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的“风口”,众多科技创业公司正在发力
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医生在开药之余也会叮嘱病人:“日常注意锻炼身体”。事实上,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可以像药物一样成为治疗疾病的一部分。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表明了国家未来15年在医疗行业的布局和规划,是一部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行动纲领。《纲要》提出要推动体医结合,这包括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等。
体医结合不是新概念,早在2014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广安门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已经开始小规模试行。具体而言,医生对呼吸病患者进行运动量评估,体育专业人士指导锻炼,并使用运动心肺测试仪,对运动中的心肺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运动结合的治疗手段使患者病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然而,落实到运动处方,国内现阶段就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开具运动处方的理论依据,还是人员队伍、阵地平台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运动处方由医务人员开具,其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目的,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以及执行运动处方时的注意事项等。
在国外,运动处方发展成熟,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在近日举办的有氧能力产业应用研讨会上,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Canada Wellness Institute国际事务合伙人冯磊分享该中心机构在运动康复的成果。在过去20年,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防治了超过7600例心脏病的发生、帮助超过50000人管理糖尿病等。冯磊告诉猎云网,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有7000多会员,核心服务为生活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干预处方以及膳食处方。
“慢病患者(在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通过运动、饮食调节实现康复治疗的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医保支持。我们也希望未来中国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因为中国现在还没有把非药物治疗正式纳入医保体系。目前,中国的运动处方发展还处于建立过程,包括运动处方库等等,主要属于上层建筑和设计。不过,国内政府也在积极做这方面的工作。前沿人士也在积极探索”。
她继续说:“运动处方需要的精准,否则就只能说是运动建议。但精准用传统手段无法达成。(由此)科技企业在这个方向要提供的是一个技术革新和技术支持。”
事实上,在体医结合方面,国内早有科技创业公司进行探索。有通过运动切入健康管理和康复的体创动力;主打运动康复平台的WELL健康;专注于慢病运动方案生成的动亮;通过有氧能力检测切入运动指导和慢病管理的加动健康。
虽然上述的公司均是看准体医结合,通过运动的形式进入健康管理、运动训练、康复和慢病等领域。但每一个公司的路径不一。
针对亚健康、慢病管理和低效运动,加动健康通过旗下的可穿戴设备加动 T1检测有氧能力,判断人体实时的机能情况,进而制定或者指导精准运动,最后实现运动训练和慢病管理。
WELL健康的应用平台类似 Keep,通过视频来实现指导。针对腰突、肩周炎、颈椎病等病症,WELL健康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问卷,然后得到一个运动方案(还不能叫运动处方),按照视频演示执行运动即可。
和WELL健康、加动健康B2C/B2B2C的模式有些不同,动亮面向医疗机构提供运动方案。通过医院机构里面的设备,获得用户的体检数据,之后则通过动亮系统生成相应的运动方案。
体创动力主要以线下诊所为核心,为大众提供运动康复和运动健康管理服务。将运动健康管理服务专业化,这点与目前主流的塑身美体的健身房行业拉开区别。
如果总结上述四家各有特色的体医结合领域创业公司,那么则是:有人通过可穿戴设备切入,有人利用视频内容,有人主打系统平台,还有人通过线下机构支持。四种模式各有千秋。在猎云君看来,体创动力的模式最容易被目前价格战激烈的健身房行业看齐。
健身房领域拥有天然的转型升华动力。帕思倍利副总裁兼健身产业职业经理人孙东星表示,健身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以及产品设置固化,人员不专业,“无法认知自身价值,转而选择以价格战为竞争手段”。接下来,健身房将寻找更有溢价的方向,体医结合包括在内。
在体医结合政策风口下,国内的创业公司将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