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架构调整八次,就医160再度陷入“裁员+冻薪”风波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就医160是在新三板挂牌的深圳宁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远科技,证券代码:834750)旗下的移动医疗平台。一名离职员工梁艳(化名)告诉记者,公司这次裁员毫无征兆,9月30日晚上突然接到公司邮件通知解除劳工合同。另外,9月份的工资和8月的报销款至今没有发放,“我们已经向深圳市劳动局申请仲裁,要求公司就裁员进行合法赔偿。”
梁艳还透露,公司在一年内多次调整业务架构,对医院、患者推出的移动医疗业务还处于亏损状态。
11月1日,就医160公关部负责人回复记者采访时,否认了资金运转困难的说法,并解释道,有部分员工未发放工资主要是因为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同时公司正在实施股权激励。关于离职员工的问题,均按照国家法规妥善处理。
此外,宁远科技10月25日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核心骨干队伍均保持稳定,不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前员工:下午上班晚上就被裁
创始人:人事变动是优化团队
继今年8月份被曝出裁员后,9月30日晚上,“就医160”再被曝出向部分员工发出裁员通知。“十一”过后,就医160又通过邮件通知,公司实行冻薪,三季度末和四季度的工资将不再正常发放。
“下午还在上班,晚上就突然接到邮件,和我解除劳动合同。”梁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在公司负责深圳医院的关系维护和业务推进的工作,所在部门属于公司的核心部门。
梁艳向记者提供的一则“解除劳动协议通知”邮件截图显示,“由于目前业务情况,公司决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公司特此书面通知您如下:公司在2016年10月30日开始,将解除与您的《劳动合同》。”
根据梁艳的说法,公司扩张最快时有800多名员工,这次校招生很多被裁。记者随后向通过校招进入就医160的小王求证。他表示,在收到裁员通知后已找到其他工作,此前拖欠的工资也已发放。
对于网上裁员传闻,宁远科技澄清公告称相关传闻并不属实。公告显示,截至10月25日,公司在职员工539人,公司核心骨干队伍均保持稳定。公司今年入职的在校招生大多表现良好,公司已根据考核情况予以聘用。
记者注意到,宁远科技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员工人数为627人。按照澄清公告推算,在7月1日~10月25日期间,就医160共计减少88人。
就医160创始人兼CEO罗宁政近日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的人事变动是出于优化团队结构,尽快达到盈亏平衡,并将公司的人员力量往营收规模扩大的业务领域进行集中。
截至11月1日,梁艳9月份的工资还没有音讯。梁艳认为,拖欠工资的原因是因为“没钱”。
10月24日,就医160相关人士向记者强调,公司目前经营稳定,每月回款情况良好,公司C轮融资的部分融资款5650万元已经到账,不存在“资金运转困境”的情况。
11月1日,该人士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今年10月份有部分员工未发放工资,主要是因为公司目前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相关员工由于工作岗位变化,正在确定考核指标,同时公司正在实施股权激励,这其中也会涉及认购份额与工资发放标准的调整。
对此,梁艳称,今年4月份开始公司对她所在的部门提出增加一项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就可以多发工资10%的奖金,但第三季度的考核一直没有发放。
离职员工:一年架构调超八次
公司回应:这个说法有待商榷
过去两年,就医160一度风光无限,先后获得融资近3亿元。而过去半年就医160在不断调整组织架构。
据梁艳提供的公司内部邮件,宁远科技从去年10月份起便开始内部组织架构调整。该邮件显示,去年12月、今年3月、4月和8月,公司先后经历6次组织架构调整。
另一位已离职员工提供给记者的资料亦显示,去年10月至今,就医160至少发过8次邮件告知全体“小六”因公司业务发展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最新日期显示为今年10月10日,新成立的电子商务部下分支出现了160药房、健康商城等业务板块。根据最新的组织架构图,就医160共有9个部门。
