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V管理合伙人符绩勋:我们为什么选择投资哈罗单车
哈罗单车在2016年末开始投放共享单车,起初在杭州、宁波、福州、厦门、天津等大城市进行投放,目前专注在三四线城市共享单车的运营,注重开锁过程流畅、骑行体验舒适轻便。今年10月,哈罗单车宣布和低碳科技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共享出行业务快速发展,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末,注册用户达到8000万。
哈罗单车已进行了多轮融资:2016年11月,哈罗单车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GGV纪源资本等。今年1月,哈罗单车宣布完成A+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磐谷创投跟投。今年4月,哈罗单车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由成为资本领投,老股东跟投。7月,媒体报道称,哈罗单车获得了威马汽车数亿元战略投资。
为什么会在早期阶段就看好哈罗单车? 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做出以下解答。
符绩勋:投哈罗单车的主要原因是看好这个团队,还有看好团队对于市场的分析、理解,对产品对技术的把握。
第一是团队,哈罗单车的团队对于市场的分析对于产品技术的能力很强。哈罗单车事实上起步比较晚,它起步的时候, OFO跟摩拜已经做了大概大半年还是不到一年,它的起步没有先发优势,但是,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年它们奔跑的速度非常快,不仅仅是体量上的提升,从零到现在不到一千万这个量数的提升速度,也非常快。
第二是,他们把产品和技术用到实际的运营和运维上,提高整个运营跟运维上的效率,做得非常棒,所以也证明了我们的判断,这个团队、这个产品综合技术的能力、包括他们切入的市场都是很正确的。
在市场方面,虽然其他家有先发优势,但是中国非常大,除了有两三千万人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以外,还有很多二、三线,三、四线有百万级人口的城市,这些城市大约有好几百个,对手没有进去。这个市场的半径,相对是比较小的,因为在这些城市里的出行半径,也就一到三公里,这样的网络效应是非常城市化的。所以在当时我们投的时候,其实很多单车还是有机会去抢占这个市场的。
符绩勋:当时他在切二三线城市的时候,对手布局了部分二线城市,但是还有很多城市是没有被覆盖的,哈罗单车覆盖100多个城市。
一线城市像北上广深都有这些需求,只是在哈罗单车切入市场时,一线城市已经是红海,市场上有很多的单车。所以从效率上来说的话,如果你还切一线城市的话,一辆车日均可能不到三单,但是在很多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是空白市场,你一辆车投下去日均可能三单、四单、五单。而且在三四线城市,本来公共交通就不发达,大家可能每天就是骑着电瓶车跑来跑去,或者有一些城市有大巴、公交,但整个公交体系是相对落后的,所以更需要这样的一种产品。
符绩勋:政府资源是永安行的强项,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比较好的政府资源,这些资源上的借助,对哈罗单车是加分项。对于政府来说,它需要有效地去提供公共交通,单车本身能够成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尤其是最后一公里或者三公里这样的半径,所以说,它为公共交通方面带来补充,也是属于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共享经济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符绩勋:杨磊虽然年轻,但他创业的激情和动力非常让人钦佩,他在很多事情上愿意去深挖、去分析,脑子里非常清楚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我比较欣赏他的一点是,他很多事情都是用数据来说话的,用数据的方式来解剖这个市场的机会在哪里。
在做单车的时候,他会很好地去分析车的利用率,如何去让单车运营效率提高?单车装GPS的成本是否值得?这个车摆在什么位置使用率会最高?等等。怎么去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的能力产品的能力,去提高单车的运维跟运营效率,这些他能想得很周到。这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反映了他的特点。
符绩勋:哈罗单车的创新力跟冲力是一件不能小视的事情。哈罗单车是在做电单车这个市场,电单车的角度更有意思,电单车是1到3公里拉长到5到10公里,间接取代了对滴滴的需求。跟滴滴不是一种正面竞争,而是一种侧面竞争,而且是高频打低频,这个战略更有效。这个市场,我觉得对于整个滴滴格局有一定的冲击,滴滴也要去想将来怎么解决这个事情。
所以哈罗单车和其他单车公司的战略跟战术是不一样的,哈罗做的事情是不断用技术和产品方式更好地去解决出行的问题。而且从公里数来说,1到3公里到5到10公里,它的路径更加有意思。从单车到电单,公里数是越来越长,频次会相当来说越来越低,这是高频打低频。
但是做电单车这个事情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挑战在于电单车需要充电,充电的难度会带来一些运营的问题跟效率的考虑。政府对电单车的管理其实也是比较严格的,所以跟政府关系很重要,跟永安行的合作变成加分。
我们不能只看今天做什么,未来方向往哪里是更重要的。
符绩勋:我觉得车的消费将来会有三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现在这样的专车能够分享,能够合租一辆车。第二种是共享汽车,就是说这个车就像单车一样,是共享的资源,车就停靠在那里,我就可以借这个车,然后有固定的借车和还车位置。第三种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是更遥远的未来。
所以你觉得说将来这个品牌能够提供的会是什么,一定是从高频到低频,分享的工具是不一样的东西,都是交通工具。我觉得单纯做共享汽车这个事情,从我现在看到的情况来说的话,我觉得它的模式不是最明白的。因为相对来说,它的客单要高,但是它的频次太低,接下来高频打低频会比较崩溃。任何的事情你会发现低频的东西肯定是高客单,但是低频的东西它很难有一个入口,很难形成一个强入口,因为你不会天天用它,你甚至一个月都不会用到它。人们对这个产品是没有记忆力的,这是基础的问题。所以,高频要打你是很容易的一个事情。将来我有足够的网点,我有足够多的城市,我从单车到电单到汽车,从数据来说,距离半径会越来越放开,从1到3公里到5到10公里,20到100公里这样一个数据拉开,频次是越来越低,这是最明白的,所以发展的路径是最明白的。
符绩勋:GGV投的出行领域从最早的旅游大出行,携程、去哪儿、途家到现在的小出行,公共交通的话有滴滴和Grabtaxi,还有就是单车。这些都是分享工具,让供需方面的距离拉近,提供了一个更便利的平台。
我们也在看智能车的市场,智能车本身是一个生态链,包括整车,充电桩,还有各个方面跟智能相关驾驶应有的技术,包括我们投资的drvie.ai、momenta等等公司。我们是整个链条方面的考虑,在出行领域整个从大到小、具体到产品本身的创新,都在有所布局。
符绩勋:我觉得人类的出行场景首先会是多元化的,根据你消费能力或者消费层次,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服务。简单地说,单车到电单包括共享汽车,这是一个对于大部分的短距离交通,即城市内的交通,大部分市民是能够付得起这样一个大众化的服务的。
然后往上走,消费层次高的话,会有一个专车市场,会有人给你代驾,不是自己开车。越往上走层次越高,人群也会相对来说会小一些,但需求肯定是存在的。
再往一定程度是自驾的要求,车作为一个自有的交通工具是有需求的,因为这个跟出行是相关的。你要到市区外面去旅行,如果你家里有老有小,周末要出去还需要有一个自己的交通工具的,所以自有的交通工具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消费能力上也会拥有这样一个市场。尤其在中国,从人均车辆来看,数据跟美国还是差得挺远的,美国除了大城市以外,差不多每个成年人都有一辆车。我觉得中国不会到那个阶段,但是在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家庭里面,一个家庭一辆车还是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