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资本王淮:理性冒险家的AI投资秘籍
王淮说,他要做最懂闷骚科技极客的投资人,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IT男缜密的逻辑思维又不乏温州人的商业特质。
9年美国生活,斯坦福硕士学位,也曾任职雅虎,后来放弃谷歌offer进入当时差点被当成皮包公司的Facebook,成为Facebook第二位中国籍工程师,第一位华籍研发经理,并保持着Facebook近100人的人才推荐记录。
回国后王淮和薛蛮子、京东高管张川曾成立投资公司试水VC,而后成立线性资本成为职业“天使”。一家成立三年多的年轻基金,却在天使轮就投出了地平线机器人、Rokid、中科视拓、桃树等著名人工智能项目。
王淮说,刚开始投的这些人都像过去的自己,既是很好的工程师又带有技术的理想主义。早期天使投资的出路是更加专业化,让大数据、人工智能创业者想要找钱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线性资本。
如何精准捕捉隐形独角兽?看项目看人是否有一套标准的方法论?外界对这家基金总是有太多的好奇。2017年12月,王淮荣获小饭桌“卓·2017年度40岁以下卓越投资人”,小饭桌对王淮进行了一次专访。作为一家年轻基金的掌门人,我们试图从他的身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和一些投资的“秘诀”。
Facebook第一位华人研发经理
在雅虎这样的大公司里工作久了,在面对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Facebook发来的邀约时王淮还是有些懵。
“一家没听过的小公司,当时的主要用户群体还是学生,我也没有它的账号,心想八成是个皮包公司。”
同时发来工作邀约的还有谷歌,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面试风格让王淮对这家“皮包公司”心生好感。
谷歌的面试风格像是做题,对错分明。而Facebook的面试更像是一场讨论来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种沉浸其中的过程让王淮感觉很棒。“感觉面试我的是一群头脑古怪甚至有点变态的人,他们很聪明,我更喜欢跟这种人一起工作。”
一个是互联网巨头,一个是初创公司。最终王淮不按常理出牌的选择了Facebook,虽然当时扎克伯格比王淮还要小两岁,虽然在王淮看来扎克伯格最大的专长肯定不是其编程能力。
现在看来,王淮选择加入Facebook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时间拨回到2003年。
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王淮决定去美国留学,考虑到博士更容易拿到奖学金,王淮直接申请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
但俄亥俄也给了王淮两个选择:硕士和博士都可以读,差别就在于每个月博士学位可以多拿100美金的奖学金。
硕士学位更大的自由度对王淮显然更有吸引力,2003年,王淮顺利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入学第一年便连着发了两篇论文,这让他觉得做学术似乎也没那么难。顺利通过考试后,王淮又转成了博士学位。
如果没有那场芝加哥之行的话,王淮或许真的会安心做学术直到博士毕业。
2004年的冬天,王淮去和当时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做交易员的表姐见面。14年过去了,王淮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这所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所里,所有的交易员站在交易大厅的坑里手里攥着单子吵嚷吼叫。
“大家互相隔空比划着手势,我出5块钱,OK?那这单交易就这么定了,一下子就是几千万上亿的生意,有意思极了。”这样的情景给读博的王淮极大的心理冲击: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新奇好玩的东西。
返校之后,王淮决定辍学。那一年,他24岁。
“回去跟老板说我不想念了,所以拿到硕士学位后就‘溜了’。”
王淮自己也清楚,他真正感兴趣的是通过计算机来改造世界,而不是在学术上钻牛角尖。
但当王淮真的找工作时却并不顺利。毕业后导师给王淮介绍了一份工作,对方也发出了offer,但王淮拒绝了。要知道,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王淮就要面临回国的选择。
结果王淮又等了几个月,同时接到雅虎和甲骨文两家公司的面试通知。
两场面试在同一天进行,第二天王淮便收到了甲骨文的offer。颇具戏剧性的是,当王淮飞到另一个城市把好消息分享给老师朋友时,三个小时后便得到通知,原来的部门被整体裁撤,offer只能取消。