梁艳说,就医160的服务平台对于患者来说是好项目,但很多业务都是免费使用,没有收益,只有民营医院的广告和一些软件收入。对于就医160的困境,小王则认为,公司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归结于扩张过快,这也导致公司过去一段时间频繁调整架构。
记者就梁艳提到的组织架构变化采访就医160,相关人士回应称,不清楚8次调整的说法是如何算出来的,有待商榷。
就医160方面表示,公司上半年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占公司营业收入的近50%,公司前四大客户均为金融机构目前核心业务之一的“全流程网上医院”,今年已与近100家医院达成合作,产生了千万级的收入,是公司的现金流业务,未来将进一步有序壮大。
宁远科技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69.6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47.21%,归属于挂牌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5151.91万元,同比下滑189.27%。
罗宁政透露,就医160面向C端的健康商城电商业务正呈井喷式发展,公司有望在今年实现盈亏平衡,并于明年实现盈利。
业内声音
一名移动医疗业务员的自述:医院合作意愿不高 回款周期长
就医160陷裁员冻薪风波,身在其中的人有何故事?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到通过校招进入就医160的小王,而他也在此次被裁之列。他表示,在收到裁员通知后已找到其他工作,此前拖欠的工资也已发放。
小王与就医160结缘,是在去年12月的秋季招聘会上,公司在开完宣讲会的第二天,就通知他面试,当晚就与公司签订了一个双方协议,“整个招聘流程只有一轮面试,聊完后面试官觉得我更适合销售岗位,就建议我到另一个部门。”
在小王看来,移动医疗行业很有发展前景,这家公司在行业里也很出名,他索性放弃其他公司的面试机会。
据小王介绍,在原来的挂号业务基础上,公司希望做全流程网上医院,销售的工作就是去跟医院谈、让医院把挂号、支付、就诊等信息化平台的运营全部承包给公司。“我个人认为这个模式很有发展前景,但推广难度很大,医院的积极性不高。”
在整个对接过程中,小王发现移动医疗的平台推广远不如自己当初设想的那么美好,医院的合作意愿并不强烈,尤其是一些人满为患的老牌三甲医院,更不愿意投钱到这种支付平台的建设上来。
小王说,除了管事的院长,他跑得最勤的就是信息科,一周得跑好几趟。比较下来,深圳地区的医院较年轻化,院方接受程度比其他地方高,阻力小些,但到内地一些城市,约信息科主任就得好几周。
他从一些老同事口中收集到的情况是,业务谈下来的周期特别长,平均时间至少在8个月以上,银行回款的周期也在半年到一年左右。现在其他移动医疗平台也在争夺这种模式,谈判难度更大,有些医院跟了大半年结果被其他公司抢走了。
小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他这样的新人而言,前期两个月的工作还只是开头,很难谈成项目。即便最终能谈下来,也并不代表公司能够赚到钱。在整个平台建设中,医院不会提供资金,全由公司投入并负责之后的运营工作,但公司看中接入院方的入口,因此也愿意砸钱。
据记者了解,盈利模式一直是移动医疗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就医160也不例外。
小王说,在全流程医院上,银行只会一次性付给公司一百多万的建设款,之后对医院平台的运营投入都是贴钱。而APP的日均流量很大,但迟迟无法变现,以前有一些民营医院的广告投入,但现在这部分收入也有所收缩。如果APP长期被民营医院的广告堆积,对平台口碑传播没有过多益处。
就医160创始人兼CEO罗宁政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也表示,整个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确实面临挑战,从商业角度来说,它目前比较缺乏有力的付款方。
对于罗宁政称今年底实现盈亏平衡的说法,小王认为,移动医疗必须解决流量变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尽管公司管理层信心满满,但以现有的战略和团队,突围还是有些难度。
记者观察
流量变现和解决盈利模式是移动医疗平台过冬关键
就医160一篇情怀满溢的“瘦身过冬”声明,再度把舆论焦点拉回到移动医疗的资本寒冬中来。
就医160方面亦表示,近来整个移动医疗行业发展遇到各种困难,因为移动医疗是一个慢行业,短期实现盈利非常困难,这是行业的危机。但其认为,就医160有信心也有能力渡过严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经历了获取用户的初期阶段,流量变现和盈利模式已经成为移动医疗平台能否支撑到春天的关键。
