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美互动宋英源:智能硬件别指望憋大招,物联网爆点在于打造场景
【猎云网(微信: ilieyun )北京】5月11日报道(文/赵子潇)
近日,物联网玩具企业贝美互动宣布与暴风科技达成战略合作,贝美互动CEO宋英源(real)接受猎云专访,分享自己最初寻找创业方向的思路,以及智能硬件创业一年来摸索出的经验教训。
贝美互动于2014年底成立,是一家专注于互动玩具和儿童智能设备的初创公司。旗下产品贝美小熊内部植入芯片,配合云端及App,实现远程实时聊天、亲子互动、教育内容点播与分享等等。据悉,贝美互动于2014年底获奥飞动漫与吴宵光的天使轮投资,2015年11月获得Pre-A轮融资,大河创投领投,宝宝树跟投。
此次贝美互动暴风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将物联网玩具与大屏生态相结合,从割裂的场景跨屏形成关联和互动。同时,贝美互动发布了基于IP打造的第三代产品——超级飞侠玩具。
曾任职微信硬件、腾讯、IBM、顺电多家企业,负责运营工作的宋英源分享了自己在创业之初寻找方向的经历,以及天使投资人,前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吴宵光对于智能硬件产业看法。在智能家居、车载和互动玩具三大物联网方向之中,宋英源最终选择了最后一个。
在创业过程中,贝美互动迈过了很多的坑,但也走了一些弯路。实际上,贝美小熊的第一代产品并没有很成功,用他的话说,反而是一件不合格的产品。宋英源表示,在物联网领域,产品不可能憋一个大招出来,因为行业发展时间过短;另外,互联网是很好的载体,利用互联网的速度加快产品迭代,是创业公司的优势所在。
以下为宋英源自述,文章经过猎云网独家整理,有改动:
贝美小熊是一个互联网玩具,是没有屏幕的互联网玩具,我们有一套自己的技术,可以让一个屏幕的互联网玩具在五秒钟就能连上家里的WIFI。
在物联网这个新时代当中,真的会有新的场景出现,这个场景并不是今天大家看到的物联网,家庭物联网或者车载物联网这样的很小的范围。我们其实从2014年开始一直关注物联网的方向,当时我们几个团队的人都在微信做创新的工具,微信运动最早就是我们团队做出来的。
物联网在哪些场景下会有新的机会?
我们当时做这个事的时候考虑非常多,大家都知道物联网是一个发展的趋势,真正引爆的点还是在于打动用户的场景很重要。用户其实不关心技术怎么样,包括技术的新的连接方式,他关心场景。我们那个时候发现很苦恼的一些场景,比如大家知道,家居物联网是最成熟的,因为家用电器本身就是一个电子设备。但是因为家居物联网本身在国内有巨头形成,,所以它比较难打破巨头之间的竞争壁垒。当一个小公司我想通过空气净化器想做连接,或者一个路由器,其实不现实的,因为没有人去用这个标准。
我们再看车载,车载当时有一个事情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一个朋友他前一个公司专门给德国大众汽车做车载电子设备。其实他不太看好当时的那些后置的市场,因为他说如果把体验做得很好的话,联网部分一定跟车本身的操控紧密相关,而且车载的操控系统正常来讲6—8年的验证才敢上市,从我做这个事到上市的车型用这套电子设备要用8年时间,安全非常重要,高速行驶中,一旦电子出现问题很麻烦。中国的环境当中,我个人不太认为我们的市场不管团队还是资本,还是市场整个需求会等待一个公司8年时间做这样的事。在IP行业有一个大圣归来,但是科技行业日新月异,这个我觉得还是有点门槛和难度的,当然有新的机会比如直接做整车。
但是物联网到底在哪些场景下会有新的机会呢?当时我在准备创业之前,跟我们天使,也是我的老领导Free(吴宵光),腾讯当时的高级副总裁。他就认为硬件本身来讲,这个事情是没有太多的意思的,一定要上面有内容有服务,形成网络才真正有价值,有黏性。我们看了一下,其实有价值,如果家居领域的物联网设备的话,更多是关注服务。大家看到所谓的服务就是说,我买一个温度检测设备,冷了,空调会变化,或者我回家之前打开热水器,大家想到这个场景,我觉得实操下来很难,真正用户的需求和他产业的路径差别还是挺大的。
宋英源
后来我觉得,有一个产业为什么不能把它联网化,我们在PC时代和移动时代的互动娱乐产业,包括之前的单机游戏,联网游戏,我们PC端有互动教育,包括移动端也这样,为什么不能在物联网当中把更好更有趣的场景打造,我们从这个角度进行切入,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这个行业非常值得进入。
互动娱乐产业存在的物联网价值
第一点,消费升级的市场确实很明显,整个母婴的运营行业,中国预计有两万亿的市场,我们这个玩具可能只有两千亿的市场,这是消费剩余的市场。因为中国人的确富起来了,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下滑,人的消费越来越好。而且中国人特别对孩子下一代的投资越来越多,这是整个意识的转变,是消费大趋势的转变。
另外一个趋势,我们做互动跟玩具相关的产品,本身天生就带有互动的属性,所以内容和服务非常重要,这个才是未来产生真正的用户的增值和黏性的关键点。比如我们现在做教育玩具,如果玩具体验再好,下面的教育内容一塌糊涂家长也不会使用。我们就看一些大屏电视,有的时候很关注里面内容的质量怎么样。内容和服务为王的时代,玩具天生就有好内容和好服务的机会。
