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方能诞生独角兽,创业者要选好赛道
12月7日,2018年度CEO峰会暨猎云网创投颁奖盛典在北京望京凯悦酒店隆重举行,近百位知名资本大咖,独角兽创始人、创业风云人物及近千位投资人与创业者共聚“聚势谋远 创变未来——2018年度CEO峰会暨猎云网创投颁奖盛典”。
在由猎云资本合伙人刘彭主持、以“未来投资机遇”为议题的高峰论坛上,云天使基金投资人秦捷、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安芙兰资本董事长周伟丽、梧桐树资本管理合伙人高申就论坛议题发表了精彩观点。
资本寒冬,是机遇还是挑战?
张涵认为,机遇大于挑战。在他看来,经过这些周期之后,大家知道应该怎么去应对。整个环境相对来说比以前要恶劣一些,挑战是有的。但当下,应当用技术去撬动未来市场的思路去看这个市场的发展。
张涵向创业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指出,在资本寒冬到来之际,创业者一定要使自己的项目有差异化,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因为大家都知道实际上早期的公司风险都很大,所以投资人在早期能看到的东西无非就是你原始的商业模式,你的技术和你仅有的几个合伙人的团队,所以只有每个位置上,你都有足够强大的人和你一起战斗,才能一块走过这个寒冬。”
周伟丽认为,“寒冬”来临,创业者首先心态要好,要淡定、乐观,每个成功的企业都会经历几轮周期,企业都在九死一生中发展起来;其次要管理好现金流,可以展开多渠道融资,例如可以寻求政府的母基金和直投基金,不要太计较估值;第三,要小规模试错,尽量以盈利为主,不要做大规模烧钱的业务。与此同时,还要放眼国际市场。寒冬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周伟丽表示:“在一个不好的行情下,我觉得都会诞生真正的、有抗压能力的独角兽。”
高申表示,今年不好是对预期不好,从资本来讲不是最不好的。今年无论在海外IPO,还是国内的IPO,都没有出现暂停或者是完全市场窗口关闭的情况。“我们见过最惨的可能是国外资本市场的IPO窗口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或者说中国企业完全关闭的两年,还有中国的IPO市场暂停的那几次。”所以在高申看来,从资本市场、从IPO角度来讲,今年显然还不是最坏的一年。
经济下行的阶段,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云天使基金投资人秦捷认为:面临资本寒冬,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在这种环境下反而会使一些比较优秀的创业者团队能够脱颖而出。其中,注重自身价值,而且是比较有内涵的公司的话,能够凸显出来。秦捷表示,AI,物联网、Fintech将是云天使基金未来投资的主要方向。
张涵认为,在经济特别好的时候,很多企业实际上赚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内部的运营效率问题。而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在企业服务领域,那些能够从软件的角度、从系统的角度、以及从更专业的方法论上帮助公司进行提升效率的产品,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张涵进一步表示,未来重点投资大数据与云计算、网络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安全、SaaS服务及人工智能等细分行业的项目。
周伟丽表示,产业互联网是风口。安芙兰资本主要投医疗,将科技成果转化,明年还会持续这个策略。"我觉得明年开始还有一个机会,就是Pre-IPO投资,甚至基金收二级市场的,对政府而言是纾困基金,对我们私募基金来讲的话去收二级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机会。"
当大家在忙着追逐90后、人工智能、VR概念时,梧桐树资本专注布局企业级服务赛道。高申认为,消费互联网的红利已经逐渐过了,流量更多地被把持在BAT阵营的手里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此外,中国的消费互联网的产品体验已经做得很好了,新的创业机会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砸更多的钱才能投出一个大的公司来。而企业互联网在中国还处于1.0阶段,未来会有更大的空间给企业级服务项目施展身手。