对此,金蝶医疗副总经理李朝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行业处于寒冬,但一个趋势就是不论是“医院+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医院”,将来都会走向互联网医疗,只是方式不一样。
热钱正在慢慢散去
今年开始,去年争相涌入移动医疗平台的热钱正在慢慢散去,持续曝出的裁员消息给移动医疗行业蒙上阴影。
同时,新的移动医疗公司想要融资的门槛陡然增高,前期已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也很难再吸引新的投资者。
行业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5年,移动医疗企业总融资接近15亿美元。而到今年,除了平安好医生等四家大型平台获得较大融资外,几乎没有听到更多融资的声音。
高特佳投资集团业务合伙人李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移动医疗平台主攻的挂号业务不符合医疗人的思维,而是互联网人的创业思维。因此,挂号APP只是将原来在医院排队的人群转移到线上分流,并没有解决医疗行业的痛点。
资本收缩直接导致移动医疗集体过冬,一些还在前期商业模式探索的平台甚至直接关门,还有一些仍在尝试流量变现的最优方式。
面对流量难以变现的困局,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商业模式是全行业的难题,现在大家都想清楚了,原来单独的轻问诊模式无法给平台带来大规模收入,来支撑整个移动医疗业务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美国移动医疗企业的客户,一是医院,美国的医院愿意用移动医疗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甚至服务都买单,第二类买单方是医生,美国的医生是自由执业,他们会为了这种类似于就医预约的产品来付费。美国ZOCDOC公司就采用向医生收费的模式,目前已经盈利了。
平台转型的两大方向
在“烧钱”模式不奏效后,很多移动医疗平台的创业者开始反思,在这个专业度高、垄断性强的行业,移动医疗要想走出来只能做医院愿意做的生意。
有业内人士将现在的移动医疗公司的竞争比作一场爬山比赛,最开始大家都在山底抢用户流量,现在到了发力争夺医院资源的阶段。
记者采访多个平台后发现,这轮转型主要分两大方向:一种是互联网医院,就医160、好大夫在线和微医集团就是通过为医院搭建在线问诊平台、提供用户来做;另一种是金蝶医疗、就医160在进行的业务——为医院打造全流程的就诊平台,但医院和患者免费使用,而是由银行或第三方付费用给移动医疗平台。
一位在深圳某移动医疗平台负责市场推广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医院的日常业务涉及大量的现金流水和存款业务,银行愿意为这样的优质客户买单。而移动医疗公司在建设、运营平台中基本赚不到钱,看中的是其背后的医疗资源。但是,医院方面对全流程网上医院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些看上去很好的业务推进难度很大。
如果是这样,移动医疗从此前景黯淡吗?答案并非如此。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医院内的信息化工作,还是在和信息科的对接上,院长们都在进行一次体验式的改革。10月27日,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在中国管理全球论坛移动医疗高峰会上谈到,一个明确的趋势是,任何医院如果现在不打破医院围墙,不做跟健康有关的延伸服务的话,就要落伍。宁波市第四医院院长左伟也提到,医院砸锅卖铁也要信息化。
实际上,王杉在去年就曾炮轰过目前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称让公立医院院长“瞧不上”移动医疗的原因,是互联网公司没有拿出已经成熟的、医院必须买的东西。
李朝明则表示,他所接触的客户中,不少三甲医院对这类能提升就诊效率的软件平台兴趣很大,医院有信息化改造的需求。
对此,王航表示,网上医院是整个行业都非常看好的方向,短期内业务推进难主要是因为用户习惯尚未完全转变。
就医160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移动医疗肯定会有很好的前景,因为医疗行业确实需要改变,互联网用它的技术来改变这个行业,度过这个冬天迎来春天,这是必然的事情。但前提是首先保证现在能活下去,所以控制成本,提升收益,这是所有移动医疗公司应该做的首件大事。
你的项目也想被报道, 点击这里 ——猎云网
本文为转载,转载请注意真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