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拿下4个IPO,这家半导体基金进入丰收期
近期,半导体行业迎来上市潮。
2022年4月12日,唯捷创芯(天津)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捷创芯”)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66.6元/股,首日收盘市值约170.43亿元。
4月20日,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岹科技”)同样在科创板敲钟,当天总市值为61.14亿元。
两天之后,即2022年4月22日,号称“年内最贵新股”的纳芯微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上市首日,纳芯微股价高开,总市值达262亿元。
除上述三家已上市的公司外,江苏帝奥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帝奥微”)也已经于4月11日在科创板IPO成功过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家公司背后,都站着同一家投资机构——元禾璞华。元禾璞华团队最初成立于2014年,是近年来集成电路领域较活跃的投资团队之一。随着一级市场半导体投资热潮来临,相关企业扎堆上市,这家深耕半导体行业多年的垂直基金也正式进入了收获期。
元禾璞华管理合伙人陈大同向投中网透露,目前元禾璞华还有20余个项目正处于上市辅导期,预计未来还将密集收获更多的IPO。
“狙击手”元禾璞华:半个月拿下4个IPO
2022年Q2伊始,元禾璞华就掀起了一个投资回报小高潮,不到半个月时间,一举拿下4个IPO。
从大方向上看,唯捷创芯、峰岹科技、纳芯微以及帝奥微均属于半导体领域的细分赛道——模拟芯片,而这也正是元禾璞华所重点关注的赛道之一。
在四家公司中,唯捷创芯是元禾璞华最早出手的项目。早在2016年,机构就参与了唯捷创芯的A轮融资,是后者最早一批引进的外部股东之一。
唯捷创芯主要从事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射频前端芯片是无线通讯设备不可或缺的核心器件之一,其核心元器件PA(功率放大器)更是直接影响到无线终端通信功能表现的稳定性。而另一方面,射频前端由于技术难度高、研发时间长、长时间被国外所垄断,因此也被称为模拟芯片皇冠上的明珠。
“当时我们判断,射频前端尤其是PA赛道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唯捷创芯作为第一个进入4G五模产品量产的企业,当时已经引入了小米、OPPO、华为、vivo等大客户,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是最有希望能够跑出来的。”负责唯捷创芯的投资负责人、元禾璞华董事总经理牛俊岭告诉投中网。
后续唯捷创芯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元禾璞华的眼光。2019年,唯捷创芯先是获得了联发科的战略投资,后者成为其外部第一大股东,与此同时,联发科还将旗下络达科技的PA部门与之合并,这一举动进一步奠定了唯捷创芯在国内PA行业的领先地位。
唯捷创芯的业绩也因此取得了快速发展。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200%,2021年营业收入超过35亿元。截至目前,唯捷创芯已经是国内PA模组龙头企业,根据CB Insights数据,公司的4G射频功率放大器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
如果说投资唯捷创芯证明了元禾璞华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独到眼光,那么押注纳芯微和峰岹科技,则体现了元禾璞华对于行业趋势转变的预判能力。
近两年,整个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疲软,有报告预测,今年消费类芯片的需求恐怕将同比下降30%左右。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汽车芯片、工业芯片的需求激增。据Modor Intelligence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芯片行业市场规模按下游应用领域拆分,消费电子700 亿美元,工业820亿美元、汽车800亿美元,复合增速从高至低分别为汽车10.3%、工业9.3%、消费电子7.5%,汽车增速位居第一。
元禾璞华合伙人祁耀亮告诉投中网,早在2018年到2019年间,元禾璞华便预判了这一趋势,并对基金的整体思路和投资方向进行了调整,由消费类向工业、汽车类转型。
纳芯微和峰岹科技正是机构转型期间押注的两家代表公司。前者是一家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集成电路研发和销售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产品覆盖了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被广泛应用于信息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峰岹科技则长期从事BLDC 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动工具、计算机及通信设备、运动出行、工业与汽车等领域。