本次猎云网CEO年度峰会由猎云网主办,锐视角、猎云资本、AI星球、企业管家、猎云财经、创头条协办。各行业创业者、投资人围绕“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和时代坚韧的创业者”;“时至今日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创投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创业创新的版图和格局如何变革,商业世界里如何持续创新?”、“展望未来十年中国互联网创投走向”四大板块分享科技和产业前沿观点,探讨创新潮流趋势、把握未来新方向。
以下为论坛实录,猎云网整理删改 :
大家好。我是云天使基金秦捷。云天使基金是2013年成立的基金,是由国内的几家VC来发起的,主要是宽带资本、红杉资本、北极光、金沙江等。
红点是一个出生于硅谷的一个老牌世界级的VC。我们是中国的业务部门。通过十几年努力,我们这边也逐渐地把中国的业务做得非常不错。所以,现在我们叫红点中国,因为我们借助它们在硅谷的这些经验在中国做了中国特色的投资,所以基本上在早期的TMT领域做得蛮有特色的。
各位好,我是安芙兰资本的周伟丽。我们成立了有十一年的时间,目前管理的资本直投资金有一两百亿,还有一些母基金和外币基金。投资的领域主要是互联网和医疗,我们也做中美跨境投资,在全国39个城市都有我们合作基金。
我是梧桐主资本管理合伙人,我们在资本领域关注企业级服务,特别在企业级服务的中早期,A轮和B轮。
确实,现在整体的资本市场,大环境非常不好。我们作为早期投资人来讲也逐步感受到资本寒冬的寒冷。我觉得如果说机遇和挑战的话,其实应该都有。我想说一下挑战,对于我们基金自身的生存其实就有挑战,就是说无论在募资、发现好项目、投后,它能不能在寒冬生存下去?或者说成长?这个实际上挑战都是蛮大的。由于前几年整个资本市场也是比较热,其实大家投资速度都比较快,其中包括我们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能够在资本寒冬下能够使自己投的公司或者项目能够生存下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机遇其实跟挑战并存的,我们觉得在这种环境下反而会使一些比较优秀的创业者团队,或者已经投过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由于资本寒冬的影响,实际上在这个环境下真正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不是很多。相对在某些领域或者一些垂直领域里竞争也比过去要少了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比较优秀的,注重自身价值,而且是比较有内涵的公司的话,可能能够凸显出来。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投项目过程中会更关注这一类型的企业。
其实,资本寒冬过去的十年来了好几波,都不是第一次来,只不过这次今年可能发生的事情确实比较多一些。从2008年、2012年、2015年到2018年,所以我觉得这个对于投资来说也不是新鲜事了。
但是实际上经过这些周期之后,实际上大家知道应该怎么去应对。我觉得从挑战来说,当然是是有的。因为毕竟整个环境还是相对来说比以前要恶劣一些。但是事实上对于危机来说,我们一直投非常早期的公司。所以在这点上来说,我们觉得还是用技术去撬动未来市场的一个思路去看这个市场的发展。所以,我们觉得还是可能机遇大于挑战吧。
因为随着我们技术迭代,过去的20年在中国整个TMT行业的发展,我们看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深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各个方面中国实际上在很多地方超过美国,尤其2C,还有包括支付等等。但是,我们在另外一侧可能绝大部分风向还是偏弱,所以这块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机会的。
我也提醒大家,第一,现在可能融资环境没那么好,但是你们要考虑的是现在决定做创业,你就要在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让自己存活更久。可能这种情况下谁活得更长,谁就是那个胜者。所以,我觉得对创业者能力要求变得更高了,对他的抗死亡能力要求也更高。所以我觉得机会上,只要公司能够坚持,你的利益点,方向没有错,其实市场上并不是没有资金,只不过大家目前在一个相对比较看衰的阶段,可能相对出手谨慎一点。今年看大量VC和PE,尤其以美金为代表的融资往往比过去几年多得多。所以大家并不是缺钱,可能是对大家竞争力要求更高。所以我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关注早期,所以VC早期来说也要注重有强抗风险能力,减少对资本依赖的项目。在这块的话我觉得还是要乐观。因为做早期投资必须乐观面对未来市场,否则的话这行就不值得去做了。
