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学院阿禅:小程序究竟给微信和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刚从广州回来,昨天正好我在知乎上做了跟小程序相关的直播。也特别巧,我昨天在微信总部做了这个直播。所以今天希望我讲的东西会对大家有用。首先,从我自己的看法我聊一聊为什么微信要做小程序?
微信在过去七天之内,它占了我将近40%的电量。我问一个微信的朋友,说你猜微信每天耗我多少电量?他说40%。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我们一般都是40%,这还算少的。
所以我觉得微信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使用服务,去阅读,去吐槽,去分享的一个超级的入口。Q2它的数据,活跃用户是两个亿。所以微信已经是事实上的超级入口。
我今年八月份的时候在公众号写了一篇文章,叫《别开发APP》,当时还引起了特别特别多的反对意见。因为那时候小程序还没有出,没有那么多人觉得,其实微信是一个超级入口。我写的时候Q2还没有公布出来,我相信现在全中国人手一个,大概1-6个小时在微信上。
首先,可能我有两三百万用户,我已经是超级入口了,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唯一的超级入口?我觉得这个思路是每一个想成为更好的垄断者的企业的一个基本的思路。所以如果一天只占四个小时怎么够呢,我还想占更多。如果说只用微信,光只能在公众号查查我信用卡额度怎么够呢,我希望占据你更多的使用场景。
特别是小程序,我想微信是想占你所有的使用场景,光阅读,光去做简单的查询,简单的用H5的交互认为是不够的,它要成为事实上的OS,当然它不会去在安卓基础上重做一个系统手机,它要提供更多的能力,并且把更多的开发者卷进来。
前面的论坛我听到有嘉宾提到这样的观点,订阅号解决了阅读问题,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订阅号,有一些写的特别高大上,还在讨论要不要做VC。服务号,我们解决了各种低频的需求,低频使用。尽管我们觉得H5的页面如果花心思去做,确实做的体验还不错。但是毕竟每一次使用H5页面还是要联网,毕竟每次打开都要加载一次。其实整体上来讲它的体验是不够的,它解决的还是低频使用需求。
比如招商银行是微信服务号特别多的,我们想想里有多少次使主动在里面使用服务,而不是它主动推一条服务给你,它其实是帮我们解决低频需求。如果我只是有阅读,只是有低频的服务入口,我要成为事实上的OS,你还要在别的平台来满足高频度的使用需求,这个时候能不能把这些场景和需求拿到微信中来。
我们聊一个我们人所共知的东西:生态饱和。08年推出到现在八年了,基本八年也算是一个科技的循环。这八年我们在APP商店里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程序,解决我们的生活各种需求,在这里能找到满足你各种需求的所有东西。
第二,推广成本高。我昨天刚跟做VC的朋友确认了一下,他们投了家公司,给他反馈到的数据,我估计每家都差不多:推广成本,单用户超过100元,不是电商不是游戏。推广了之后很低频的使用,要么把APP删掉。推广的这些用户第二次用的时候密码都忘了。所以APP的推广成本很高的。
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两年前望京有一个O2O一条街,满街都是二维码,路过一下好像每个客官扫扫二维码,会给你送很多小礼物。想一想如果二维码扫一下让你关注一个公众号,另外一个二维码是让你使用一个APP,我想我们我流量还没有那么多。
第三,开发成本高。这个不用说了,我想在座的,对于安卓的开发成本已经是苦不堪言了。我记得我以前在一个杂志社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我们当时,那时候安卓刚开始,我们做安卓APP,当时国内有40个安卓市场,我们当时给某某大运营商提交APP,它给我们发过来100多页的文档,盖章,寄回去,他审核完我们资质了,我们才有资格上传APP给他再审核一遍。这样的成本完完全全是浪费中国的人力。
我还是那个观点,APP商店有八年的历史,我觉得是时候到下一个阶段,适合做下一个净化。
所以我们回到小程序这个上面来。9月25号是小程序第一波对外测试的时间,我们也特别荣幸拿到了小程序的内测,那天晚上我看到很多媒体发小程序的消息,包括连续下来的一个礼拜都在发小程序消息。
我觉得有些理解是不太对的。因为有些并不是做技术和产生的人,对微信在营销层面的期待太高,觉得还可以像以前一样,搞个新年签,搞个星座,用小程序来刷爆朋友圈,或者像某某订阅号一样,天天给你弄个10万+。
