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独角兽”光环:风投资本家眼中的独角兽公司
猎云网8 月3 日报道 (编译:小白)
编者注: “ 为什么风投资本家都十分反感 ‘ 独角兽 ’ 这个概念? ” 这个问题率先出现在 Quora 上。摘掉独角兽的光环,我们又可以看到哪些存在问题呢?以下内容摘自纪源资本( GGV Captial )的风投资本家 Crystal Huang 的精彩回答。
看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甚是欣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 “ 独角兽 ” 这个概念也是感到十分抵触。我回答的观点大多基于 Fenwick & West 对独角兽公司估值的研究。如果各位对近年来独角兽公司爆炸式发展现象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以下网址链接: https://www.fenwick.com/FenwickD
大多数风投资本家(并不代表所有的风投资本家)不喜欢 “ 独角兽 ” 这个概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精心安排、协商后的估值不能完全反应公司的实际情况。 根据 Fenwick 的调查显示, 35% 的独角兽公司在融资后的估值恰好为 10~11 亿美元之间,显然这些融资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估值而商议好的。在多数案例中,这些估值不会根据基本面或者理性估值乘数而做调整,但是额外的清算优先权和其他有利于投资者的条款为投资者提供了理想的下行保护,其结果就是被投资的公司有更大的机会获得高标价。但是显然公众趋向于关注 “ 某某公司又达到了独角兽公司的标准 ” 这类新闻消息,自然而然地整个市场都在期望高估值。
普通员工未必了解 “ 清算 ” (或者高级清算优先权)。因此,他们也不知道当公司面临收购时,他们的潜在好处也大打折扣。 估值过 10 亿的名声无疑在公司招募顶尖人才为公司增加了不少竞争力,也让公司跻身于热门企业行列。然而,在庆祝如此成就的同时,公司员工可能并未意识到他们自己的那份股份在公司被收购也许就不那么值钱, 尤其是当投资者的优先股权重特别高的时候。
独角兽公司的迅速崛起恰逢一个充满泡沫、竞争激烈的投资市场。 在这样的投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不情愿地受到动量推动。 在后经济衰退时期,风投资本家的融资水平显著回升,甚至提高更多。由于种子轮投资者过剩而产生了一个新名词 ——“A 轮融资危机 ”—— 即种子轮融资之后公司很难完成下一轮融资,尽管大多数公司确实面临此威胁,但是挺过了此轮危机的公司则会成为风投资本家的宠儿,一轮又一轮,一轮比一轮大的融资应接不暇。在 5 年前,很少有超过 1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然而到今天, 3000~5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比比皆是,但是这些公司与 5 年前相比,其利润回报和驱动力并没有相应地增长。还有,在缺乏独角兽退出的情况下,在交易完成之后人们总倾向于认为 “ 他们因为高估值所以获得了高融资。 ” 我不禁开始想,原先的投资者忙忙碌碌却后悔错过一次真正的推出或者错过了行事低调的黑马公司。而新来的投资者则过于关注不错过任何一次估值加价。到底是为了追求独角兽公司才导致如此行为抑或这种行为只是普遍特征之一呢?我也不确定答案是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诚实的理智和分析短暂的缺失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当私有公司的估值大大地超越上市公司且回报也可观时,当投资建立在已有的投资基础之上时,我觉得我最初坚持的职业已然变味了。
一味追求独角兽公司让人们忽视了其他获得丰厚风投回报的机会。 我的一个合作伙伴有一句口头禅: “ 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种,但我偏不尝试其他的。 ” 不管怎样,培养独角兽种子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要以达到某一估值为目标而进行投资,虽然未来可能有大于 3 倍的回报。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单独投资退出估值小于 5 亿美元的冷门 B2B 企业达到相同的目的,如果你持有高股权,在早期以具有吸引力的价格投资,且资金规模相对合理,你的投资回报一点也不比投资独角兽公司来得少。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争辩说,与小型退出相比,独角兽公司可以为有限责任股东( LPs )创造更多的现金回报。诚然这话有一定的依据,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们,这些现金回报的主要受益者是早期投资者,以及 A 轮和 B 轮的投资者,并且这些投资都发生在公司获得独角兽的荣誉之前。另外,围绕独角兽公司的新闻层出不穷,特别是关于企业已经有多少种子,都会导致有限责任股东不断地质疑你为什么不做这笔投资交易,你为什么不投资这个公认的大公司,即便你十分清楚投资的风险性。
风投资本家其实根本算不上独角兽公司融资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这些风投资本家却要承担造成 “ 泡沫冲击 ” 的罪名。 同样是来自于 Fenwick 的调查研究, 75% 估值过 10 亿的融资交易由非风投资本家领投(比如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等等)。这些集团企业对投资回报的期望各不相同,甚至经常带着公开市场投资者的心态在投资,期望 1.5-2 倍的 IPO 回报。但是,当在华尔街或者其他领域供职的朋友酸溜溜地问我 “ 风投资本家是不是就是看准了砸钱? ” 这种问题时,我认为他们口中所谓的风投资本家是 “Sand Hill (硅谷模式) ” 那一路投资人,而不是其他大多数投资人。
Sourc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