刚才你讲到,昨天清科年会出现了空缺,本来TOP 100,改成TOP 50。我们今年募资额是过去十年的总和,相当于我们直投基金而言过去做了一百多亿,今年又新募了一百亿。我们梳理了一下,今年投资数量、投资金额都是去年的两倍以上。这个和我们一贯强调的,叫未雨绸缪、风雨同舟的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今年募资额增加也是有诸多原因的,就像大家说的危中有机,机中有危。今年因为很多机构募不到社会化基金了,我们刚好是过去投的这些大量项目退出,所以今年我们跟引导基金合作的时候,资本上是自有基金加政府引导基金。另外,今年政府引导基金单支的金额也比较大,配资比例也比往年加大。我觉得这些都是机会,对投资机构而言做好这些基础的工作,当大家都谈危的时候我们的机会就到了。
另外我们明年我们还会计划募一支国际合作的生物医药微生物学亚洲微生物基金。跟美国的一些院士,还有院长,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完成。
再说投资,刚才说到今年投了去年投资额两倍,但是增长还不是立足于国内互联网的增长,互联网我们依然是在投产业互联网,投马上盈利的,现金流丰沛的。而且我认为产业互联网是风口。我们主要是投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明年我们会持续这个策略。并且我觉得明年开始还有一个机会,就是Pre-IPO投资,甚至基金收二级市场的,对政府而言是纾困基金,对我们私募基金来讲的话去收二级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机会。
还有退出,今年要说社会化退出可能比较难,但是我觉得今年还有大量国有直投、国有的母基金,还是有很强的接盘能力的,当然要满足它的一些条件,比如本地化,零投价跟投等等。
另外我刚才看到钉钉特别有体会,我们今年,像我们投资机构也引入了钉钉,也在进行数字化的及时的管理。当然也有一些受不了,管的太严了。就是我们现在有五六十人,就是专职的,很多投资机构其实它的管理是相对而言比较放松,不是那么严谨管理的,别看管理的资金量大,因为每个人素质相对比较高,工作也比较弹性,但是我们还仍然是使用了钉钉的。所以人数比以前减了一点点,但是效率比以前翻了一番。
今年不好是对预期不好,从资本来讲不是最不好的。今年无论在海外IPO,还是国内的IPO,都没有出现暂停或者是完全市场窗口关闭的情况。我们见过最惨的可能是国外资本市场的IPO窗口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或者说中国企业完全关闭的两年,还有中国的IPO市场暂停的那几次。所以从资本市场、从IPO角度来讲,今年显然还不是最坏的一年。
我们的VC是专注在中早期企业及服务。我的感觉是既然冷一点就有冷一点的投法和做法。显然从二季度以后,项目都便宜下来了,我们看起项目来也更加从容一点。没有必要像两年前那样,大家那么着急的TS、SPA,我们踏踏实实做好尽调和行业分析就行,的确相对比较专注一些。
具体到我们专注的领域,我们很希望看到的消费互联网的公司逐渐在企业级服务领域创业,或者说企业级服务创业公司能吸引到更多的消费互联网领域更好的人才。其实这对我投企业级服务企业是一个好事情。
我们主要关注领域还是在TMT,当然TMT也是挺大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这些年投资大概有70%-80%主要投的项目还是在技术驱动力项目,我们自己管它叫技术驱动力项目。具体含义,无论在哪个行业基本项目以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改变行业也好,或者重构产业链也好这么一些类型的项目。
对我们来讲的话,投资的方向基本上是技术来划分的。比如说我觉得其实这波整个的技术创新并不受资本寒冬影响,AI也好,物联网也好,包括Fintech,这都是未来一两年或者未来三五年看的方向。
未来的话,我个人觉得,尤其像AI和物联网这块,未来一两年很可能就是5G会在中国全部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5G基础设施带来技术上的创新,和各行业引起的颠覆性的应用会很多。所以这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于5G的引进的影响和它带来的技术变革和解决方案上,还有应用上,无论2B还是2C。
从2B和2C来说,红点百分之六七十投在消费互联网,剩下百分之三四十在硬科技和企业IT服务。
先从C端说,C端大家都觉得这里没有机会,但是我觉得机会还远没有结束。因为过去这二十年互联网发展大家看到起来几个巨无霸平台。在2015年又起了几个,比如拼多多等公司。照样在有巨头起来之后,它们还能够再起。还有包括这几年起来的滴滴也好,头条也好等等。
所以我觉得它的机会是有波次的。每次有一个大一点的技术平台级的技术革命到来,就会有一大波创业创新的机会。
如果是最近一段时间,咱们按照短的期限来看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其实在人才储备上,这行业已经远远大于十年前。所以我觉得这些大平台公司成功也培养了大量的有能力、有资质、有经验的创业者。而过去没有这么好的环境的时候,实际上也没有这么多有能力的创业者出来创业。
