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监管领域之下,投资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在哪里?
金融科技(Fintech)依托着庞大的金融存量资产和爆发的普惠金融需求,正在成为又一个被新技术重构的地带。随着今年8月银监会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金融正式迎来监管风暴。
一边是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创新应用,一边是征信、支付、风控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再加之技术与监管的双重力量,互联网金融领域正在进入多变的行业窗口期。
11月1日由华盖资本TMT基金策划主办、投中信息协办的系列行业沙龙之《Fintech新挑战》在京召开,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鹿炳辉、华盖资本合伙人王宝华、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51信用卡CEO孙海涛、老虎证券CEO巫天华、百融金服CEO赵宏强等知名机构方、企业代表参加了沙龙讨论。
活动主办方华盖资本,最早由鹿炳辉与许小林共同创立,目前管理资产规模逾40亿人民币,主要投资领域为TMT、消费升级和医疗健康。
谈及金融科技,鹿炳辉表示,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是规模非常大的行业,即便是其中的细分领域,也都是数百亿甚至上千亿规模的,这对于投资来说,是个很有增量的行业。而且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行业一直涌现出新技术、新模式。这也给投资和创业带来了很好的机会。
鹿炳辉认为,金融服务是会涉及千家万户的行业,无论收入高低多少,一定都会用到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要求,金融体系需要极高的安全稳定性,伴随其发展的必然会有行业的监管,监管政策的走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业发展的方向、增速、规模。因此华盖资本此次将技术、监管设计成为沙龙的两个关键话题。
重监管行业怎么投?
互联网金融无疑是重监管的行业,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怎么投重监管行业项目,如何判断未来监管政策的走向,都是一门大学问。
对此,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认为,监管从大方向来说,对行业是一件好事。从机构角度,进入这样的行业,首先不能投太晚,因为一些行业监管很可能是根据第一波企业的情况来决定的,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一定要很快进入第一梯队。
第二,他认为,监管较重的行业,就要求企业做事不能太离谱。邓锋介绍,北极光在P2P行业投资了点融网,起初选择投资这个项目,邓锋看重的正是团队的风控做的好。“坦率的说,点融网并非成长最快、贷款量上涨最快的公司,但我们认为P2P风控非常重要,这样的优势即便今天显现不出来,但一定会在最后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重监管的情况下。”
第三,邓锋认为,企业家做企业时,不仅要关注行业变化,还必须非常关注监管变化,最好能够跟政府主管部门主动沟通,甚至一起协助政府部门来制定规划,这样既可以掌握行业变化的主动权,同时还能获得政府信任。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表示,互联网金融在前期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或套利空间,并且因为科技或者新模式的问题,会出现不知道该被谁监管的情况。
例如一个互联网证券业务,有互联网、银行、证券等成份,因此就会存在是该归工信部、银监会监管还是证监会监管的问题。但吴海燕认为,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之初,互联网金融企业就应该以金融机构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能在监管灰色地带,自律和互相监督。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鹿炳辉非常赞同吴海燕的观点,他认为,金融在灰色地带是有很多利益可以获得的,但如果真的想成长成为一家伟大的金融服务公司,除了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外,不光是要有前瞻性,更多的时候要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考虑未来应该怎么样先做什么。而这也是所有投资机构看一个投资标底和企业很重要的标准,创始人和企业是不是守规矩的企业。
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认为,互联网金融创业的本质是,面对行业及监管的不确定因素下,企业是不是可以创造价值,能否在流程、技术层面,提出比市场上现有的更好的解决方案提高交易效果、降低成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业务是否真正提供价值,而不是说人家说互联网金融是风口我就追进去。你的差异点和价值点在哪儿?要跟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甚至比监管机构做的更早一步。”
机构眼中的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洼地
哪些领域是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洼地?对此,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表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需求,需求在什么地方,目前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被解决,正好又有非常好的创业团队解决这个问题。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机构投资者的首选。比如互联网券商,“我们看到国内不少券商软件是有问题的,很难做到有策略的下单,未来是否会有团队来做这方面的创业,这都会是我们早期投资所关注的。”
在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看来,互联网金融,各个细分的领域机会还有很多。
