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印象笔记CEO唐毅:正布局A股市场IPO新一轮融资
2018年6月,在进入中国6年后,印象笔记宣布完成重组——在Evernote开放全部源代码以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印象笔记成为一家由Evernote、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中国管理团队三方均衡持股的合资公司,并引入中方资本红杉宽带数字基金数亿元人民币投资。
时隔两年,这家由国人主导的、具备外企基因的本土化公司,究竟发展如何?
作为印象笔记的掌舵人,CEO唐毅告诉新浪科技,独立后的印象笔记,发展节奏明显加快,“两年收入已实现连续翻番”。此外,目前印象笔记为优化股权结构,布局A股市场IPO的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
重组后续:遗憾全都解决了
印象笔记的分拆,可谓旷日持久——2015年后,唐毅、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和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等人,曾深入探讨过中国区业务的发展方向。结论是用一个新的股权独立的框架来挖掘中国市场的潜力。
此后,经过了32个月的漫长谈判,印象笔记于2018年6月正式宣布重组。
在外界看来,此举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印象笔记成为了一家中方控股的独立互联网公司。另一方面,这被看作是外企在中国本土化的彻底创新,外企入华进入3.0阶段。
回忆这段往事,唐毅说,“在2018年上半年,一直在交接代码,当时大概交接了近两千万行代码”。而重组后的印象笔记,从研发、技术及策略上实现了完全独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决策。
而在此之前,印象笔记确实有些“水土不服”。比如受限于美资企业的规则,一度不支持手机号注册、不支持微信支付等,这与国人的习惯相悖,亦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独立后的印象笔记,上线了新的印象笔记App,将本地数据“上云”,并补齐了手机号注册、微信、支付宝支付等基础功能。在重组两个月后,推出了Markdown 编辑器、电脑端密码锁、Widget剪藏等功能。
在唐毅看来,如今印象笔记“均等股权比例”架构已达到相对平衡:一方面可以独立完成产品线的研发与扩充,更重要的是,董事会具备了一票否决权,在重大事项上需要全票通过,这让管理团体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之前的遗憾,重组后都被解决了。总言之:释放了动力,解决了问题”,唐毅总结道。
资本优化:正进行IPO新一轮融资
唐毅告诉新浪科技,在重组两年后,印象笔记为优化股权结构,布局A股市场IPO的新一轮融资正在进行中,“公司目前的估值已达到A轮的三倍”。
根据工商注册信息显示,印象笔记的商业实体印象笔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的时间是2018年5月。依照IPO要求公司持续经营满三年、最近两年未换实控人的规定,印象笔记的IPO进程最早将可能在2021年实现。
业内人士认为,印象笔记此时IPO融资,主要是为优化资本结构,使中方管理团队成为第一大股东,为IPO“铺路”。
与资本运作相比,唐毅更重视企业研发与文化积累。当中、美互联网企业文化“碰撞”后,能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
他给出的答案是“扬弃”。作为一家愿景驱动型互联网企业,不仅希望产品独特,更希望文化独特。
实际上,印象笔记是具备外企基因的本土化公司,在公司内部,两国互联网文化时常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并不冲突。唐毅逐渐发现,中国互联网文化具备执行力强、效率高等特性,而美国互联网文化在平等、透明、团队合作等方面更胜一筹,只有将双方有效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该扬的扬,该弃的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认为,专注团队协同和协作,一起完成共同的使命,才能将任务或者项目顺利推进。
深耕C端:算法处理数据仍是研发重点
除了资本运作、企业文化外,产品永远是这家公司的立足之本。
如今的印象笔记,不仅仅是深耕C端的笔记类应用,更是一家完整布局C端和B端,拥有智能助手、团队工具及内容平台三条主线的知识管理平台。这套新企业治理架构,使得产品和业务布局能够更顺应中国市场需求。
今年的疫情,让协同办公迎来了一轮爆发式增长,众多厂商入局SaaS协作办公、在线文档赛道,一时强手如林、竞争激烈。
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仅BAT旗下就拥有Teambition、幕布、语雀、腾讯文档等,另有金山文档、有道云笔记、石墨文档等诸多竞争者。
“印象笔记永远不会做印象文档,永远不会做印象会议”,在唐毅看来,目前已经有众多文档,印象笔记推出的B端产品“印象团队”将另辟蹊径,着重于团队协作,要成为企业团队的“第二大脑”。
实际上,随着个人笔记信息保存量的不断提升,有些用户更希望将这些信息和知识的价值最大化,把信息智能整理为知识、转化为行动,加强分享与协作,使笔记里的知识真正流动起来,如此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据悉,目前印象笔记中已有数十亿条笔记,其可能是国内最大的非结构化数据平台之一。
可是,如何才能将知识流动起来?
印象研究院负责人常诚认为,大脑的知识体系更多是网状结构,印象笔记希望能够帮助用户建立人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所以首先需进行内容分析, 如何在不触碰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利用算法模型帮助用户处理数据是研发探索的重点。
目前来看,将标签和知识图谱与对数据的处理和机器学习相结合,是知识总结、提炼最优化的解法。在未来,如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理解以及其他形式的AI,结合用户对模块化的信息、标签和知识图谱的运用,真正为用户提供增强AI功能,甚至帮助用户联想、创作乃至创造,都是印象笔记研发团队要长期思考并深耕的。
布局B端:上线独立App主打团队协作
得益于在C端积累的用户基础和服务经验,加上产品的应用场景覆盖了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这为印象笔记的产品和服务延伸到B端提供了机遇。
不久前,印象笔记上线了“印象团队App”。唐毅认为,这既是做笔记类的多模态的、协作知识的产品,也是公司自然演进的过程,“我们没有宣称要进军大企业服务,而是润物细无声地,从C端延展向B端,是用户需求带来的自然演进”。
实际上,这并非印象笔记首次涉及B端市场。早在2012年,就有超五成的个人用户在办公场景下使用到印象笔记,它在B端的使用需求一直存在。此次从C端App独立出来,单独运营一个独立的印象团队App,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团队用户在办公和协作场景下的需求,继而创造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价值是建立在人和信息之间的连接之上,当这些笔记被团队反复利用,最终形成团队知识的累积,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除印象团队外,今年印象笔记还上线了内容平台“印象识堂”、全新的“超级笔记”编辑器等,另有智能硬件、小程序及轻应用等也在相继推出。
据统计,在18个月内,印象笔记已自主完成近400次升级发版。
正如唐毅所言,每上线或升级一个功能,团队都要从终局的角度去思考,这不仅仅是在技术和功能上的生硬堆砌,更多的是去思考如何传递给用户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印象笔记要成为用户“第二大脑”,融汇无限信息,拓展人类思维边界的初心。
对于刚满8岁的印象笔记而言,这是一个宏大的愿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需要不断地探究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