我们国庆七天时间,我在网上召集了八个工程师,三个后端,三个前端,还有两个设计师。我们自己去构想了一个比较复杂的产品,可以说不是即用即走的产品。八位工程师之前没见过,六天时间开发完一个小程序。我们有很多坑,还有微信里的一些限制,因为我没有在真机开发,如果在真机上可能没有这些。
在这方面我跟大家讲讲我们怎么理解小程序。这是第一个观点,用户没有办法关注小程序,你没有办法给所有用过你小程序的人发消息,因为你从根本的意义上面你没有用户这么一说,当然除非他打开了,然后我们去构建了另外的用户系统,这就另当别论。所以我们还得再想方设法去真正捕获我们的用户。
另外,它不是H5,我不知道以后的版本怎么样,这个版本其实是不兼容H5,它大部分用JS,有很多相通性,但是有很多微信自己的语言标记在里面。这意味着目前来讲,你没法儿把那些很漂亮的H5的营销嵌套在小程序里。我们在朋友圈肯定见过特别酷炫的H5界面,但是在这个阶段是没法儿做到的。
即用即走,随手可得。这个服务我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看过了,张小龙对小程序的定义是,即用即走,随手可得,通过扫码或者搜索获得。这是他自己写的,也是现在目前官方用的详细定义。我结合我们自己的开发来理解这句话,就是整个小程序安装包小于1M。
还有二维码是整个微信生态的一套链接系统,而开发小程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小程序里,它不仅仅不兼容H5,也不能链接到外面,只能在微信的界面里。这是刚才说到的,微信从别的语言来改过来的语言,但是并没有那么多的兼容性。
还有,我觉得非常非常重要,目前来讲都是前端工程师在兼任小程序的开发。开发一次,我们所有平台去兼容,因为微信已经搞定了兼容性的问题,我们不用担心那么多特别恶心的安卓的版本,各种不一样的屏幕,各种不一样的性能,不一样的安卓设备,我觉得这是特别帮我们节省成本的开发模式。
当iOS、安卓不用分别开发,微信做了所有的兼容事情。这是我讲的微信为什么推出小程序。我觉得目前服务号不是解决高频使用的问题。如果我们用服务号去订花,我们去叫车,订机票等等,这些对大部分人来讲都是低频的需求。低频需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先用H5方式来满足了,反正一个月,一个礼拜才用一次,网页体验糟糕一点,是可以忍受的。
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在微信里办公,比如说我们在微信里跟其他人共享文档,这样的体验现在来讲还是比较糟糕的。因为现在微信还不兼容H5,还是用微信整个框架来开发,这个带来的好处是它的体验得到了特别大的提升,起码在速度方面得到了提出大的提升,这个时候最高频,运行的速度都比低频要求高。而低频可能我们我们用H5,用服务号来做会更好,而且起码我们还有推送。
营销层面,我觉得可能对小程序的营销没有理解到位,当然它文档里没写。而且我们也知道,前期微信在做订阅号,在做服务号的时候,其实留下了很多可以去钻空子的营销漏洞。
举个例子,外界可能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我们现在订阅号能够长按二维码识别并且跳转的一个网页,微信本身没有打算开放这个,就留了一个阅读原文,没有想让你跳到外站去。像他们做了一个功能,因为跟同事沟通,这个放出来之后,有几十万的网页已经把这个功能用上,没办法,只好继续用了。其实我们在外界一直可以看到,微信在营销层面的限制是特别特别多的,而且微信一直会尽最大努力维护朋友圈的秩序。
所以小程序我觉得,要让我猜,它也不会分享朋友圈。以后不知道,目前来看是不能分享朋友圈的。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对营销的限制。第一个限制就是我们没有关注功能,没有真正的用户。
另外,它要离线,而且还有后台运行的功能,还有缓存存储,这个可以达到10M。因为用一些离线工具可以在里面做的,这是我找到的用番茄做的工具法的闹钟,还有万年历,相信也已经有很多人做了,我有一个朋友,团队大概花了两天时间,一个人就用小程序写了一个小程序,完全可以离线查询。就是这些小的程序,可以基于小程序在微信里离线完成。
最后,提供了websocket接口。它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我不知道记不记得一个游戏很流行,叫你画我猜。我没见到图,也没有见到源代码。有人在调试下面做了你画我猜的小程序,这个可以支持实时的,我画一笔,就可以在对方的小程序里显示另一笔,这都是可以想像的。
