严谨程度不一样,银行虽然有数据,但是还不够,不像现在可以增加很多维度,变成多维度的空间。另外是获客层面,数据化之后可以找到这个人,或者在企业层面需要金融提供支持的这些客户,其实两端已经有数据口碑应用的地方。
另外一个趋势,我觉得其实在前两年,P2P出来之前,新客户进入的维度不是特别高。汽车消费贷可能是35%左右,二手车应该更低一些,过去一年P2P已经洗了一轮,很多人突然发现贷款的人群增加了更多,所以是在做增量客户,提高客户渗透率。客户被洗了一波,那么他做金融服务的时候,范围就扩大了很多,第二是整个渠道的场景有一些变化,我们还是以车为案例,原来可能金融科技主要集中在4S店,但是未来可能是集中在二手车,二手车的金融也会提高一部分。客户对于金融渗透的贷款高很多,还有场景分布的变化,这些是大金融或者是消费方向比较明显的变化。
还是要跟猎云网多合作。刚才我们说到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如果跟业务结合你就看金融机构的分类,比如有银行有保险有券商,那么他们各自本身的发展状态和数据的成熟度不太一样,有一些行业比如说银行,他本身IT能力比较强,数据比较完备,整体的风控特别是在消费金融侧,跟风控的结合比较深,所以这里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靠前的公司,这一两年都是在翻番的往上涨。还有是在银行,银行除了个人消费金融之外,还有企业金融,虽然市场空间上面,本身跟科技结合的点上面,会比个人的会略微小一点,但是还是有很多机会在。
还有保险,刚才几位提到了保险行业,保险科技是我们在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看好的赛道,有可能的话在这个领域有一些机会出来。一个点是刚才说的我们是本身金融和机构做一些结合,另外还有一些金融和科技结合的点上面,本身的科技属性可能跨行业或者扩展能力相对好一些。比如智能客服,我们也是在保险行业中去用;还有一些底层的大数据平台,和知识图谱相结合,这是做银行行业之外可以拓展到保险行业。还有科技的点从金融可以拓展到普惠的行业,除了做金融还可以做政务,一个是刚才说的和本身科技业务的横向拓展点上面,一个纵向一个横向的挖掘都有很多机会在里面。
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是所有的投资机构一直面临挑战的问题。简单来说尽可能地努力工作,扩大我们的触角,多跟猎云网合作,跟更多创业者尽可能找各种场合建立各种连接,今天参会也是这个方面做的一个尝试。
这个之外我们可能也会做一些略微系统化的梳理,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监管政策的要求,他希望往哪个方向走,这个给我们指明方向,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监管雷区。
另一方面,我们会做一些系统性的梳理,比如说世界各个国家在金融科技领域有什么新公司出来,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还有研究垂直的行业领域,因为美国的市场跟中国的市场有差距,这个差异不光是在金融市场结构上,在其他的方面也是一样。
以保险为例,其实美国的健康险市场和中国健康险市场不一样,医疗市场格局差距非常大,不管是支付方还是管理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我们做一些深入的行业研究,中国整个医疗行业的运转是怎么转的,中国医疗行业的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有多少给保险公司有多少给社保机构,他们是怎样流转的,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是金融科技公司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有哪些未来三到五年可能突破的点,这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投资机构一般关注什么样的创业者。一般会有这么几类的创业者,一类是互联网或者技术公司杀入金融科技,比如沈鹏,他对创业的方法论非常的熟悉,也赶上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增长,野蛮增长的机遇,在需求旺盛的市场里面很容易占先机。
另一类是传统金融行业,传统金融机构里面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自主创业的这样人,他们对金融的本质把握得非常好,一般出风险的事儿到不了他们头上,但是有时候因为这点,阻碍了他们发展的速度,限制了他们的边界,一般传统机构的创业者年龄偏大一点。
还有海外金融机构回来,把海外成熟的金融科技的经验带回国内的创业者,这类创业者在海外受了非常好的金融训练,对于金融这个事儿本身来讲有很强的认知,他需要做的就是接地气,比如美国健康险市场和中国健康险市场不一样。美国消费信贷跟中国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监管也是如此。这样的人需要接地气,去国内传统机构转一圈,或者去互联网平台转一圈。我们基本比较关注这几类的创业者。
前面的嘉宾都提到了人、提到了事儿,我补充一下跟人相关的。金融这个行业离钱近,比如保险、证券、银行都容易出事儿,所以我们在金融行业有一个维度就是这个人的人品到底怎样?但是,人品这个事儿说起来比较空,怎么去判断这个人的人品是好或者不好?人品其实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正相关,因为,如果这个人得到小利益或者做了什么事情,但其实他是放弃了长期的成本,他还有潜在的风险,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做一些事情。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在,你做一个事儿,一查就查出来了,所以创业者在这个方向上就会跟我们的理念相差比较大。我们比较看重这样的特质。
这可以从特别泛的角度来讲,今天讨论金融科技所以我稍微聚焦一下,谈一下我们最近一段时间想在金融科技这个领域的一些想法和这里想做的事情。总体来说打一些接力战,我们是一个早期的机构,现在重点想在保险科技领域来看,我们看一下保险大的行业有点像两三年前的银行,也就是两三年前银行跟整体的科技,各方面结合的点。那么保险特别是刚才提到保监会的下文,去年下文说保险信宝然后回归本原,所以在这里在保险科技可以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而且保险本身这个业务也比较复杂。对于我们来说健康险领域,我们从展业端,从核保端,从核赔端各个方面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特别是核赔端,很多大保险公司雇几千人帮助他做核赔事情。这里是不是可以用科技手段帮助他做一些解决?而且这里涉及的技术点,很多技术点可以在这里得到一些应用。所以总体来说聚焦来说,我们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大的策略点是在保险科技上面,还有一个点如果本身业务上面有一些跨行业可扩展性的点,相对来说是比较重点关注的领域。