现在想起当时的情境王淮还会略显尴尬,当时王淮给自己的一个plan B是同时申请了斯坦福大学,那次芝加哥之行带给王淮的刺激在于,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并没有继续他所擅长的计算机专业,而是转向了更偏商业的管理科学与工程。
“如果拿不到雅虎的offer就惨了,那就只能去读书。”所幸几天后雅虎也向王淮抛出了橄榄枝,王淮选择进入斯坦福,边工作边读书。
在雅虎一年多的时间里,王淮在大数据部门负责做后台、写系统、搭模型。“老实说还是蛮辛苦的,而且系统性的工程都不那么有趣。”
而入职Facebook时它的体量还很小,不久公司举办了一次活动庆祝注册人数超过2千万,只是后来这样的活动便没有继续下去。“用户数量开始爆发,动不动就新增2千万用户,发展太快了。”
作为公司里第一位华人研发经理,一开始王淮参与了社交广告的后台和NewsFeed的第一个后台系统,再后来做了Facebook上的生日提醒,随后又负责Facebook的虚拟货币,最后一段时间还通过机器学习负责Facebook的支付安全。
更重要的是,很多早期加入Facebook的中国工程师都是王淮推荐进去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 Facebook100多人的推荐纪录。对于一家飞速成长的创业公司来说,人才是关键,而王淮把最好的人才都带到了 Facebook。
国内VC圈的“闯入者”
5年后,Facebook牢牢占据了社交网页端的垄断地位。对于王淮来说,自己做的一个小小功能就会有几亿人在用,那种创业带来的兴奋感慢慢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审美疲劳和麻木。“没那么好玩有趣了,想换个环境。”
5年时间里,Facebook让王淮有机会接触到国际一流的工程师,当然更直接的是大把的财富。
2011年,王淮卖掉Facebook的股票实现了财富自由。那一年,王淮30岁。
离开Facebook之后做什么呢?完全没有答案。
从硅谷搬到西雅图之后,王淮有半年的时间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每天的生活无非就是临窗听雨、看书聊天、陪家人逗孩子。
王淮一直有的习惯是找各种牛人聊天,在这样完全放空的状态下,王淮开始接触创投圈。在2011年的美国,创业是“非主流”的,做天使投资更是一件“不太靠谱”的事:项目不一定懂,创始人还不是很熟悉。
在这种没有人懂的情况下,更多人投资的方法是看到一件事情靠谱,直接连人带钱都投进去,自己跟着做。就算是真的天使,也不过是给信得过的朋友投去至多三五万美金。
但王淮觉得好玩,懵懵懂懂就撞进了创投圈。
如果没有那通电话,王淮或许真的会在美国成为一名“非主流”的职业天使。
2011年底,王淮接到一通国内的电话,最好的朋友病危,第二天便买了机票飞回国内。
正是这次突然回国,王淮得以快速打入国内的创投圈。那段时间,王淮加入百姓网和大众点评担任CEO顾问,这才开始了解中国互联网公司具体的运作方式。而后来王淮写的一篇名为《我在Facebook的十点经验分享》成为爆款文章,并引起周鸿祎、丁磊等国内的互联网大佬的关注,随后便据此写完了热门书《打造Facebook》。
也是在这时,王淮在薛蛮子家里第一次和张川见面,张川曾是京东的副总裁,二人一个懂技术,一个懂商业,按照王淮的说法,两个人是“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2014年9月,王淮和张川正式创立线性资本。
第一期募资,王淮和张川前前后后搞了四五个月,最后来自亚洲的顶级对冲基金入局,LP又有来自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大众点评,去哪儿等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以及薛蛮子、周鸿祎、梁伯韬等投资元老。
线性资本的第一期基金,王淮并不知道自己要投什么样的项目,只是第一期基金结束时他发现,投的案子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占了近7成。本是无心插柳,但这也印证了自己的技术背景是能够吸引技术型创业者的。
于是线性资本的第二期,王淮开始聚焦,主要看数据智能的基础架构和行业应用上,致力于成为最懂闷骚科技极客的投资人,帮助创业公司少走弯路。
每一次出手都是一场战役
当年在Facebook面试时,整个流程下来要近5个小时,甲骨文的面试更是耗时近10个小时。
这样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为投资人的王淮,对他来说,每一次出手都是一场战役:先花上一两个小时和项目初次接触,这叫做“珍珠港战役”,预示着战争正式打响;随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则意味着创业者要顶得住投资团队的层层进攻,过了前两关则正式进入D-Day(重大计划的行动日),线性资本的三位核心团队成员会组成“别动队”进入被投公司从早上九点一直到晚上九点和创始人展开“拉锯战”,从产品、技术、市场、运营等方面展开交流。