还有另外可以想像的,就是实时交互,就是说不定可以在里面建立一套新的社交体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比如说在APP商店,美国区有一个特别流行的叫Tinder的APP,用过都知道,这个东西其实用这个就可以做。我画完以后,就可以跟帅哥也好,美女也好,可以继续深聊。这是我自己对小程序的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主要开发过程中看到的一些东西。可能跟我们在外面报道的有些不太一样,但是这可能更真实一点。
我觉得小程序是一个生态,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生态?生态是我们有一个大平台,这个平台上面有一个统一的入口,它独立的开发语言,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比如设计规范,比如审核规范,比如运营规范,等等。它还跟开发者进行共赢,进行利益的分享。苹果就在干这个事,跟开发者原来是三七,现在是四六了。统一的APP入口,它从第一版本开始就有了设计文档,审核的规范,运营规范等等。
我们再对比一下小程序有什么?小程序统一的入口,微信客户端,目前也有了自己的开发语言,它叫UI,这个语言我们可以叫VLAME,目前小程序也提供了比以往任何API文档更详细的,包括设计的规范,审核的规范,运营的规范等等。
我们对比一下会发现,其实它是抄苹果来的。如果按这几个点来去对比的话,
我们如果结合张小龙说的即用即走这样一句话讲,微信里即用即走,就是我要买花,不要让我注册,我直接支付了就行了。这就是新的应用场景。
我昨天尝试了一个我以前知道的某某来也这样一个服务号,它里面可以打的,可以订咖啡之类的。我尝试了一下,我点开,第一屏不是让我看附近有什么可以订阅的服务,而是让我输入手机号,然后才能买,这个就不适合微信的场景,也不是即用即走的概念。但是从用户体验来讲,我们也觉得把这个步骤置后才对。我觉得会有新的场景和新的用户出现。
,这个我觉得不用去深讲。大家一可以想像在小程序推出的时候,我觉得有上千个,查快递,查电话属地,有一大波这样的东西出来。然后其他的程序会一步一步搬过来。
微信开发我认为会成为独立岗位。如果我们认可微信整个生态,跟苹果整个生态是类似的,那iOS工程师其实也只有八年历史。八年前我们不可能想象iOS也是一个独立岗位。就好像我们还不太认可微信开发可以是一个独立岗位一样都人前端工程师兼任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趋势。
我们很早也在做广告,因为我们也在做线下培训,我们在七月份的时候就做了这样的课程,就是专门定义了一个微信开发工程师这样一个岗位。我们特别相信这一点。这是我认为微信作为生态会带来的东西。
其他生态有的东西都可以搬过来,但是形态不一样。因为首先我们刚才讲到很多限制。很多的营销层面有没有关注,也不能分享到朋友圈,这些都会限制。小程序的容量限制,它只有1M,微信对小程序定义是即用即走。意味着新的应用场景是让用户马上切入到他的需求。
像现在很多,比如说更新一个版本,给你亮四五屏,告诉你我新功能更新了,可能这样的东西在微信小程序里都不存在,
比如电商,上一个论坛好几个嘉宾都提到这个观点了。其实我觉得社交是有可能被鼓励的。
为什么呢?首先,上一个论坛有人问到微信会不会开放它的社交关系链。我觉得它们不会,但是它们容许你在里面构造一个新的关系链。因为现在朋友圈,通讯录混杂了很多人,我们发朋友圈还要分组屏蔽一些人。小程序里可以实时的沟通,它有足够的体验,让我们小程序成为一个高频使用的产品,满足高频体验上的需求。
微信通讯录的关系网也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像,小程序有能力,并且很有可能腾讯是语序我们在里面去构建一个新的关系链。比如说腾讯没有投陌陌,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里面做一个陌陌,我觉得可以。前几天跟北京做纯基于微信开发的老外聊,他跟我说他以前特别喜欢用Tinder,就是国内探探跟它一样,他就想在小程序里做一个探探,这就满足一次性需求的关系。还有电商希望加入一个大的联盟,跟阿里PK,买东西为什么去淘宝,为什么去长的那么复杂的淘宝的APP。
比如像我们团队人不多,但是我们也用了两个功能工具,微信跟Web沟通,我们也用了企业,内部沟通。我一般是需要对外沟通的人,我对外沟通的还需要拉我的同事在里面说一遍,或者拉一群跟别人沟通一次。第二个场景,我看到好的文章,我转发给同事,我还要建一个群,把这个复制一遍来分享。如果我们用了腾讯一家,可能以后它们有功能可以把两个产品做连接。
既然微信成了我们最大的入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工作场景搬进去?如果我们跟同事共享一份,可能每天要改好几次的文档,我们为什么还用第三方平台,给他发一个链接,里面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小程序,甚至这个文档还可以离线使用,为什么还用钉钉?
