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租赁等风来,谁是下一个百亿美金独角兽?
作为出行领域的重要成员,汽车分时租赁是千亿美金的市场,切入了10公里以上的出行服务真空,力求最终取代传统私家车,想象空间广阔。
各路资本已经闻风而来,企业巨头也早已摩拳擦掌,一些急性子的玩家已悄然入场。
但发展了三四年,分时租赁依然不温不火,甚至一些普通民众根本不知道这种服务的存在。
而先入场的玩家们,基本面临生存困难,甚至一些玩家已宣告退场。
这个人人叫好的资本风口,为何没有如约刮起大风来?
千亿美金市场,困难重重
最早进来的有政府和整车厂,最终在运营上宣告失败,后来又来一批创业公司,始终无法实现规模化,只能找资本救场。再往后开始出现行业整合,比如上汽与evcard合并扩张规模,首汽大力发展Gofun,直到今年,才陆续有创业公司拿到融资,声称已实现单车盈亏平衡。
那么,这个千亿美金市场的发展难点究竟在哪?
难点1:供应——网点密度不够,基础设施供应不足
目前中国分时租赁行业有100余家公司,除了少数几家大公司车辆数量超过1000辆,大部分都是小公司,车辆数量不足500辆,进而网点投入的数量很少。这种情况下,用户体验往往很差,许多网点的车辆使用率不高,成为摆设,投资回报率极低。以及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停车位少,充电桩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难点2:成本——运营成本难覆盖
分时租赁要实现规模化,就需要斥巨资购车,然后投放市场,网点铺设或分摊停车费用的投入很大,后期运营成本更大。而收入来源却很单一,最重要的一块就是租金收入。刨除长租业务的收入,几乎所有分时租赁平台的整体收入都难以达到盈亏平衡点。
据某平台内部人士透露,向某租赁公司租赁某品牌车的价格,每台车每月在1万元左右,运营成本大概3000多元,还不包括车辆的维修、折旧成本。
难点3:技术——续航时间短,运营效率不高
共享租车的核心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车辆,及如何以较高的运营效率获取高收入。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电动车型,都不带直流快充功能,一些车型给车充电需要6-8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平台一天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车辆是无法投入运营的,而目前满电行驶里程约150~300公里(开空调或暖风续航还会更低),考虑到还要留出备用电量,用户实际可用的续航里程更短。
充电桩太少是制约因素,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短,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租赁的接受度。
难点4:盈利——收入单一,缺乏成熟盈利模式
而分时租赁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靠收取租车费用,以及少量的广告费等增值服务费,在手的大头基本是客户押金。单纯依靠这些收入来实现盈利,还需建立在网点数量与运营车辆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鉴于当前市场环境不稳定,培养周期长,且主战场基本只有一二线城市,蛋糕没长大,扭亏为盈是件大难事儿。
巨头厮杀,兵家必争之地
这块出行领域的大蛋糕,已经成为各路巨头的必争之地。
1、BATJ:不容错过
分时租赁是自动驾驶最好的应用场景,对百度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在数据上,分时租赁能采集海量的用户驾驶行为与汽车行驶数据,阿里腾讯京东必定看到其中的商业价值。
2、滴滴:本职工作
日前,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在采访时透露,滴滴将发力分时租赁领域,投入不少于10亿元以下的资本,主要解决停车难、体验差的问题。
滴滴本身拥有比较多的资源与强大的出行基因,此前滴滴就曾与大批租赁公司建立联系,合作打车业务,因此做分时租赁这件事将会更顺手。
3、传统车企:爱恨交织
传统车企对分时租赁向来是又爱又恨,一是如果分时租赁作为主流出行平台,必将提升汽车行业的整体销量;二是单个的租赁或其他企业大规模采购车辆时,一旦议价能力增强,则会要求以更低的价格甚至定制特定车型,如此,传统的车厂利润将会最大化地被压缩,最终沦为汽车代工厂。
4、神州:顺势而为
与滴滴不同,神州租车本身采用的就是自购车辆模式,重资产运营,并囤积了大量汽车牌照,若分时租赁能让资产快速变现,其自当顺势而为。
5、地产、能源企业:肥肉太美
在未来,他们将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如已有的园区、停车位,充电桩建设等,来分食分时租赁这块鲜美的肥肉。
谁将成为下一个百亿美金独角兽?
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不是单一租赁行业或者某一家企业能做成的事情。
巨头无法利用原有优势碾压,那么行业之间的联动与整合将是更好的办法。
在我看来,
,谁能基于对城市交通场景的理解,通过运营在用户端抛出效率和经济模型,谁就能给资本信心;
,谁能获取资金资源,加快资产运转速度,谁就能跑马圈地;
,谁能基于强大的数据技术,做智能化调度和精细化运营,谁才能谱写下一个百亿美金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