投资来说一方面看市场环境,一方面看项目的状态和阶段,我们看团队时的重点不一样。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我特别看重创始人对于行业规律的理解,他能不能很快地把这个事情的本质说清楚,以及商业逻辑是什么。我一直觉得金融行业是一个定量的行业,而不是一个定性的行业,比如说坏账有没有,一定有,只是多少的问题。你做投资做证券,包括做保险科技,很多事情不是没有,是多少的问题。所以我会看一下创始人对于交易成本有没有定量化管理的能力。
举个例子,P2P行业最火热那几年,多数的企业都会讲我们的逾期率不到1%,我就会讲分子分母是什么?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CEO在这个问题上倒下了;另一些有些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CEO,当你问他中期展望多少,他说我们认为中期展望不超过1%,这个时候我觉得或者这个CEO没有经过一个相对长期的对金融行业的观察,或者说没有特别慎重地对待像逾期这种关键金融行业指标的心态。
从微观的角度判断项目的时候,对于早期和成长期的投资来讲,最重要的逻辑是增长。因为我们在早期投进去,VC希望得到超额回报,项目需要证明自己有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的增长空间,这种增长必须是有效率的。所以这里在落实到更具体的模式,我们特别关注模式本身是不是有网络和规模效应。举个例子同盾它在早期的时候是做反欺诈的角度切入,随着服务的客户越多,积累的数据越多,其实是可以更容易的判断客户是不是欺诈,是不是好客户或者坏客户,随着规模增长壁垒越来越高,后来比较难去超越。所以这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当然对金融科技来讲,我觉得对于风险的认知会把你的企业毁于一旦,或者让你的团队付之东流,因此要有一个底线的把握。最近爆雷的P2P平台是很好的案例,其中不乏VC,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可能因为创始人没有真正的敬畏之心。
分两个逻辑,一个逻辑是场景,因为有很多不同的人群,还有很多的方向,我们会关注创业者做的东西是不是可复制?因为赚钱的生意,显然不具备可以大量复制的点。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大部分非常标准的生意,跟金融相关的已经被银行拿走了,我们不能投银行,我们投三方的公司。另一个方向,我们比较看重融资针对数据的利用程度,有些东西对于数据的利用程度不一样,所真正运用到的东西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来源于每个团队对事情的理解,以及它的创业方向。我们比较看重这两个方向。
提一个小建议,要耐心要耐心要足够耐心。刚才提到我们现在走到深水区,要跟业务做一些深度的结合,特别是你下游的资金是比较大的,比如银行比如保险这样大的机构,班子拿下来,到下面的实施,这里现在看起来超过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那么在这种时候需要足够的耐心。如果做2B的业务需要获客,大家也知道今年整体来说融资环境不算是特别的好,所以我估计这是我们自己也清楚,遇到投资人都会给的建议,就是算算现金流,如果想融资还是提前现在做一些规划,找猎云的刘总聊聊,提早做规划。
说到建议我有一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说法。因为金融行业可能跟其他的行业,比如说互联网行业不一样,不是说市场中只有一家,其他人活不下去。不管你融资不融资,最重要是活下去,而且这个行业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立足点不是那么容易。每个金融企业,尤其做 企业服务 的,其实背景非常接近。
在市场不那么稳定的时候,很多时候投资人希望等一等,观察一下,最重要的是企业活下去,而不是激进增长。对此,创业者需要自己权衡,到底需要爆发增长,还是要一个长期的可以自己每天晚上睡得好的生意。
对于真正的融资来说,第一,增长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逻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金融行业不是一个一分钟两分钟、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一年能够真正看出运营数据和运营效率的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
在这样一个行业,投资人知道要承担周期波动,承担不确定性风险,这个时候如果创业者是逻辑清晰的,那么下决定就不难了。
第一点,从自己企业发展的需求,从战略出发来讲,你首先要把融资或者VC融资这件事情有一个很好的定位。第二点,融资渠道除了VC还有银行,国家现在对于中小企业也有很多政策,很多银行在给没有盈利的企业做增长。
我们认为,对于创业着来说,如果你的业务需求需要VC,应该把自己的企业情况、战略方向向VC市场、向资本市场、向有钱的买家去不停地说,这跟实际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面向客户是一样的,是一个持续的投入。
不同的市场阶段可能打法不一样,相对比较好融资的时候,企业融资比较顺利,经常有企业讲我有钱我可以干吗。但是现在,因为市场环境不是很好,大家可以从因果关系上稍微比较一下,实际上创业团队因为已经有了客户,因为创造了价值,因为做了什么事情然后钱来了。VC他们都是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先做得到了市场正反馈,这个时候VC才会跟过来。另外一个跟人相关,有些创业者他们觉得创业是非常辛苦、痛苦的事情,花几年的时间把一个项目做成,做成之后这个事情可以稍微带来一些价值,同时附带给社会和基金带来回报,这个事情是创业者个人以及你带给团队一个超越普通人的进化过程,你可以到达你想要的终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逻辑,合伙人也可能会拆台,市场上一直没有正向反馈,做的项目也没有得到融资,团队可能不是很理解我的决策。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把预期调一下,一旦把下限调的更低,那么在整个过程中发生比较好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很开心;如果没有调整好预期,就会引发更多事情,这个时候,创业者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扛不住压力,会比较容易崩溃。
AD: 8月30日,猎云网2018年度“智慧+新服务”企业服务峰会落地上海!携手众多行业先锋领袖,共同探讨企业服务行业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