首先从投资大逻辑来讲,金融行业有一个好处就是各个细分领域很难一家独大,不会像淘宝、京东一样只有一家,即便面对同一人群,依然会有多家并存的机会,前提是可以提供一些差异化的服务,“大不一定会比新生的好很多”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特点。
对于还有哪些机会,吴海燕认为,未来一两年,可以关注比如信贷服务的机会。“目前获得投资的,成长里较快的,几本书序小额的信贷,两万元以上的在线信贷,包括大额无抵押信贷,还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更偏金融一些。50万——200万,200万——300万传统金融机构很少覆盖。”这一领域有需求但没有办法被满足。此外,保险行业也痛点很多,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好的突破口。
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找用户需求和痛点不是问题,金融行业低效率的地方很多,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信贷、理财、Fintech等环节,只需找到一块然后把它做好。
邓锋还强调,早期投资还是要看人,要看创业者资源整合的能力如何,仅是一个技术人才是不够的。尤其是在一些刚刚开始的行业,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让企业快速根据市场变化和反应,调整企业方向。
邓锋认为在中国,技术服务公司很难拿到高议价,最关键的就是不拥有数据。“中国2B从来不是一个技术导向,而是强关系导向的业务。你没有好的产品不行,但是光有好的产品绝对不行。所以虽然北极光投2B多,但是绝对不是纯技术的。”
因此,2B的机会,邓锋认为一定不是从技术层面,而是从应用和产品的角度来考量。比如区块链,“我不认为有一个区块链的技术就值得投,首先要看你的应用是什么,如何找到客户,之后再说靠技术能做到什么,这个时代,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强的,足以能建立竞争壁垒的东西,还是要看怎样能够打进你的核心客户。”
金融技术驱动的新机会
经纬目前在金融领域投资了20几个项目,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表示,经纬投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跟科技相关,用什么样的科技可以改变金融,最核心的就是提高效率。
“互联网也在改变着渠道,以前的渠道比如银行,它需要线下网点,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最终的用户,这是很大的习惯颠覆。所以大数据、风控、渠道的颠覆,都是科技在改变着金融的格局。金融的本质不会改变,我们只是在中间提高了效率,改变的用户的规模而已。”
尚诺集团CEO杨大勇作为天使投资人,五年间一直在做信贷,感受到行业痛点很多,目前其投资了20多家金融科技的企业,从生态上考虑,无论是信贷、互联网保险、大数据、支付金融,包括最新的区块链技术等都有涉及。
杨大勇认为,中国金融科技现在的创业,系统性的机会几乎很少了,开始从系统性的机会变成结构性的机会,比如,十年前人们在北京买房子,就是系统性的机会,基本上可以闭着眼买,都会赚钱,但现在再买房,就要考虑买地标的房子和学区的房子,这些结构性的机会。而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到了结构性机会的时候,在一些层次找结构性的点,特别是技术驱动的点,这样就有收获。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认为,金融技术的发展有三个最大的驱动力。第一,来自于消费升级。比如很多人会考虑,除了存款或买房子,还有什么投资的方式。基于这样金融的消费需求,它驱动了整个大的行业。
第二,政府监管。这几年互联网金融虽然政策监管,但某种程度上是开了一条口子让大家来试,试了之后对现有的体系产生冲击,然后再回头来做调整,但总体来讲还是往前走的。第三,则是技术驱动力。
杨瑞荣表示,中国金融领域整个基础设施架构,跟美国整个基础设施有非常大的差距,现在中国金融领域还没有建好基础设施有很多空要填,因此他预期现在是投基础设施最好的时间。
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眼中的行业爆发点
聚焦具体业务层面,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认为,现在的中国风控领域有三大层面的机会比较显著。第一,填补空白型,某领域有巨大的机会去做填补空白,不管是基于自己的数据,还是能够基于云计算整合数据,填补空白的工作背后商机无限。
第二,提升用户体验的机会也非常大。比如,反欺诈领域的毫秒级应对等。“谁能够在用户体验上作出核心的竞争力来,那商机无限。”
第三是智能替代,用智能化的算法和机器把催收人员替代掉。能够实现可靠的智能替代,也会有很大的机会。
在51信用卡CEO创始人孙海涛看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的提升,一定程度上让这个行业的马太效应增强了,严格的监管更能让好的公司脱颖而出,“你符合这个世界上的道路,最终监管也是适合你的。”
而从产业角度来看需求和增长,他认为比如,互联网网贷资产类,特别是小额的,像无卡人群,今年是一个爆发点。
第二类的机会来自数据类,“互联网上向不见面的用户借钱,对于借钱人的判断,是要通过外部的数据和他自己提供的一些行为数据和推演数据,来判断他的欺诈可能性,这两类公司都非常有前景。”
作为目前海外证券C端领域最大公司之一的老虎证券,其CEO巫天华认为,在证券方面,美国很早就放开了远程在线开户,并且美国和日本的互联网证券完全市场化驱动了,中国则是近年才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远程开户,因此美国和日本的在线证券的巨头30年来走过的路径非常值得中国参考。
其次,他非常看好PE底层系统领域,长期比较乐观,但短期该领域还是强关系垄断,需要一些人不计短期回报或者有巨头切入。
百融金服CEO赵宏强说,这两年,他真实的感受到银行、各级金融机构对于数据和新兴创新型工具的渴望。他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家在二线城市发卡,但银行的数据只能覆盖28%的人群,如此一来营销成本很高是很难和地方金融公司竞争的,然后通过百融的数据和模型,来筛选剩下的72%人群,最终讲办卡通过率从14%提高到42%。“银行业相信了数据真的是能够改变业务形态。”
因此,赵宏强认为,像百融这样的基础设施类的,能够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还是非常有机会的。“银行真的愿意大量投入这类的互联网公司,这里面的机会还非常多才刚刚开始。”
你的项目也想被报道, 点击这里 ——猎云网
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3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