具体来说,比如方向上来说的话,从C端有几个大的方向还是比较有机会的:第一,所谓下沉的流量和下沉人群,它这块的增长实际上还是会非常大的。因为去挖掘它们的价值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其实过去也就三年左右的时间,有一批比较成功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但是实际上还有大量的在线商业化机会没有被挖掘出来。
还有比如说出海,其实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了。放眼全球,中国已经很多产品或者Idea是可以输出到海外去。在过去的五六年有大量的中国公司出去,但是由于海外这些国家它们的基础设施发展的速度比中国要慢,所以有一定的滞后,因此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去覆盖。
另外一个,我们相信中国每年新出生的两千万新生人口一直往后迭代会产生不同的新的需求,因为他们从生下来周围的IT和整个互联网的环境跟20年前、30年前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C端这块还是有价值挖掘的。还是那句话,就是要挖垂直,这对创业者要求更高了。
2B来讲的话,当经济下行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IT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可能是一个机会。因为原来经济特别好的时候,很多企业实际上赚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它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内部运营效率问题。但是当经济下行的时候,这种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反而我们去看所有的工具,包括方法,包括人,怎么能够去提高他们的效率呢?可能从软件的角度,从系统的角度,从更专业的方法论上可以帮助公司进行提升,这个时候是企业服务领域能出来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当你抓得住企业的痛点的时候,你就能够在即使大家觉得寒冬的阶段,做出比别人好的生意来。
产业互联网聚玻网有几千万估值,一两年时间发展到20亿估值,我们投了一些玻璃的、鱼饲料等。其实看拼多多不也是近年发出亮眼的光芒吗?而且我认为这种周期,刚才说的那个话是对的,这个周期不是刚刚开始。我在等待今年这个周期的低谷,所以我们真是做了长足的准备。
我们因为专注在企业服务上面,当然这不是王婆卖瓜,我还是比较看好企业级服务的机会的。
主要基于几点:第一,以前我们差的太远。刚才也讲到了,我们的消费互联网和世界比是一个数量级的,但我们企业级服务和美国的企业差距至少两个数量级。差距孕育着机会,所以我还是比较看好企业级服务。
另外,企业级服务是服务2B的。我们看看现在2B,不过大企业是CIO,小企业是老板。新一代CIO和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在80后化,甚至90后化。他们作为消费互联网用户人群,必然会在工作当中也逐渐互联网化。这和以前的那一代的CIO和企业家截然不一样。以前那一代人可能还是50后、60后、70后主导的,他们很难接受新的东西,你去教育这个市场往往是没有用的。
我举一个例子,以前说中国储蓄力太高,大家不肯花钱。再教育,当他的思维、世界观在消费观定型后,怎么教育也没有用。但是过一代人、两代人,你可能会喊年轻人刹刹车,别花那么多,给你未来退休存点钱吧。企业级服务也是这样,我们看到非常多80后,甚至90后走向CIO岗位,成为企业家,他们必然会拥抱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企业级服务这个市场。
所以我觉得企业级服务的机会很大,一定是大数据所驱动的企业级服务,这才能把我们的企业级服务和企业级软件市场分开。没有大数据的驱动的话,没有新一代企业服务的机会。
但是我们得注意的是什么呢?虽然我觉得企业级服务很有潜力,但是除了有科技、有数据,还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不然一些企业级服务有新技术,最后的形式又走了企业软件的老路。服务大B的老路是什么呢?老路就是卖多少钱,多少钱进入了营收帐款,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极差,或者是服务大B的时候,使得市场非常分割,一家企业很难取得市场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所以有了大数据,有了新的科技,还要搭建一些合适的企业服务模式。
过去几年投资经验里,投企业级服务,甚至在某个领域是SaaS,以前是服务中小型企业,有时候甚至是小微企业,我们现能看到我们投的企业越来越能服务中型企业,甚至中大企业,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令人惊喜的发展。所以从未来得发展来看,我还是比较看好企业级服务市场投资机会的。谢谢。
