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共享电动滑板车Bird估值高达20亿美金?
2017年冬天,国内的共享单车市场被大风彻底刮凉了。进入2018年,“共享经济凉了”的声音铺天盖地,这一曾经引爆风口的经济模式,如今却不被公众看好。
但在国外,一家同样秉持共享经济模式的公司却正稳步发展起来,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和共享单车不同的是,这家名为 Bird 的公司共享的是电动滑板车。
用户只需下载 Bird 公司的应用程序,打开后找到最近的 Bird(电动滑板车),然后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使用,使用结束后 Bird 将直接从用户手机端中扣费(类似于国内共享单车的模式)。
和主打“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相比,Bird 的创始人认为电动滑板车才是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痛点的方法。
近日,Bird 正式宣布最新一轮 3 亿美元的融资——此时距离该公司创办还不到 18 个月。
这家携带着共享经济基因出生的年轻公司开拓了共享电动滑板车市场,发展迅速且稳定。这些成就既引来了行业与媒体的关注,也引来了数不胜数的疑问。
在今天我们分享的这篇文章里,风险投资家兼连续创业者马克·苏斯特(Mark Suster)将对大众对 Bird 的疑问做出解答,谈谈他为什么看好 Bird ,以及对其进行投资的原因。
以下,enjoy:
Bird的估值何以达到
媒体所说的20亿美元?
在目前从 0 做到独角兽级别的创业公司里,Bird 的成长速度是最快的,其估值数额也很大。
很多媒体都对 Bird 的高估值和成长速度存疑,但如果你亲眼见证 Bird 激增的用户需求、爆发式的增长数据,你甚至会觉得当下 Bird 的估值相对保守。
每当有人问及 Bird 的市场占有率,我都会这样回答他们:在市场推广方面,Bird 没有花过一分钱,消费者们已经“用脚投票”了。
其实,我当初也对 Bird 的发展前景产生过怀疑。
去年,当我第一次见到 Bird 滑板车在圣塔莫妮卡推出的试点服务时,我认为根本不会有人想要使用这种交通工具。
最初几个月,我只看到零星的人群在街上用 Bird 滑板车,但其之后激增的使用量让我惊叹:
当我在 6 层办事处打电话时,每隔两三分钟就有大约 5 辆 Bird 滑板车从我眼前经过。
随着 Bird 用户数的稳步增长,我也开始“坐不住”了。
我骑着 Bird 去了一趟它的办事处,恳求 Bird 创始人求特拉维斯·万德赞登(Travis VanderZanden)接受我们的投资。
Bird 的营收增速令人吃惊,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影响 Bird 增速的只有“供给”这一个因素。
Bird有没有护城河?
是否会碰到竞争对手?
Bird 到底有没有护城河?
这是很多人的疑惑。
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的是,每当一家伟大的公司或市场出现时,都会出现类似的疑问。
比如 Ring(他们用了5年就被亚马逊以高于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Facebook 、YouTube 、Airbnb 、Uber 、Twitter 、Intagram 和其他顶尖科技创业公司等都引发过类似的担忧。
有人说 Bird 没有网络效应,无法实现病毒营销,任何人都能推出共享电动滑板车服务。但我认为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原因如下:
率先进入市场,又极富创意的 Bird 很快就聘请到优秀的创始团队,并且在短期内迅速融到 1.25 亿美元资金。
充足的弹药让公司能够迅速推出服务,并设计出未来的滑板车,很多创业公司仍旧处于发展计划的时候,Bird 已经开始盈利。
这一优势也得以让 Bird 随后从美国最顶尖的一批风投那里成功融到 3 亿美元。
资本的力量能推动公司的壮大,使公司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越高,其它公司就越无法跟它竞争。
当共享滑板车的市场里已经出现巨头的时候,投资方便不会再选择那些持有相同模式的公司进行投资,因为后进的公司很难与巨头抗衡。
而现在,Bird 在共享滑板车行业中的正充当巨头的角色。
在共享滑板车领域,先发企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投放密度大。
如果 Bird 在一个街区投放数千辆滑板车,那么新入行的公司就很难在缺乏资本支持的情况下,部署这项业务。
此外,由于后来者的身份,他们也很难再从投资人那里获得更多资金。
很多人设想未来的滑板车在外观和使用感受上不会有什么差别,就好像人们普遍认为苹果在 2007 年发布 iPhone 之后,在未来的 10 年内手机的设计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但事实上,苹果公司在发布每一款新产品前,都已经提前规划好了往后几代手机的设计方案。做为先行者的 Bird 也是如此。
由于 Bird 是开启了共享滑板车模式的先驱公司,因此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也比同行们更加早。
目前 Bird 已经规划了未来几代的滑板车,如果竞争对手想要依靠模仿 Bird 的设计来推出服务,它必定将利用自己现有的优势地位和充足的数据资料迅速推出新一代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从而坐稳自己市场领头羊的位置。
Bird 已经在数据收集方面大幅领先。看似简单的电动滑板车其实是一台有轮子的电脑。Bird 可以通过板载 CPU 与用户手机之间的关联,来收集大量的交通路径数据,包括用户早晨起来想在哪里取车,晚上想在哪里还车。
这不仅能让 Bird 为各个城市规划出合适的库存水平,还可以通过恰当的滑板车投放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Bird 还可以将数据提供给城市管理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展开城市规划。
