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消费金融牌照,也难救没落的唯品会
“无金融,不电商”,对于任何一家电商公司而言,金融的布局似乎已经成为了标配。
近日,唯品会发起设立的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筹建,这意味着唯品会已经拿下了消费金融牌照,而该企业将会在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其实早在2018年,就曾有媒体向唯品会确认其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但此前因为政策方面的关系暂时搁浅,如今时隔两年,唯品会总算是“圆满”了。
消费金融作为万亿级市场,前有蚂蚁金服推支付宝、余额宝等产品;后有京东白条、苏宁金融等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消费金融业务的争夺当中……如今唯品会虽然将消费金融牌照收入囊中,但能否凭此逆势崛起呢?在电商流量见顶的当下,唯品会这一主打特卖形式的电商平台又该何去何从?
消费金融牌照不是“万能药”
不可否认的是,消费金融是互联网企业中的“香饽饽”,随着监管的日趋严格,对于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也难上加难。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定,发起股东除了要满足经营能力、信誉口碑和从业经验之外,还要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最低限额为3亿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同时也对开业方面做了要求,如果不能够在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开业,就必须要届满前1个月内向省级排除机构提交开业延期报告。
从股东结构上来看,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股方除了唯品会之外,还有富邦华一银行,这家银行的前身华一银行是由海峡两岸共同出资组建的商业性银行。但因为两岸在社会征信、风控模型等细则上存在区别,后期也可能会导致在具体业务的推进上需要更长的磨合期。
唯品会从2013年成立上海品众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开始,就已经正式涉足金融领域;2015年“唯品花”上线,之后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2017年形成了“电商、金融、物流”三驾马车战略;但事实上,唯品会的金融业务一直是节节败退。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唯品花”的客户消费信贷余额分别为33亿元、47亿元、57亿元,到2019年却呈现了断崖式的滑坡,同比下降77.19%仅为13亿元,同时还被曝出唯品会金融部门裁员、“唯品花”被大面积停用等风波,有业内人士曾表示,“唯品金融或许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相对电商特卖的风险更大。”
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唯品会是2018年提交的消费金融牌照申请,在互联网市场瞬息万变的当下两年的时间也足够让蓝海变成红海,到底还有多少空间留待唯品会去挖掘呢?
电商系消费金融的厮杀早已如火如荼,蚂蚁金服基本完成了在金融领域的主要布局,成为备受全球瞩目的“巨无霸独角兽”;京东金融倚靠京东光环曝光度也越来越高……市场留给唯品会的机会俨然已经不多,拿到消费金融牌照仅仅相当于手握入场券,在已被巨头瓜分殆尽的消金市场难有胜算可言,与此同时自身的业务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特卖市场被挤压
消费金融市场本质上来说也是流量市场,没有流量就不会存在消费行为;而以淘宝、京东、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企业把握着市场的话语权,同时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直播电商也在侵蚀消费者的心智,“百亿补贴”“双11购物狂欢”等节日营销手段的覆盖,让从特卖这一细分领域切入的唯品会,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在刚刚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唯品会净营收达到了241亿,这已经是唯品会连续第31个季度实现盈利,从这点来说唯品会有令其他电商平台羡慕的地方;但其月活跃用户增速放缓也是不争的事实。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9月唯品会月活跃用户突破8000万,2020年8月其月活跃用户增速为9.3%,而淘宝、京东、拼多多在同一时段的增速却分别为15.5%、23%、18.6%。
与此同时唯品会的营收增速也在逐年下降,2020年第二季度其营收与成交总额同比下降了3.7%和1.6%。虽然有“盈利”与“较强的复购率”做底气,但这也意味着唯品会在新用户获取上的乏力感,对于唯品会来说或许已经没有足够增长的空间了。
此前唯品会盈利的财务数据其实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积极的回应,除了盈利之外,唯品会其实还需要找出更多的增长点来重拾市场的信心,而拿到消费金融的牌子未必不是一种“求变”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