第三点,这个产业一片空白,在我们2014年决定做这个事的时候,行业的先行者,比如艾拉物联、机智云他们都已经做得很出色。我们在先行者的领域当中怎么选择一套道路,在互动玩具里面是一片空白,没有先行者,我们算真正意义的先行者,或者这个行业,这个细分领域的先行者。
第四点,传统领域的行业实战非常传统,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白电有巨头,当我们谈论手机的时候,就知道可能十个品牌占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当我们谈到家居的时候,黑电电视机也是一半以上,70%的份额都有。家电领域有一千家门店,上千亿销售额的零售渠道,玩具行业是很分散的行业。玩具行业的特点市场低迷,奥飞一年大概出六七千万的玩具,也只占整个玩具市场不到10%,是个位数。渠道端也是最大的连锁,比较大的像孩子王一百多家门店,整个行业还属于机会很多,但没有王者的时间点。在这样的市场,新的技术升级的引领者很有机会带动行业升级,而不是需要先打破壁垒再通过技术升级。经过这些思考我们决定来做,把物联网技术和玩具结合搞内容和服务。
用教育切入物联网玩具
我们做什么呢?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很酷,做互动竞技类的玩具。比如说我们做一个可以PK的或者可以竞速的赛车类的,两个人做得很酷,现在结合一些VR技术的话更酷一点了,但是我们发现这里的可行性的难度更高一些。
另外一个角度叫做儿童的成长教育,这个市场我觉得更容易切入,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有用户需求的市场,需求摆在那里。每年都有一千多万故事机、早教机在销售,那么多的内容的儿童资本在成长,这么多传统的出版社在做儿童内容,包括绘本,这个行业属于各个环节都已经验证了有市场需求,但是需要一个技术升级来带动消费升级。所以在这个领域当中,我们觉得这个很好。
贝美小熊
第二点,我自己也是个爸爸,我经常在出差,一个月回家一次,宝宝和家里人都住在上海,我很思念他,能不能创造一个产品先满足我的需求,我相信我代表一部分在一线城市忙碌工作的大量人群。基于这样我自己是用户和我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几个人先做这个事。
像所有创业团队一样,一开始非常有激情,我们发现我们被自己坑了。原来我们在微信的时候,二维码方案简直就是天才的设计,用户一扫就可以了,我们根本没有关注产业链伙伴生产中的困难。当时很多的产业链伙伴向我们反馈,你们这个东西需要增加生产环节,我们就想当然说,增加环节就可以搞定的事。我这里会降低我们的生产效率,至少产品体验是好的。当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我们做到了2015年4月份第一次众筹。我们只生产2K,就已经把我们整个供应链团队和工程师团队搞得自发从内心说,这是谁设计的方案,太坑人了。我们想这样的产品很难真正激活市场,包括它的待机时间很短、它的毛绒不可以拆洗、配网成功率只有90%,待机时间等等各个内容都不是很完美,生产也很困难。我们决定4月份产品众筹之后不再生产,重新把所有体验全部打磨好。在10月份,又过了半年时间发布了二代产品,终于这代产品用户的好评率是96%,同时这代产品整个跟质量相关的反应率是低于1%,因为数码行业平均2%左右,我们觉得是比较有信心的。
贝美互动团队成员
智能硬件憋大招不可行
做硬件产品,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别指望你憋一个大招出来,因为如果你没有在硬件+互联网+用户体验+营销全部都有的七八年经验,不可能一下憋个大招出来,现在市面上不可能有人有这样的经验,因为行业很短,需要长期积累。
第二点,硬件的产品虽然迭代很慢,即便很慢我们也应该用互联网的速度加速它的迭代时间。比方说正常行业里面一个硬件至少六个月时间出来,包括验证。这里面有很多的时间浪费在沟通上和设计阶段,这里面其实可以压缩到更短的时间迭代产品,当然六个月算快的,很多硬件产品都是一年迭代一次。
硬件行业或者物联网行业,我们单单指硬件的话,一般指几块,一个外观和结构设计,第二块是IC设计,IC电路板,很多产品到这一步就结束了,加一块蓝牙,加一个G-Senser就完成了,原来通过蓝牙方案的硬件设备基本上没有太多改变结构。但是现在通过WIFI直线连上Surver的智能硬件完全不一样,当你连上WIFI的时候,用的OS,用的IP数据的安全性,这里面的功耗的加强,WIFI联网的体验,需要一个小型的嵌入式系统。这个嵌入式系统,大部分人为了开发便捷性,用的Linux,这个系统有点冗余了对于互联网设备,我们是用RTOS是更底层的操作系统来写的我们整个技术的架构,这样能确保体验更好,功耗更低。
宋英源与超级飞侠玩具
这时候我们在Surver端,移动客户端和PC端连在一起会变成真正物联网的架构,云端可以做很多计算和识别的事情。我们硬件迭代两个特点即便很长也要加速它,加速它以后就可以一代一代推出新产品。公司运营这么长时间,大致核算一下,真正在物联网创业的公司,其实迭代快的重要性体现在它的财务的反馈上面。真正研发一款产品,纯的研发投入,不算研发人力投入其实是非常少的,非常可控的,真正的是研发团队的智慧成本增高,你的效率提升的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在分散人力智慧上的投入的成本,这也是我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