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融资72亿,华大基因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创业17年来,一直为海内外众多投资人追捧,过去4年中,它已成功融资72.15亿元,从最早栖身于中科院的一个小小研究机构,迅速崛起。
尹烨特别强调了此中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只能为企业带来短期成功,而一流文化的锻造与坚守则是企业基业常青的不二法门。
在文化之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人善任在华大基因绝非说说而已。就华大基因而言,不忘初心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大前提,从初心到情怀到落地再到最终收获商业价值,它的盈利逻辑是以造福人类为基础的。
模式创新行之不远
最近融资环境不是很好,二级市场持续低迷了一段时间。去年基因行业达到了一个峰值——1000多家,相比于前年的200多家,在过去一年多了将近800家企业。如何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独角兽,可能是在座每一个人关心的问题。
不同国家对文化的理解或有不同,我们的理解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一个部门生存和繁衍的依据。电视剧《亮剑》里有一段很经典的话:这个部队的气质是由这个部队的创始领导人注入进去的。
从本质上讲,一个组织的短期成功,可能是因为商业模式的“一招鲜”,但如果要做百年企业或者基业常青,文化则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不是企业大了才去讲文化,而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讲文化,这个是最难的。很多组织死在半路上,就是因为在初期的时候,太过于追求利润而忽略了文化。在组织壮大过程中,可能会变形,当你真正面临战略机遇时,文化可能就跟不上了。文化跟不上,人才就跟不上,人才跟不上,方方面面就都会脱节。
华大是1999年9月9日上午9点9分成立的。我们的初衷就是代表中国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来中国人完成了1%,其他则由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一起完成。
这个项目本来跟中国无缘。当时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身处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得知消息后,他非常兴奋,觉得这是一个巨大机会。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当时写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华夏生骄子,共奠科学千秋基业;下联是,大国有精英,同解生命万世因原;横批是任重道远。
如果把华大看成是一个科研机构,从2011年一直到现在,基本上它都是在中国科研机构排前十,很多年进入到前五;如果把华大看成一个产业机构,2015年全球所有的产业机构做科研,华大排名第一,第二是IBM,第四是三星——前十名中国只有一家公司上榜。
任正非曾代表华为在人民大会堂讲话。华为已从以前的跟随者,变成了现在的引领者,进入无人区。但对做生命科学来讲,我们在无人区已经很多年了,因为你前面没有人,往哪个方向走,都有可能创造一条没有看见过的道路。一个组织站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只要能在一个点上去聚焦、去打穿,就有可能获得非常好的江湖地位。
华大今天已有员工5000人,平均年龄28岁,遍布全国62个国家。如果算上我们的合作机构,现在已经覆盖100多个国家。这在生命科学领域里规模是非常大的。在座各位可能会想,我要不要做海外扩张?在法制比较健全的一些国家,你只要诚信,生意比国内好做。但在最开始出去的时候,如果当地只有你一家从中国落到本地的外企,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华大最早找到的合作伙伴,除了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还有华为、中兴。有技术的公司,早一点做海外布局,多看一看像美国、以色列的投资项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中国迄今为止本科专业还没有基因组学,人才培养也跟不上,这就注定了这个架构里面肯定是以年轻人为主。我在招聘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看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看他是否师出名门。事实上,很多人把博士念完,你成长性反而变弱了,因为你在一个专的领域走得太深,而在宽的领域上又没有一个恰当的汲取养分的能力。这是华大这么多年一直鼓励重用年轻人的原因。
是因为有很多的同事,这么多年一直做一个事情,把自己最大的事业都放到了这个里面来,这就很值得尊重。
在任何一个领域,站在最高点,你们总是非常容易碰到一起。你位置到了,自然就有人脉;你位置没有到,所谓的人脉都是虚的。什么叫“六人法则”?任意两个人想认识,只需要六个人就可以了。
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可能一个企业一种模式永远基业常青,所以要学会与时俱进。每个行业在风口的时候,总会有特别多明星突然闪现,但不好的时候有会集体唱衰。所以我很反对中国人总喜欢讲的“成王败寇”,应把创业看成一个长跑,这样大家心里面就会更加平衡。