“找份工作都要搞上10个小时,现在要给你几千万耗时12小时不过分吧。”这也折射了线性资本的投资风格,不轻易下手,每一个投资决定的背后必然有扎实的分析,确保自己对项目和团队有充足的认识。
但这样的投资流程也有例外,同盾科技是线性资本出手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唯一一个聊完一个小时便决定投资的。
当时还在阿里巴巴负责风控和反欺诈的蒋韬找到王淮,但他却兴趣不大。“还没出来真的开始做,有什么可聊的?”几个月后,已经拿到几家天使投资的蒋韬再次找到王淮,二人相谈甚欢,一是王淮觉得蒋韬本人靠谱,更重要的是,蒋韬在阿里巴巴负责的业务跟王淮当年在Facebook时几乎一模一样,王淮知道蒋韬的这套技术到底行不行。并且当时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正在飞速崛起,金融科技这个赛道值得押注。
一反常态地快速出手后,剩下的事情还是超乎王淮的预料,同盾科技一路高歌猛进,拿下了7000多家客户并建立起自己的数据护城河,在同盾科技的B轮和B+轮,线性资本又持续加注。当然,对同盾科技的退出也让线性资本赚到了成立后的第一桶金。
另一个“反常”快速出手的项目是Home AI项目Rokid,创始人Misa曾掌管过阿里巴巴最神秘的部门—M工作室。王淮还记得当时在酒店咖啡厅见到Misa的场景,“只是觉得他的眼睛里有一团火,这种感觉像极了自己当年在Facebook时的样子,这件事要做好很难,但他背后是有一个理想在支撑着的。”
当时,被称为“阿里土豪”的Misa在王淮面前铺开一张图纸,大致说了一下要做的事情:用人工智能技术做一个能够进行语音交互的音箱。
项目听懂了,但是智能音箱到底有没有能够成为趋势的可能,王淮心里也是打鼓。要知道在2013年,亚马逊的Echo还没有面市,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智能音箱战场究竟是什么样。
王淮的投资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人对了,那就赌一把。结果随后几年,谷歌、亚马逊在全球挑起智能音箱争夺战,在中国市场上,Rokid在去年双十一当天就卖出超过1万台。
投资Rokid给王淮带来的经验是要对未来场景多一些乐观主义,毕竟场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否则完全按照投资人的标准来看,大多数项目都是不靠谱的。
“Misa是一个创造者,他能把这玩意儿给搞出来就很厉害,虽然我觉得第一代Rokid没Misa说的那么漂亮。”
寻找手上“沾满鲜血”的人
刚回国时,王淮被国内动辄百万美金的天使投资吓了一跳,这和美国的天使投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国内投资机构遍地开花,想要抢到好的项目,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特点。
2017年底,一篇《早期VC已死》的文章刷屏,但王淮觉得,早期VC死不了,早期投资会更加专业化、垂直化,并做好赚长期的大钱的准备,只是如果还是按照之前大而全的路子来,想着投进去两三年再退出捞一笔,基本就没办法玩了。
对于被投公司,线性资本提供四类帮助:在项目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提供咨询建议、核心人才招聘、核心客户介绍,并且在项目后面一到两轮募资时,发挥免费高质量FA的作用。
目前线性资本只有8个人,小而精的团队让王淮在招人时更加慎重,花费的时间越多,招进来的人才会更有把握,这也让线性资本想要在众多投资机构中拼杀出来需要更高的效率。
效率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看项目时给团队成员放权,王淮想要培养整个团队的投资能力,而不是让团队简单地找项目,投不投全靠王淮自己一拍脑袋;但同时王淮对项目有一票否决权,如果项目真的不行团队就无需耗费过多的无用精力。
为了追踪决策的科学性,线性资本会对团队每个人的投资过程做准确的记录,不管是谁,决策质量究竟如何靠数据说话。
在项目源上线性资本不会依靠人海战术,因此看的项目主要依靠熟人推荐,被投项目的创始人推荐或者举办小型沙龙活动来筛选。“我们还是相信朋友之间信任的传递。”
同时Facebook五年的经历对王淮投资时的帮助在于:这样的巨头也是从小公司慢慢成长起来的,所以在看项目时并不会戴着有色眼镜。
王淮曾发过一条微博,“创业就是少数的梦想家带着一群刽子手做事。”这也是线性资本的看人3P3C模型:Professional(专业)、Passionate(激情)、Persistent(坚持)和Consistent(一致)、Crucial(决断)、Credit(信用)。
线性更乐于去投那种手上沾满鲜血、打过仗的那群人,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只是去看人,去相信创始人要做的事。
“我到现在依然觉得天使投资在看人上是很尴尬的一件事,如果真的只是看人的话,那干嘛还要去搞一个D-Day折腾呢?”