4月22日,纳芯微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上市首日上涨12.86%,振幅15.23%。在近期A股愈演愈烈的破发潮下,纳芯微取得这一成绩着实亮眼。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我们当时的一些预判正在慢慢被兑现。”祁耀亮表示。
瞄准半导体全产业链,坚持投资国产替代化
事实上,唯捷创芯、峰岹、纳芯微以及帝奥微的IPO,还只是元禾璞华近年来成绩单里的冰山一角。
据统计,元禾璞华累计投资的150+项目中,已经有20余家公司上市,仅去年一年上市以及过会的被投企业就有14家,今年一季度,德邦科技、甬矽电子、中科蓝讯都已过会,另外还有20个项目正处于上市辅导期。
超高命中率的背后,离不开元禾璞华对于产业的深耕。
翻看团队履历不难发现,元禾璞华的背后是一支拥有丰富产业背景的投资团队。其中,联合创始人陈大同本科、硕士、博士,包括在伊利诺伊大学及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都与半导体相关,还先后创立了豪威科技、展讯通信两家芯片公司;元禾璞华的另一核心人物,执行合伙人刘越,则曾历任中芯国际副总裁、北大青鸟集团副总裁,拥有二十多年集成电路行业创业、运营的经验。
陈大同告诉投中网,得益于多年的创业经验,他发现半导体乃至整个硬科技赛道,虽然在技术和应用市场上各有不同,但80%的东西是相关的,只要投资大逻辑不出错,就能将投资做好。因此,元禾璞华的投资团队并没有按细分赛道去划分,项目在第一次入库的时候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家对于产业的统一认知,让投资逻辑深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固化下来。
除此之外,坚持投资“国产替代”也是元禾璞华投资成功的关键。
截至目前,元禾璞华已建立了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全阶段、全地域的投资模式。虽然做的是全产业链投资,但在项目选择上却有偏重。据陈大同介绍,在元禾璞华已投的150多个项目里,有80%-90%是国产替代,剩下10%-20%是在国产替代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在陈大同看来,硬科技项目的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技术做出来,产品能不能卖得动,客户是否接受,这是市场风险,占50%;其次,一项全新的技术别人没做过,你去做,最后发现失败了做不出来,这是技术风险,占30%;最后是管理风险,创业者的团队能不能招到合适的人,会不会运营、研发等,占20%。而在国内做“国产替代”项目,“基本80%以上的风险都已经被搞定了。”
陈大同对投中网分析称:第一,随着国内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国产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国产替代的市场前景有目共睹;第二,所谓“国产替代”,就说明这项技术别人已经做过一遍了,只要创业者能做出具有同样性能的产品就能被替代,不存在探索一项全新技术的风险。
“没有了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那么80%的问题就搞定了,至于剩余20%的管理风险实际上也是可控的,可以依靠投资人的帮助来弥补,投资成功率自然成倍数增加。”陈大同表示。
“守正出奇”,审慎的同时也要果断出手
在聊到元禾璞华的投资策略时,陈大同将其定义为“守正出奇”。
“守正”即是在做大部分投资决策时,要严谨对待,重视产业研究。在陈大同看来,半导体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跟精力去深耕研究,不能因为市场情绪的变化就带乱了节奏。
据了解,元禾璞华内部曾进行过统计,团队从接触项目到最后敲定投资,平均花费时间要超过半年,长的话一年半、两年也有。
不过,陈大同也强调,“投资终究是一门艺术”,不可能一味按图索骥,当遇到一些商业模式奇特但符合专业判断的项目时,该出手就果断出手。
已经在科创板过会的帝奥微就是个典型例子。2020年,元禾璞华投资了帝奥微,据该项目投资负责人、元禾璞华董事总经理殷伯涛介绍,当时机构内部对于该项目的争议很大,原因主要在于该公司独特的商业模式。
通常大家做国产替代,都倾向先做单品价值大、单价更贵的项目,跑出来之后再扩充料号。但帝奥微却恰恰相反,公司成立之初就走的平台型的模式,为客户提供模拟芯片的整体解决方案,坚持‘全产品业务线’的经营策略,多赛道、多产品线并行,料号多,但单价不高。“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企业很少。”
不过元禾璞华看准了帝奥微的未来价值,认为该公司的商业模式,恰好形成了其技术面宽、壁垒多、多赛道、多产品线的独特优势,而这对于公司未来发展以及客户都是有益的,于是团队最终一致通过投了进去,并成为唯一入股该公司的半导体投资机构。
如今,帝奥微的发展也为元禾璞华带来了“惊喜”。2019-2021年度,帝奥微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37亿元、2.48亿元、5.08亿元,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2.7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0.025亿元、0.4亿元和1.65亿元,近三年公司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