历史上的创新是由科学、哲学、美学、神学四个方面支撑在一起的创新,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最基本和最容易的创新是中国人擅长的,叫做商业模式创新。比如互联网补贴。但补贴拼的是资本、财团,太容易被复制。而用户其实也没有什么忠诚度,谁优惠大,就往谁那里去。从长期看,光靠商业模式创新,这个护城河太浅了
中国讲文化创新挺难,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到有消费文化的能力的程度。我们说唐诗宋词平平仄仄,但之后却写不出那么好的诗词了,我们没有时间写一点东西。现在大家都在利用碎片化时间看微信,微信里有好多东西写得非常不负责任,比如关于食品安全的很多谣言就是这样传播出去的,原因在于正确的知识或信息的不普及不对称。
。什么意思?制造业。今天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大国,因为我们的核心工具、我们的高端制造都不在我们手里。虽然现在可以上天、下海,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一个圆珠笔的笔芯,一个表面抛光工艺,包括我们这行之前所有测序仪都是进口的。
未来中国的华为或者其他企业都将会在专利、方法、标准上向前突破,而且很多东西一定要买回来,完全靠自主研发,不靠拿来主义,很难,或者会耽误很长时间,浪费机会。
国家发改委原来要求2020年健康产业做到8万亿,怎么做到8万亿?我画了一张图,尖端制造跟上,服务业升级,医药、健康,农业,这三块都在,别说8万亿,10万亿都存在,因为这是人类的刚需。抓住一个根本的需求,你就有可能在下一个行业风口到来时占到好的位置。
,可以变成农业、微生物、医学、健康等。我们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基因,研究异常的就是病,研究正常的就是健康。在农业上,有一些是育种,有一些是制造业。为什么华大成立17年,一直在做“基因+”?把这个护城河挖得特别深,就是希望这个领域无论在哪个点发力,我们就能够非常快地冲到前面。
不管怎么讲,作为一个企业,盈利是你的天职之一;不盈利的企业,本身来讲是可耻的。有一些企业做市场做得很好,有一些企业做技术做得很强,但就是孵化不出好的产品。我们归结起来认为,这本质上是人的问题,要把最核心的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去投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这三个问题。
有两把刀:双立人和张小泉。双立人,成立于1731年,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1915年旧金山博览会上,双立人获得4项大奖。目前它的产品已经从刀具扩展到了全部餐具以及锅具、炊具、个人护理产品等。张小泉,成立于1663年,龙泉之钢铸造,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但它追求的是什么?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百年传承工匠精神。
我在淘宝上查了一下,同类产品,张小泉的价格是人家双立人的二十分之一。它是在追求工匠精神,但它追求得对吗?这种传统怎么去理解?我认为,对传统要批判地继承,要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不是简单地什么唯古的就是好。中国人最缺的并不是科普,而是科学的思辨精神。
华大也在做测试群,也在做各种各样的制造业,在我们的理解中,这个时代在变化,你还追求传播,还去填词,还在追求平平仄仄,可能就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华大在这么多年的招聘,现在越来越多讲找的不是员工,找的是合伙人。因为这个行业太好了,如果不能在这个地方给他合适的舞台和位置,不能给他应有的价值和对他合理的资源投入,他会出去创业,因为这个行业风口是在的,他相当于在这里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培训的基地。
在面临重大人才选择的时候,在座各位你们有多少人犯过严重错误?500强的答案是100%,选错合伙人或选错一个部门经理。平均每挖到一个真正靠谱的高管要面试多少人?大家心里自己想,你的合伙人、你的高管,你是花多长时间挖来的?500强的答案是50到100次,有些是一个人看了很多次,有些是看了很多人。
为什么前段时间大家都说创业最重要的是先把人找齐,而不是有一个模式就立即去干。模式再好,拼到最后,一个人再牛,也不能怎么样,因为每个人每天就是24小时,就算你不睡觉,也就只能提供2到3倍的效率,没有人帮你,你就是死路一条。
看到的就是真相吗?评估一个人非常困难,不能根据大脑自动决策,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在面试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被眼睛简单骗过去,要花很长时间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合伙人。不能简单地去理解看到的就是真相,更不要说听到的就是真相,听信各种打小报告的,这个公司就没法干了。
以下几种人不能用:欺上瞒下的小人坚决不用,特别是在提干过程中,一定不会考虑;不懂感恩的人不用;素质不高又不接受别人培养的也不用;固步自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不能大用;接受能力不强,领悟力不高的,不能用;没有忠诚度的,不能用,墙头草。
如果这些人都已被剔除出去,他有很好的职业素养,考核指标都合格,我们就会把他培养成高管。
选人“七步法”