无论是寒冬,还是投资的资本市场比较热的时候,我都觉得还是要关注我们内在价值。当然在资本寒冬情况下,这个可能显得更为重要。什么是内在价值?无非是说你自己创业项目,或者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到底在市场上定位是什么?它在产业链里的价值、排列的位置是什么?你到底提供的价值的厚度有多厚?我觉得每个创业者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实际上就应该不断的来问自己。尤其在资本寒冬情况下往往是资本会往头部聚集。在这种情况下,刚才红点张总也说了,就是外头不是特别缺钱,虽然是资本寒冬,大家可能感受到融资比较难,但是实际上钱并不是没有,只不过就是说大家投资的速度会放慢,会更加看重这个项目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他会非常仔细来观察这个项目,后来评估这个项目可持续性,或者团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给创业者的建议:第一,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实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点;另外,有差异化。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由于资本一般都会向头部的项目聚集,所以你怎么样能够说服投资人讲一个有差异化的故事,在一个比较细分的行业也好,或者一个比较细分的点也好,做的更加有特色,让别人觉得你确实有特色,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另外,从运营上来讲,要小规模的运营,无论在你去试错的过程中,还是在你扩张的过程中,都要比较小心,要小规模运营,把模式做透,做出来以后再进行市场的扩张和复制。这样的话实际上使自己的运营的成本就会比较大幅的降低,使自己能够在市场上能够生存期会更长。而往往生存期更长的公司,在现有的状态下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
我想给没创业但是想创业的人一些忠告。在这个阶段的话,要有差异化,要有你自己独特的模式或者是故事,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核心竞争力。你在这块一定要把一个非常强大团队组建起来,否则的话这可能就走不了很远。
因为大家都知道实际上早期的公司风险都很大,所以投资人在早期能看到的东西无非就是你原始的商业模式,你的方向,你的技术和你仅有的几个合伙人团队。所以在这块的话我相信在这个时间点大家其实不是要降低自己的创业时候的团队的要求,反而应该提高。因为只有每个位置上都有足够强大的人和你一起战斗,才能一块走过这个寒冬。
另外一点,就是一定自己要做更多对市场的推演。实际上,我们投早期的公司,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做到,比如说A轮或天使,投完了它成功了、上市了,商业模式和产品是一致的,到最后都有巨大的调整。因为市场一直在动,比如在投资人都比较谨慎的环境下,你更应该去认认真真思考每一步怎么推演,这个市场应该往哪个方向动,动的方向有几个,可能会对这个公司业务发展有什么影响,你靠什么能够让这个公司活下去,你找什么样资源让公司从市场风险一步一步趟过去,也包括资金风险。
所以我觉得需要创业者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做更深度的思考和更广泛的市场调研,尽量规避更多的早期风险。从整体的市场机会来看,其实还是有很多创业的机会点的。所以我觉得只要大家的准备做得足够充分的话,还是能够熬过去的。也许不是熬过去,而是即使是在寒冬情况下也能轻松融到钱。因为大家都会集中地向比较头部的企业去靠拢,而资本也是这样的。
我觉得首先心态要好,要淡定,要乐观。每个成功企业都会经历几轮周期,每个上市公司都会说自己九死一生;第二,管好现金流,现金为王,如果能融到资的话不要太计较估值。
还有小规模试错,尽量以盈利为主,不要做大规模烧钱的事。再一个,要学会走出去,我们其实不要仅仅立足于国内中国的市场,如果有可能的话放眼世界,做全球的市场。另外,多渠道的进行资本融资,比如说像今年像港股、纳斯达克,甚至未来中国的科创板,当然A股,这都是一些多种的融资渠道。对于一些离上市还比较远的企业,或者说需要拿大钱的企业我觉得有一个渠道今年仍然存在,就是政府的母基金和直投,应该和社会化投资机构并重去拿这部分资金。最后在一个不好的行情下,我觉得都会诞生真正的、有抗压能力的独角兽。
前面说的比较全了,我就说两个点:一点,在融资的时候不要堆砌概念,不要现在什么性感就堆砌那些概念,那些概念越堆砌越糟糕;第二就是趁着资本寒冬加强人力资源。我这就两点对创业者的建议,前面几位同行都提的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