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英“约战”HiQ,别再打着保护隐私的旗号争夺个人利益了!
我们平时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发布了信息,第三方想要搜集这些数据,是否能够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还是说我们发布的这些东西更像是我们私人的物品,其他人不得随意挪用?
最近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庭上就出现了这个问题。两位美国最杰出的律师分别代表了一家数据巨头和一家小创企进行了一次交锋。
HiQ是一家旧金山数据挖掘公司,多年来它一直在帮招聘人员预测哪些员工可能会跳槽,这家公司的业务离不开一些有价值的数据的支持,而这些数据正是来源于职场网络领英。
在去年六月,微软以26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领英,以此来帮助它实现在数据分析领域的目标。领英给hiQ写了一封信,要求它停止搜集领英平台上的职场信息。突然间,hiQ的整个业务模式被领英掐住了咽喉。过去它在帮助别人留住人才,如今它已经自身难保:在领英拒绝它的访问后,它仅有的24个员工走了10个。
领英声称hiQ搜集其职场网络里公开的用户信息,违反了《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CFAA),而且hiQ的这个行为已经持续好多年了。根据这个1980年的法案,未经授权就侵入别人计算机系统的行为就是犯罪,但在那个时代,网络根本还没有普及。简单地说,领英认为hiQ就是个黑客。
但hiQ并没有按这封信所说的去做,也没有等待领英提起诉讼,它选择了先发制人。HiQ找到了美国最杰出的律师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Laurence Tribe,向他寻求帮助。这家公司认为自己有权利去访问这些公开的数据,这种权利受到了《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而领英也雇佣了奥巴马政府的顶尖上诉律师Donald Verrilli来应战。
从上周的结果看来,Edward M. Chen这位加州法官更倾向于hiQ,他要求领英重新开放hiQ搜集数据的权限,至少在判决结束之前应该如此。在这位法官的判决认为,领英将自己的用户数据公开显示出来,本身就没有阻止特定的人群观看它的意思。
“领英已经告诉了它的用户,这些数据会被公开。”电子前线基金会的资深律师Nate Cardozo说道。HiQ声称自己只是搜集领英公开的数据(大约有17.5万人的用户信息),这些数据不需要登陆账户就能看到,而领英也没有宣布对这些公开的用户信息拥有独家权利。
尽管目前hiQ占了上风,但初步的判决并没有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修正法》是否适用于这个案件?这家公司到底有没有违反领英的使用条例或侵犯它的权利?
Cardozo认为,领英对《第一修正案》的解读,本质上就是对这部反黑客法律的滥用。这个法案于1984年通过,在1986年经历了一次更新,当时互联网都还没有普及。这项法案禁止未经授权或越权访问别人的计算机系统,但美国国会从来没有把这项法律当做一个限制网络访问的工具。否则,你借用别人的密码(哪怕经过对方同意)进行登陆都会被当做是黑客。
“领英是这样看待《第一修正案》的,违反了服务条款就可以让它撤销授权,因此hiQ不能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如果你违反了服务条款,那么你的访问就是未经授权的。”Cardozo说道。
他表示,第九巡回法庭已经多次驳回了这种观点。美国司法部也曾认为违反了服务条例就是违反了《第一修正案》。但在“MySpace自杀案”中,加州中部地方法院认为Lori Drew未经许可访问第三方电脑等指控并不成立,后来司法部也随之改观。
这些数据到底是谁的?
先不管hiQ搜集网上这些公开的数据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状态更新、照片、喜好都会帮助别人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喜好。对于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广告、金融、法律实施和学术研究而言,搜集数据更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那么这些数据到底属于谁?其他人有权力去大规模地使用它吗?
Cardozo认为,在hiQ的案件中,这家公司的行为就是搜集了那些无需领英账号都能访问的数据。“问题就是:它这么做合法吗?如果合法,那么领英就不能限制hiQ的访问。”他说道。
但这种说法回避了网络信息搜集的道德问题。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信息科学教员Casey Feisler常常会搜集数据用于科学研究。她说:“要记住,很多时候你并没有违反法律,但你的行为可能仍会与道德伦理相抵触。”
Feisler引用了Yik Yak的案例。她的部门曾经向这款匿名社交软件提出过要求,希望能进行数据搜集,但遭到了拒绝。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平台不想让研究员去搜集数据。Yik Yak的设计就是快餐式的,它的用户不希望自己的数据被保存下来,也不希望自己的数据在平台之外出现。有些研究员可能不是有意去公开信息,但他们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有时候在分析结果中出现用户的信息实属常态。”Feisler说道。
要知道,Feisler只是要将社交媒体数据用于学术研究上,还不是用于更具争议性的营销或法律实施等领域。
我们再看看分类网站Craigslist最近遇到的几个数据搜集案件。今年4月,这家分类网站起诉了一家房地产网站,声称它从另一家公司那里获取了Cragslist的信息。Craigslist因此获得了6050万美元的赔款。在此之前,它在和二手汽车网站Instamotor的案件中,获得了3100万美元的赔款。它声称Instamotor搜集了自己的用户数据,并未经许可就向其用户发送推销邮件。但Craigslist并没有引用《第一修正案》,它起诉Instamotor违反了使用条款以及有关垃圾邮件的联邦法律。
数据搜集不仅会引起法律纠纷,还会引起人们的忧虑。去年,有外媒报道英国创企Tenant Assured计划去搜集Facebook的用户数据,从而让房屋出租者了解租客的性格和经济状况。2015年,有报道称Intercept搜集了3000多万Facebook的用户数据,对他们进行了性格分析,以服务某些政治活动。而SCL集团更是搜集了大量美国人的数据,成为了特朗普当选总统的背后功臣。
去年,由于担心执法部门可能会使用公共社交媒体数据,推特关闭了Geofeedia的访问接口。Geofeedia是一家社交媒体分析公司,它为警方实时监控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3月份,Facebook也更新了自己的条例,警告开发人员“不要将我们这里搜集的数据用于监控”。
一切向“钱”看
对于限制hiQ的访问,领英声称自己是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不被那些未知的第三方滥用,它坚持认为用户能够控制自己的数据将被用于何处。但法官Chen并不接受它这套说法。“在没有经过用户同意,甚至用户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领英已经让第三方访问了用户的数据。因此它的说法和它的行为相矛盾。”Chen表示。
的确,这场数据搜集的官司,其本质上是一场“数十亿美元的战争”。这些公司竞相搜集我们的数据,以谋求巨大的利益,但很少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和隐私。
法院的强制令中写道:“因为领英的限制,hiQ无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相比之下,领英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挽回用户的信任,这家公司的行为并没有很好地保护到用户的隐私。”
Cardozo认为,领英对隐私的担忧更像是一种公关行为,这家公司真实的动机是要搜集和分析数据,将它销售或授权给其它愿意出钱购买的公司。
“本质上,领英就是想通过《第一修正案》为自己谋利。我认为这家公司其实就是想让hiQ付费购买数据。我认为钱是唯一的问题。”他说道。
小tips
如何保护你的数据?HiQ等公司都会通过公开的领英简介搜集数据,你可以通过改变你的隐私设置来保护你的信息:在登陆领英后,你可以在页面右侧的Customize Your Public Profile一栏里,选择“Make my public profile visible to no one”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