三思后行,放眼长远。我们有太多可以实现产业转化的机会,什么叫“10-10-10法则”?当你非常冲动时,恨不得要求对方5分钟给答案,这时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一下。10分钟以后再想,很多人可能就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过10个月以后,重新评价,当时做得对不对?对了,对在什么地方?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下一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10年以后再重新反省。三思而行是这个意思。特别是当公司现金流充裕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做理财,做一些其他的投资,做一些并购,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好好想。
公司从小到大,一定有很多决定让你做,有一些无所谓,可以交给别人做。如果你永远不放权,你就越来越累,直到把自己变成生活工作完全一团糟。要把你的时间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去处理日常问题。
真正你想公司做全球化的时候,你想找这种人是很难的,应该很早就去建立这样的圈子。
中国正在逐渐脱离人口红利。30年前,中国人的工资比印尼低,比泰国也低,现在人工成本太高了。在外企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编制,非常重要,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人多力量大,真的要把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否则你会扛不住的。不要认为这个东西缺人了,我就一定要招人干,应该想怎么样盘货存量。我们经常提倡让3个人干5个人的活,发4个人的钱,这个是很划算的。相当于每个员工的工资高了,社保、公积金和福利还少交了一部分成本,这种玩法更高效。
。有些人认为,这公司离了我就转不了了,这都扯淡。只要是管理岗,就一定要有一个后备人才,要未雨绸缪。
再说佼佼者和平庸者。不管什么行业,如果他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这些人的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平庸的人和优秀的人差不多,绝大部分人是在中间的位置。但专业人士就不一样了,他是长尾效应,越是专业人士,越趋尽于极限。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不是三个、五个,甚至一百个、一万个产品经理能够代替得了的。最后确定你的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定是看这部分人有多少。
要招最Top的人进来,Top的人越多,其他人越愿意过来。如果一个老板天天骂人力资源招不来人,这个老板就有问题。人力资源如果找不到猎头,那是他的问题;如果招不来人,很大程度上是老板自己骂自己。人力资源工作,不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力资源工作是全公司的工作,特别是长尾效应的人,一定要去抢。
大概是七个方面。智商差别很大吗?其实不太大。价值观和动机这两个东西经常会一起看。比如说这个人原来做一个企业,结果CEO不干了,突然加入华大,我当然要考虑他的动机是什么,是来偷艺的,还是要跟我一起发展。求知欲更重要,特别是在今天的一些新兴行业,你不可能在学校得到足够多的支持。洞察力就是看你对整个组织的敏感度,别教了半天总是很笨。沟通力,实际上现在互联网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不会沟通基本上没法混。最后一个是意志力,在逆境中你有什么样的意志力?我们会给他做压力测试,当我们中气场最强的人问他最尖锐的问题时,看他的变化反应来决定这个人能担当什么大任。有些人是人越多越兴奋,有些人是一见老板就畏首畏脚,这些东西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共同性的规律。
我们说树挪死、人挪活,真的是这样吗?至少在打工这个行业里,人才并不非常容易移植。比如说有5个P,我们叫流程、平台、产品、人才,还有一个办公室政治。很多人说流程我也会了,我就应该能带走。没有这个平台,你就带不走。这个平台能长出无数的苗子,但你离开这个平台,未必还能那么强。产品简单去复制,可能有侵权的问题。还有,你当时离开的时候,可能有好多细节你是不知道的,因为这个公司,你并没有完全掌握。最后一个是办公室政治,上一个公司被老板器重,下一个公司也许你就是一个新兵,会面临完全不一样的做事环境和格局。
用人大有讲究
过去100年,公司核心创始人离开了老大,比如说老二出去创业,干一样的事情,能超过老大的几乎没有;干不一样的事情,这是有可能的。
很多人问我,毕业三五年离职对不对?我说如果你没有离开这个行业,我赞同。如果你说这个行业前景很好,而你说这个行业不适合你,更多的问题在于你,而不在于行业,我劝你不要离开这个行业,要多沉浸,你可能真的就慢慢称王了。最后谁能称王?实际真的无法预测。你要坚持,就可能存在着希望,我们叫做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而坚持是运气的一部分,因为总会有概率问题。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大家都会有这种非常非常困惑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说我在这个公司做了10年了,为什么还不给我升官?你的职位跟你的工作强度不成正比,而是跟你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没有功劳的苦劳是犯罪。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功劳和苦劳,过分放大苦劳,重奖做苦劳的人,容易造成团队内讧,不利于这个组织变成一个狼性文化的组织。
