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M林欣禾:并购潮中,方向盘在CEO手里,基金是付油钱的乘客

猎云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不懂的我们不投,我们只投适合自己的项目”是林欣禾的投资哲学,VR、无人便利店,共享单车……这些热门风口似乎跟DCM无关,但并不妨碍它挣到自己想挣的那一份,因为“中国经济太大了”。

在DCM中国,林欣禾曾在5年内投出4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异军突起的特卖电商唯品会和后来并购了赶集网的58同城。彼时,他的经验总结——“两家公司打架,谁先上市,谁赢”——正在如今中国巨大的并购潮中,经历着一波新经济周期的洗礼。

“今天不一样了,私募的钱很多,融资没障碍,上市公布信息,反而处于劣势。”林欣禾谈到了对一些“超级独角兽”在一级市场估值已极高,却迟迟没有IPO的看法。他称自己作为投资人是坐在车后排的乘客,付油钱,方向盘在CEO手里;对于ofo、摩拜这两家DCM没有投资的共享单车巨头,他不认为自己错过,他的理念是看不懂就不投;而唯品会之后,他心目中的下一个电商机会在微信。

以下整理自现场访谈,有删减。

一、谈资本:私募市场钱越来越多

创业邦:某自媒体有一篇爆款文,提到DCM才是低调投赛道的一家,“DCM 投了快手、秒拍、美拍三大短视频平台”,是否是真的?

林欣禾(以下简称林):假的,我们只投了快手。行业里大家都清楚,DCM是不投竞争对手的,我们跟被投公司CEO很紧密。

创业邦:当年58同城跟赶集网打过一仗,最后58还是会到二级市场融资,但现在很多公司可以在一级市场融到足够的钱,资本环境变得跟当年不一样了?

林:变化很大。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投资者的心态很传统,希望项目上市,拿到数据再去判断,因为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做数据去尽调。但是后来美国牵头,各国央行货币超发,这些钞票都在找一个出口,原本投二级市场的人于是选择了一级市场的第一名公司,一次全都投进去。大部分是一次放一亿、二亿美金,也有疯狂的,一次放十亿美金,比IPO的钱都多。当年58同城IPO也就融了一亿多美金。

创业邦:最后导致头部公司估值越来越高,行业两极化严重。

林:对,头部会一直往上走。最后就看音乐停下来的那一刻,有没有椅子可以坐。公司估值越高,大家对它的期望越高,业绩就需要更好,但是其实没有一家公司会永远做得好,因为它们也会一直演变,社会在变,人们的习惯在变。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科技股尤其如此,所有科技公司的生存周期都是5年而已,每5年换半代,每换10年换一代,10年前你用的工具很可能跟现在不一样了,竞争非常激烈。

二、谈电商:去中心化是一个趋势,微信将改变供应链

创业邦:唯品会是DCM极有特点的Portfolio,您几年前曾对《创业邦》提到唯品会是在综合大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后面的电商3.0模式,而您作为投资人,要寻找的就是被市场肯定的下一代4.0模式。这几年是否有所斩获?

林:有。我们看到一个趋势,电商开始走向去中心化,电商购买的动作直接发生在微信里,微信像一条高速公路,旁边有旅馆,有餐厅,所有人都能在上面做生意,在微信上面长出很多小B或者个人电商。用户不再需要打开淘宝、京东,直接在小程序里面搜,或者他们微信朋友推荐就能完成购买行为。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是最高频的应用,比淘宝、京东、携程都高,这就可以高频打低频,再加上微信有支付功能以及每个人在社交中建立的诚信,培育出这种新的势头。

创业邦:这种趋势会有什么影响?

林:供应链会发生新的演变。

品牌和渠道之间永远有一个博弈,渠道强的时候,顾客信渠道,品牌要让利给渠道,渠道决定顾客买什么,甚至渠道最强的时候,可以制造自己的品牌。电商去中心化后,博弈的优劣势变了,消费者选产品,而不是渠道选产品。大V、网红、专家,这些人会来帮你选产品。

创业邦:微博上早就有很多网红在做电商了,但是微信是相对封闭的一个生态。

林:微信的关系链是封闭的,但微信的生态其实一直在开放,这生态体系要比微博大很多倍。

创业邦:您觉得在微信上会长出淘宝那种体量的电商吗?