产品方面,帝奥微的模拟芯片产品型号已达1200余款,2021年度销量已超10亿颗。其中USB2.0/3.1元件、超低功耗及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元件、LED照明半导体元件、高效率电源管理元件等多项产品均属于行业内前沿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LED 照明、通讯设备、工控和安防以及医疗器械等领域。
不惧CVC竞争,投企业家比科学家更重要
当下,硬科技赛道的投资密度、金额和集中度不断攀升,“深口袋”玩家不停涌入,而且在向更早期拓展。其中,又属华米OV为代表的产业资本攻势最为凶猛。
以华为旗下的哈勃资本为例,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自2019年成立以来,哈勃资本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40余家,覆盖了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射频芯片、光电芯片、传感器等众多细分领域,并且已经收获了思瑞浦、天岳先进等六个IPO。
面对产业资本的来势汹汹,陈大同却表示并不焦虑。他认为,从本质上来讲,元禾璞华与CVC并不属于竞争关系,反而是合作居多。
陈大同表示,虽然产业资本在产业协同和“给订单”上拥有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CVC的特殊性,需要配合母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会和被投企业在发展上出现矛盾和分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家中立、第三方的机构在中间起到平衡作用。
“元禾璞华有不输于CVC的产业资源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同时我们的利益跟创业公司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投资的所有项目基本不把我们当成财务投资人,很多时候他们会让元禾璞华跟CVC同一轮进来,作为中立方来平衡机构间的关系。”陈大同表示,“现在一大片CVC都在那抢,像我们这样的独立投资机构则特别稀缺,反而是独特的优势。”
当下,“投资就是投人”俨然已经成为VC/PE机构公认的投资哲学。而在科技投资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技术派”更是成为机构争抢的目标。
投中网此前曾报道过,有机构为了发掘中科院优质课题、项目,常跑去中科院各办公室打探、交流;打法更凶的,则会花费更大量的时间去说服科学家下场创业,帮他们拉融资、找人,攒局。
对此现象,陈大同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对于一家硬科技公司来说,技术永远只占了成功的20%-30%,市场则占了50%以上,其他的是管理。
“很多教授、科学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技术看得太重,认为只要技术做出来,就已经完成了80%,实际上他只做了20%,离真正的产品化落地还有很大的距离。”
其次,机构投资企业创始人,更看重的是他在技术基础上的企业管理能力,而一名纯科学家、教授往往不见得能够扮演好CEO的角色。
“教授转变成一名企业家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而转变成功的更是小概率事件。因此,我们投资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来自民间,是拥有丰富创业经验和远大格局的企业家。”陈大同表示。
做“最懂创业”的投资人
行至今日,元禾璞华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今天,他在打法和策略上的优势正在凸显。
截至目前,元禾璞华拥有三期人民币基金以及两期美元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突破百亿元,所投的150+项目中,已经有20余家公司上市,另有20个项目正处于上市辅导期,退出期基金平均IRR超过40%。
今年初,在VC/PE普遍募资难的背景下,元禾璞华三期人民币基金完成最终关账,总规模超过42亿元,超募3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基金的LP中,除了上市公司、知名母基金和引导基金等老面孔之外,还引入了金融机构、家办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
投资人的踊跃加入,源于对机构业绩的认可。但比起成绩本身,陈大同则表示,更希望元禾璞华被外界记住的标签,是“最懂创业的投资机构”。
“在投资行业中我们最懂创业,因为我们自己创过业;而在行业当中,我们又最懂投资。特殊的经历和文化加上这么多年的打磨成就了元禾璞华,我希望当别人提起他的时候,首先浮现的就是这是一家‘最懂创业的投资机构’,这既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