我们在华大经常讲这句话,进门的时候都是小动物,最后变成老黄牛还是变成大老虎,就看你怎么去走。吃草还是吃肉?跟什么师傅很关键。一个公司大了以后,肯定是能培养出老黄牛也能培养出大老虎的,这就看你如何归纳你的未来人才管理战略。
成为蝙蝠,还是成为雄鹰?都会飞,怎么飞?白天飞还是晚上飞?飞得高、飞得远,跟谁学很关键。要对标,就跟行业最牛的行业对标。乞丐往往只会嫉妒比他挣得多的乞丐,乞丐从来不会嫉妒百万富翁。我们很多人在比较的时候,老是把自己跟与自己体量相当的人比较,这有什么意思?要比就跟最好的比,要不然就是求其中得其下。
。爬树,当然可以弄一只火鸡让它爬树,但为什么不雇松鼠?很多人觉得我招什么样的学生来都不重要,只要我的培训体系好,我就能把他带出来。那种培训体系日本人做得到,中国人做不到,中国人太喜欢走捷径了。千万不要妄想借助好的培训体系让朽木成才。
一群松鼠,你突然弄了一个火鸡,这个火鸡永远上不了树,它会拖着这个团队永远带不上去。最后说为什么不能把这个火鸡开了呢?因为他是谁谁谁的关系。大家切记,这个是非常非常要命的,这会破坏组织的公平性。
什么意思?如果你做了50到500次的面试,他通过了所有测试,而且你已经做好准备让他来,那么要努力营造一个合适的发展环境给他,不要把这个人招来以后就不管了,不要始乱终弃。
这是500强的统计:95%的公司认为管理员工是最难的,30%的公司感觉我做好了迎接高素质人才的准备,4%的公司准备为新员工投入足够的资源。绝大部分新人来你这个公司前几个月是最郁闷的,特别是第一个月,过了一个兴奋期,过了一个熟悉期,等我要资源的时候,发现这个预算前一年做好了,下半年招不上来,来了以后说得挺好,过来以后啥也干不了,那你招这么牛逼的人干吗?这是大家要反省的问题。始乱终弃,一定不要这么干。
新官上任的黄金期是前90天,你想让这个人发挥核心作用,就在那90天给他充分的支持、授权、赋能。这一部分投资回报大部分是400%,他会把这些资源、过去的经验全部在这90天注入给新公司,这可能是你想要的。而不是因为来了一些人,老人不爽,你就天天跟老人吃饭安抚老人,不能这样。
为什么现在都要做合伙人?它是个内心驱动的事情,本质上还是激励每个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个人的最终追求。大家有没有这样对待自己的下属:跟你关系近,工资就多发一点。这是很要命的问题。虽然一碗水很难绝对端平,但也不能说老是泼来泼去,那是很可怕的。
创始人格局决定企业未来
合理的任务是最大的激励。有些人说给下属压100万,他做到80万挺好。其实做到50万你也高兴,那你为什么不定到60万,他最后给你回报到70万或者80万会更好。
我为什么在一开始讲文化?华大在这十几年里要说风浪,经历好多次了,为什么每次都能活过来?我们有时候宿命点总结:一直做好事的组织,往往不太会被老天抛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文化面前,战略不值一提,战略太容易了。你说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看懂了,关键是看谁先实现。你是为了统一全中国造福老百姓,还是为了守住蒋家王朝的江山,在那一刻大家文化上出现了差异。
给你竞争对手足够的时间和资金,他们几乎能复制你的任何东西,能挖走你身边最优秀的人,还可以复制你的流程,文化才是一个组织发展的魂,这个东西如果做好了,在未来发展中就会事半功倍。
为什么我提了一个很好的想法,下边人总是执行不力?你是创业者,很多人是打工者,他可能没有跟你一样的理解。早期的公司,员工纯粹是被你的创意驱动,但发射火箭和保持火箭正常运行这是不一样的,你要带领所有人发挥最大潜力,不能简简单单地照本宣科。
2008年前后,国内满大街EMBA班。老板周末听课,听完了以后就兴奋,可能下午4点下课, 9点到公司,要求全体听他这个周末讲课。大家烦不烦?
你得不断地给他们强调,你是最忠诚、最渴望、最感兴趣的听众。你要自己给自己洗脑,洗完了以后,才能给别人洗。什么叫信念?你先信,然后你就念,念着念着就信了,这叫信念。什么叫团队?团就是一个框,里面一堆才,把这些人聚在一个屋里。这个屋可以叫做一个团,但现在还不是一个队,什么是队?团里面一个人一举旗,大家跟我走,这个是队。先信念,再团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沟通不仅仅包括你说了什么,还包括你听到了什么,你怎么用同理心,通过他的输出转化成你的输入,你的输入经过处理以后,再回报成输出,讲他能听懂的话。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最终使整个团队都能够信任你所讲的一切东西。
如果立场先行,不论是非,比如说老板说了就对,老板说不对就不对,你的皇帝的新装就一层一层穿起来了,穿到最后,你就变成了笼子、哑巴、瞎子。为什么我听不到负面的声音?为什么我的决策都是错的?因为你只听到了你想听的话,大家都不愿意跟你说了。这就是华大为什么坚决打掉办公室的原因。办公室不是一个简单的屋子,它是割裂公司扁平传递的最重的文化墙。办公室多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产生一个问题——什么级别的人该有办公室?大家为了这个级别,就开始削尖脑袋。
我们常常说格局,什么叫格局?公司盈利了100万,你愿意拿多少钱给员工?100万?50万?如果盈利1000万呢?如果盈利1个亿呢?你愿意分这个钱,就是你的格局。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我们始终充满好奇,始终保持兴奋,始终盈溢正能量。若要破坏规矩,必先了解规矩,而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18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