很多人都以为 Bird 会组建一个团队,专门在晚上取回电动车进行充电。但事实上每个地方的用户都可以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然后在早晨将其放到预先确定的地点。
一旦一座城市已经有两三家大企业竞争,便很难再出现能够与第一家企业相匹敌的充电网络布局。
Bird 在每个市场都组建了滑板车维修团队。这些有技术的维修人员可以通过修理滑板车的轮子、刹车、线缆、电池、以及电子元件等工作来获取不少的收入。
洛杉矶的政客们对 Bird 在维修行业中创造出的大量就业机会感到十分高兴。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科技公司能留在当地,毕竟每个市场能提供的优秀维修工数量是有限的,而大公司往往能为他们支付最高的薪酬,带来稳定的收入,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好处。
而对 Bird 来说,提早获得优秀的维修工资源也成为了公司所拥有的一项内在优势。
目前为止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电动滑板车的供给,而 3 亿美元的融资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由于滑板车需要用电,所以每天都要充电。Bird 可以设计电池寿命更长的电动滑板车,而其他企业只能继续优化上一代产品,所以 Bird 通过每一辆滑板车每天获得的收入都可以更高。
另外一项明显优势其实是看似无形的“品牌”。当你思考电动滑板车这种服务时,就会想到 Bird。把你的品牌视作创新者的人越多,你的公司就越容易获得媒体的报道,并最终成为这种服务的代名词。
举例来说,提到搜索引擎,你不会先想到必应;提到网络视频,你也不会先想到 Hulu。
品牌非常重要。
他们如何赚钱?
在纽约的时候很多人问我如何使用 Bird 。其实很简单。
首先,你需要下载一款 Bird 的应用,然后绑定信用卡和驾驶证信息并支付 1 美元,完成这项操作后,你就可以开始享受属于自己的滑板车骑行体验了。
根据这款应用,你可以搜寻到附近所有的 Bird 。只需要通过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便可以开始骑行。而 Bird 会根据每分钟 0.15 美分的价格从你的信用卡里扣取相应费用。
我知道它在圣塔莫妮卡的情况不错,但真的能在其它地方成功吗?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当年看到 Uber 时也是这么想的。可以这么说,共享电动滑板车已经进入了很多市场,并且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很显然,处在不同的地区,使用的情况也不会相同。
例如在某些地方这项服务一年到头都有人用,而在有些地方却只能使用 9 到 10 个月。但总的来说,这种服务的适应范围远比大家想象得广泛。
这家增速最快的“独角兽”竟然来自洛杉矶,而非旧金山。对此你是否感到意外?
并不意外。先不说洛杉矶拥有全美第二大市场和第三大科技生态系统以及增速最快的创业社区,洛杉矶本身也是交通解决方案领域的先驱城市,过去 100 年一直在高速公路、航天、火箭推进器、深水港和新航天飞行(SpaceX)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 Bird 创办于洛杉矶是不足为奇的。
可以说,Bird 诞生在洛杉矶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也是 Upfront、Greycroft 和 B Capital Global 等优秀洛杉矶基金都支持 Bird 的原因。拥有特拉维斯这种经验丰富、能力超强的创始人,以及佩奇·克雷格(Paige Craig)这样能力一流的本地高管,我们都相信这个团队可以很好地执行各种策略。
人们为什么不骑自行车或步行?
经常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步行当然很好,我自己就喜欢在圣塔莫妮卡、旧金山和纽约步行,但有的时候目的地距离1.6英里,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来回。
而使用 Uber 和 Lyft 则可能堵车,况且起始点之间还没有直达的公交线路。电动滑板车恰好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每天,你可能依旧会乘坐当地的地铁或轻轨系统,但电动滑板车却可以提供完美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如果普及范围扩大,它还能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当然,我也很喜欢骑自行车。但从圣塔莫妮卡的情况来看,电动滑板车在短途行程(小于 3 英里)中的效果远好于自行车。如果你不想开车或坐公交,自行车最佳使用距离应该大于 5 英里。我经常碰到 3 分钟内有 50 辆 Bird 驶过的情况。
我预计,当电动滑板车彻底部署完成时,其它很多城市也会出现类似的场景。
消费者已经在“用脚投票”。
难道不应该戴头盔吗?
Bird 和自行车用户都应该戴头盔,但自行车已经彻底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大家对于“骑自行车却不戴头盔”的现象视而不见。
但共享滑板车是新生事物,因此,使用共享滑板车却不戴头盔更容易引发注意。
Bird 已经向用户免费提供 3 万个头盔,当然,Bird 不可能监控所有用户都戴头盔,目前为止依旧有很多人不戴。
此外,为了用户安全,Bird 已将最高时速限制在 15 英里/小时。
不可置疑的是,Bird 不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交通领域,同时激发了用户和投资者的想象。这种巨大成功会吸引很多企业与之竞争,其中可能就包括 Uber,后者不可能对此坐视不理。
我看好 Bird 的前景,不仅因为它的玩法创新,也因为 Bird 团队懂得自己需要聚焦的重点在哪里。
在 18 个月内从 0 做到估值数十亿美元,Bird 的成绩已堪称史无前例。更加罕见的是,在没有通过付费获取用户的前提下,Bird 的营收也在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