林:不会,因为这是去中心化的,淘宝那么大的原因是所有人都在上面买东西,但微信是分散的。

三、谈退出:CEO决策,基金是坐在车后座的乘客

创业邦:好基金要看投资回报率。2013年左右58同城、唯品会以上市的形式退出了,但是近两年DCM被并购的项目很多:探探、Musical.ly、UCloud、乐元素、乐动力……DCM是否开始考虑在一级市场多做一些并购来退出?

林:并购不是我们主导,是CEO自己的决策。

以前是IPO,但是现在一级市场钱太多,项目不上市也可以拿到很高的估值。这种情况下,还让项目去上市,就不现实。以前我可以说服姚劲波、沈亚去上市,因为他们在私募市场确实拿不到更高的估值。现在钱太多,造成整个市场竞争对手之间的互相对比,估值疯涨,最后已经没人去想IPO的估值会怎样,因为一旦考虑这个就什么都投不了了。最后怎么办?就是收购,被BAT这些大公司收购。

基金对CEO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强,CEO有很大的决定权。DCM是坐在后座的乘客,我们只是付油钱,方向盘不在我们的手里。

创业邦:中国的并购越来越多,跟早年间的美国很像。

林:现在中国跟美国的方式很相似。十年前,中国的大公司新浪、网易、搜狐、盛大,它们不愿意花高价格去买一个公司,因为同样的产品它们也可以招工程师去做,甚至做得更好。想卖掉公司的创业者拿不到高价。

今天虽然一样可以招工程师来做,但是工程师变成稀缺资源,他们的谈判力越来越强,流动性越来越大,公司处于弱势,要招到一批工程师的成本比原来高多了,还要磨合、试错,一旦对手的网络效应出来,时间上已经迟了。所以还不如买。

现在中国有BAT,还有TMD,美国也有FAM(Facebook、Amazon、Google),我觉得两方“平衡”了。

创业邦:市盈率转到一级市场了,作为风险投资人,您如何应对?

林:投资者也要跟着潮流走,不可能逆向。

如果坚持上市,一是有信息曝光的问题,二是本来投二级市场的基金都去一级市场了,再坚持上市就会尴尬。但是市场也会有周期,过阵子可能上市的就又多了。那时候退出最好的方式可能还是IPO,因为IPO天天有交易,要卖容易卖,可以定期卖一些。

私募对于我们这种坐在后座的乘客,比较不好退出,但开车的人很爽,因为Ta不需要公布信息给大众。

创业邦:这几年中国的创业者对资本的看法是不是变了?

林:他们不以IPO为最终目的了。

四、谈DCM:没有错过,只有不适合

创业邦:直播,共享单车,新零售,这几个资本异常热火的大热点DCM都没有参与;无人超市、共享充电宝这几个小热点DCM也不太看重,客观来讲,其中很多公司不管退出会是怎样的场景,起码是估值增长是很快的。作为一个老司机,有没有感觉自己错过了什么?

林:没投是因为我们看不懂。每个人在不同项目上的能力是有分别的,适合我做的项目去做,不适合我的不做,这是我的哲学。

我猜想投共享单车的人中存在两种心态,一是别家都在投,估值一直在涨,以为别人肯定做了尽调,自己不做尽调可以直接投,但是可能别人也没做尽调,大家就是你投我投,估值就上去了;另一种是认为大家都在投,将来会有人出更高价从我手中买走,那我投就对了。DCM不要这两种心态,我担心这样的心态会污染我们对一个公司的判断,我们是基于长期价值的投资,只投自己懂的,不懂没办法很快做判断。

创业邦:这是DCM一个长期的风格,也是您所代表的风格,不熟悉不投。

林:中国经济太大了,可以赚得钱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赚不适合你的钱呢?

正如林欣禾所说,中国经济太大,可赚的钱有很多,相应的,在创新创业浪潮中,创业项目与人群数量也逐年增多。

随意打赏

医疗并购基金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