王淮也不是没有失手过。早期投资时,王淮曾在一个O2O项目上押注了7000万,项目快速起飞也快速跌落,最终只得低价出手。这次失败的投资经历对王淮后来创立线性资本时思考问题帮助很大:项目要投自己擅长的,不管是方向还是人,都要和自己产生共鸣。
目前线性资本内部看项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第一,看目解决的是不是一个“Right problem”,问题是不是够大够难,如果项目成功了能否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也反映了线性资本主要投的都是技术型的创始人。
第二,通过3P3C理论找到那个“Right people”,产品技术水平能够做到国内前三,或者团队组合独一无二。
第三,在合适的时间投钱,拿到“Right price”。
第四是“Right timing”,项目如果三年内没有迎来市场爆发就要有充足的造血能力,如果超过五年,那么这就是一次失败的投资,毕竟基金的周期在那里摆着。
但投资本身就是一场和时间的博弈,关于第四点,王淮自己也无解。
在看项目上,整个线性资本团队对技术细节的把控占据了很大的精力。见到太多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王淮在看技术型项目时具有先天的优势。
数据从哪里来?维度几何?如何清洗?处理后怎么存储?用哪一套算法?整个投资团队要在这些细节上死磕。
死磕的结果是,成立三年多的线性资本共投资了47个项目,其中包括地平线机器人、Rokid、点融网、同盾科技、神策数据等优质项目。
2017年上半年,资本催生了大批优质的AI创业团队和项目,但是到了下半年,AI创业的热潮开始降温,好项目少了,拿钱也比以前更难了。
在王淮看来,这种“大起小落”的趋势下马太效应便出现了:大的AI创业公司更容易拿到大钱,强者愈强。
此前王淮曾经判断在2017年底国内AI泡沫将会到达顶峰,而王淮最新的观察是,AI泡沫的形态开始发生改变:之前是整个AI市场都有泡沫,而如今更多的泡沫集中在头部,一些优质的AI项目天使轮融资动辄上亿,存在估值虚高的情况,而至于这一波泡沫什么时候会被挤掉,就要看这些公司能否顺利融到下一轮。因此线性资本的打法会更加聚焦,在泡沫越堆越大的时候不去凑热闹了。
“我们要找那些有啤酒泡沫的项目而不是肥皂泡,找到真正的牛人而不是名人。”
理性的“冒险家”
王淮给自己投资风格的定位是理性下的冒险,尤其对于新事物,下注的时候异常果敢,为此也会做充足的前期准备,但这些准备究竟有没有意义,老实说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样的风格让王淮在面对外界风口时更加冷静,仅刚刚过去的一年,共享、文娱、消费升级、无人便利店等风口频出,不少投资机构跟风押注,王淮却对追风口持保守态度。因为相比于向外看,向内去审视自己擅长什么更加重要,如果只是一味的“追”也意味着永远无法引领风口,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巨大的风险。
“真正好的投资是在风口来临之前就看到,这需要对一个领域有长期的积累。”
因此尽管风口频出,线性资本的打法和节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投资速度上线性资本也算不上快,因为快的前提是足够专业。所以在一些融资速度足够快的公司面前,线性资本往往错过,但是如果抛开专业度,王淮宁愿错过。
“有些错过的项目一直都是很感兴趣的,但还远远没有到遗憾的程度。”
王淮很清楚自己的优势,他不是一个全能型的投资人,不会对所有类型的项目都有敏锐的感知,聚焦在自己关注的领域,就足够了。
和各类牛人交谈是王淮在美国时养成的习惯,如今这成了他在投资领域保持足够行业敏锐度的筹码。
每个月,王淮都要和被投公司的创始人们电话或面谈一次,一是看可以在哪些方面为被投公司提供帮助,但最后总要加上一句:最近有没有碰上牛人创业或者准备创业。这些都会成为线性资本潜在的项目来源,因此王淮也给团队提出要求:按照被投公司创始人的标准每周新认识一到两位牛人,在人上保持足够的敏锐度。“项目形成后过来找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要在团队和产品成形前就了解这群人。”
王淮自己看项目的逻辑是在大方向之下来考察人。“就像当时投地平线的时候,对于余凯说的利用AI来赋能其他领域这样一个事情是认同的,在这个逻辑下再来看人又是十分欣赏的,虽然当时很多问题回答不了,但是就愿意去下注。”
入行三年,投出近50个项目,王淮坦言和刚入行时不知道投什么领域相比,如今的焦虑小了很多。
“一开始觉得哪个领域都是机会,生怕错过,但现在更聚焦了心态也会更好。”
对于错过的项目无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另一种是出手慢了被人“截胡”。不管是哪种原因,团队都要分析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再不断改进。
对于刚入行的投资新人,王淮认为投资人不仅要向外看寻找下一个机会在哪里,更要学会向内看,找到自己擅长并感兴趣的领域。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找到投资的乐趣,而不是变成一个焦虑的、职业型的投资人。
成立第三年,线性资本开了一场主题为“Day 2”的年会,之所以叫“Day 2”,是王淮觉得不管自己还是基金都已经从刚入行时的青涩进入一种“第二天”的状态:项目从广撒网到只投数据智能方向;从以跟投为主到原则上只领投;投资规模从一般只投第一轮到看好后可以跟投两三轮。
“线性资本的目标是五年之内做成中国最好的数据智能基金,最终做成一家百年老店,我现在做的事情也是在创业。”
总结2017年,王淮投出了十几个让自己兴奋的项目,却并没有让自己感到遗憾的事情。“项目错过了可能是没有缘分吧,永远有赚不完的钱,永远有很优秀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