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IPO,阿里云会成为下一个超级独角兽?
8月20日盘前,阿里公布了集团2021财年的第一份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经调整EBITDA同比增长30%,整个淘系的月活还在继续增长,天猫实体GMV同比增长27%,所有主要类别的增长速度相比疫情之前,基本持平甚至更快。
阿里巴巴核心业务的稳定增长为集团提供了充裕的现金流,使得他们可以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时期继续投资于长期增长,2020年Q2,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59%。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天猫超市、盒马、进口直营和银泰等线下商超在内的新零售业务在核心电商收入的比例超过了20%,也催化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国内目前的云业务规模在150亿到200亿美元之间,而美国是我们的八倍。
云计算业务是快速增长的朝阳产业。对比最近五年的数据,阿里云2016年上半年的营收为23.09亿元,到2020年上半年结束,阿里云营收规模超过10倍有余。
在高盛眼中,阿里云在宏观市场增长、过往业绩增速和云生态成长性三个维度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所以他们评价阿里云的估值应该从目前的8倍PS大幅向亚马逊AWS的14倍PS靠拢,并且将阿里云下一财年的营收预期上调至596亿元。
事实上,阿里云不仅是“3A”阵营中跑得最快的云服务提供商,由他们服务过的客户平均收入,也在持续增长。
在这样亮眼的业绩背后,是阿里云持续了近两年的升级战略所给予的有力支撑。看上去,这个升级还在持续进行着。
壹、“云钉一体”是“技术传递”的窗口
云计算从初级概念到形成基本共识,差不多花了60年时间。
麦肯锡在60年前就做出预判,“计算迟早有一天会变成一种公用基础设施”,到了今天,云计算正在一步步成为数字时代的“水电煤”。
互联网应用要“上云”,大数据应用要“上云”,人工智能应用也要“上云”。可以想见的是,在不久的未来,传统商业也会跑在“云”上。
过去十年,阿里管理着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平台和支付平台,所以会先于整个社会遇到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洪峰困扰,他们之后,几乎所有产业都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亚太市场,阿里云有比AWS更多的拥趸,回到国内,它是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第一梯队。从2009年敲下飞天的第一行代码到2020年阿里云首次超越老牌传统数据库厂商,关于他们是一群“技术疯子”的梗在圈内热度始终居高不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时,阿里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他们有中国唯一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自研的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不仅能扛住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成本还只有传统数据库的1/6,以及AnalyticDB以1489万性能指标刷新了世界纪录,比第二名提升近30%。
三年前,阿里投入了1000亿成立达摩院,用于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随后两年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又凭借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以及视觉计算等领域的算法夺得了60多项世界第一。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在外界眼中,在起初的几年,阿里云一直是以“IT基础设施”的形象示人的。
直到2018年底。阿里宣布将“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是一时兴起改的。只有云智能才能重新定义云,这是我们后面一定要考虑的问题。”那时,阿里巴巴CEO张勇在内部讲话中透露。
一系列的变化在此后展开。
在升级“云智能”后的第一个春天,阿里云总裁张建锋宣布了“被集成”战略,意思是,“阿里云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把阿里云的技术和理念变成客户和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又过了一年,当“云钉一体”的战略继续被公布时,“云智能”的升级方向逐渐浮出了水面。
阿里云与钉钉的协同,是一种面向用户的简化。对阿里云来说,如果企业用户不知道如何从技术中挖掘价值,钉钉就是一个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桥梁”。为此,他们推出了面向开发者群体的SaaS加速器和以小程序云为核心的“繁星计划”。
而他们的初心,不过是让用户用上简单好用的“云”。
贰、以扩容增效为支点,撬动商业生态“上云”的技术底座
“极客”们想要更快更安全的硬件和操作系统,IT工程师想要操作和维护都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案,而企业用户只看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是提高公司运营的效率。
从用户角度来讲,技术只是手段,有用才是关键。
疫情期间,大家对“云”的接受程度忽然就提高了。
几天之内,“钉钉”以黑马之姿冲上苹果商店办公类应用的榜首位置,大家突然发现在所有的远程办公软件中,钉钉是最稳定的那一个。
超过三亿人在家办公、学习和视频会议的需求,钉钉后台系统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钉钉在第一天通过阿里云紧急扩容1万台服务器后,紧接着又扩容1万台云服务器,以应对群直播和语音视频会议的流量洪峰。
在复工复课最为繁忙的2月,3亿人都在用的视频会议和群直播功能依然顺畅,这创造了阿里云短时间内弹性扩容的新记录,也让钉钉成为远程协同办公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
钉钉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工作沟通工具的界限。
疫情期间,以阿里云和浙江大学的合作为例,他们7天就完成了200多个教室改造任务,浙大几万名师生一周之内就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停课不停学”,同等量级的项目改造工作,放在过去或许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最大的特点就是“快”。
不仅是及时扩容、抵抗流量洪峰的“快”,更是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快”。
疫情期间,许多企业被迫停工停产,对正常经营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为了确保工作正常展开,中国太保寿险与阿里云合作,上线了“太保钉钉”专属协同办公平台,公司近80万名外勤队伍、4万名内勤员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远程办公协同和业务经营支持。
在钉钉上开发应用的便捷性,远远超过了传统软件系统。“就像在Appstore上下载安装一样简单。”东方希望信息部总经理黄兴胜这样比喻,那时,东方希望基于“云钉一体”开发的管理软件,只花了不到90万,即开发了大约47个应用,完成设计的管理目标。他透露说,有些同行为了达成相同功效,花费了9000万购买某知名公司的软件系统和配套设施。
这些,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在钉钉上,用户数已经突破了3亿,企业组织数超过1500万家,有超过20万的企业应用开发者帮助企业定制应用,来自不同领域的开发者从钉钉开始向纵深延伸,开发出数十万种企业应用。
去年,阿里云就升级了中小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阿里云企业应用中心,所以在工信部遴选出的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上,“阿里云”赫然在列。
叁、打造新型操作系统
正如张建锋所说,从信息时代到数字时代,信息系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业务流问题,而是面向大数据、面向人工智能、面向IOT和移动化的应用开发过程。
产业互联网的场景更复杂、需求更分散、个性化要求也更高,因此对云计算厂商的要求会更高。他们既要对外输出计算服务,还要能提供计算之外的 AI、大数据、IoT等技术能力,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网络和服务器,当阿里云蹚过技术的沼泽地,他们端到端服务的能力开始日趋完善。
云计算天生具有企业服务的属性,如何将阿里云经过实践检验的技术更好地传递给合作伙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新课题。
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云提出“云钉一体“战略,并将其比作“云+新型操作系统”。
因为在他们看来,将“钉钉”比做云的新型操作系统,是基于数字经济时代输出云服务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阿里云是关键的底层技术支撑,钉钉则作为开发者和企业应用的“聚集地”而存在。
当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属性被弱化,云计算厂商提供给企业的更接近一种服务,是现成的商业解决方案。
就像PC时代的微软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变革。
阿里云此前公布了三年再投2000亿的投资计划,用于飞天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又在两个月前正式宣布在今年一年要投入20亿做强生态,帮助50家合作伙伴都在阿里云的生态上营收过亿。
向上补全生态,向下做强硬件,产品和技术越来越多,“云钉一体化”平台是阿里云对外输出技术的应用生态系统。
他们正在向着云服务厂商的方向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