所以我觉得我觉得ToB方面的工具,在国内一直没有做起来,我相信ToB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不仅是文档管理,项目协作。最近看到又有一个网盘挂掉了,我觉得网盘本身也是很大的需求,我觉得肯定会有人在小程序里做一个企业的网盘出来,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
我觉得很有可能对任何的产品来讲,都需要三个号一起玩,订阅号负责每天推送,服务号可能是要去做,首先满足低频的需求,第二,起码服务号推送命中率会更高。但是我觉得服务号在小程序和订阅号之间存在感会越来越弱。
因为小程序开发成本没那么高。还是那句话,我认为不是照搬老套路。像你做了一个特别特别大的电商的产品,但是不一定就那么适合做一个小程序。而且我也非常不认可在小程序里做媒体,我觉得这个思路是不太靠谱的,当然你做媒体是为了做电商,那就另当别论。
如果纯粹做媒体,显然小程序是非常不好的体验。它也没有留言,没有人点赞,也没有阅读数展现给广告主看,媒体需要推送,而且还没有推送功能。小程序出来的时候,一大帮媒体那么狂欢干吗呢?所以我们通过媒体的属性引导下一步动作,电商是很自然的,可能还有社区,还有别的,但是
刚才说到新的使用场景,指的是直达服务的场景。一搜完,或者一扫二维码马上到达服务本身。
最后我自己稍微做点总结,我觉得在这个年头我们创业只做或者优先做微信号的。我一年前就一直跟我身边的朋友说,包括我们自己的业务也是,我们到现在所有东西都是基于微信优先开发,先兼容微信比较奇葩的兼容内核,我们再兼容其他的。
做生意,用户在哪儿,我们就应该在哪个地方打造我们的入口。微信我们是目前在国内做产品的最佳入口,而且成本相对比较低的一个流量入口。
。像我们做这个小程序,那八个工程师,当然八个工程师也不是很多,但是这八个工程师之前都不认识,而且之前一个工程师还没看过微信文档,那天来了在办公室现看,花了六天做了一个还比较复杂的产品,有内容,有聊天,有支付,还有其他更复杂的交互,所以功能不少,我们其实花了六天时间做了一个小程序,来验证我们的需求。这点对我来讲我觉得特别特别减少我们心里压力,我们真的不用招那么多人。
很多人问到基于微信开发被腾讯封了怎么办?这里有三个原因:规则越来越透明,但是同时微信,或者腾讯也会有一个倾斜,比如看到UBER和滴滴合并以后,以前不能在朋友圈发,现在又可以发了。如果跟腾讯有那么大冲突的话,就不要抱腾讯的大腿,我觉得阿里还是不错的。我跟张小龙认识比较久,我对他去构建一个平衡,更公平的平台,我自己是有信心。
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在三个月前,我们很久没见,他过来找我,说有一个事找我,说看能不能帮忙。我说干啥?他说我们两年做了一个公众号,他比我更早相信不用开发APP,也没有做网站,也没有做APP,两年做了将近一百万粉丝,而且还是一个服务号,然后被封了。非常苦恼,问我能不能帮帮忙。我说这个事只能帮你问一问。我也没帮上忙。
我说,兄弟,他两万多篇素材全在微信里存着,没有本地的备份,没有它们自己服务器备份,我说这个事真不应该。哪怕我不知道,有可能,而且我也倾向觉得封他们号的应该也不是微信,反正这个话也不能说太多。但是凡事留一手还是很需要的,起码小程序的后端,跟做APP,做网站是一致的,基本在API上不用浪费成本,还有就是做好备份。360号称永久免费多少G,网盘也不提供服务了嘛,所以留一手吧。
但是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做的业务跟腾讯没有那么多冲突,也不那么容易得罪老大哥的话,我觉得我们到达一定用户量的时候,到达一百万之前,真的不用考虑做APP。当然了有一些产品目前还是不能做的,因为在官方文档写了,游戏不能做,像我刚才举的你画我猜,他可能是自己玩,但是不能上站。因为小程序有一个审核机制,它不是像服务号做完了用户可以看到。它是做完审核,然后才能上站,它又是抄苹果。所以一个是游戏,一个是直播,目前在官方的规则里写明了不能做。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创业公司,能够做到马上跟腾讯抗衡的地步,起码在MVP阶段用微信是靠谱的。这个原因就不细说了。
我所有的文章都在表达我的,都说微信挺好的,但是今天我要留一手,我说了一些春天存在的弊端,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利大于弊,而且基于微信开发是更低成本的更佳选择。
当然了,我们从来不敢低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但是微信会一如既往在营销上做很多很多限制。但是这个平衡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大家还是要想好怎么玩好小程序。
你的项目也想被报道, 点击这里 ——猎云网
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3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