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与共享单车又有何不同?
一、手机充电本身是高频刚需
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最大的赢家是滴滴快的,以及如饿了么这样的小赢家。时至下半场,突然就杀出了一个共享单车,真是想赞叹资本的神奇。
之前很多人都有探讨过移动互联网下半场问题。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已入尾声,基本上没什么机会了。也有人说,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机会会有,只是出现或形成的相对较慢以及切入点更加的垂直细分。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繁荣昌盛到顶点之后的几年,冒出了“垂直”、“细分”的概念,垂直社群、垂直内容、垂直电商,细分人群、细分市场、细分一切。
最近“共享充电”概念的出现,我觉得为”垂直细分概念“上了很好的一课。首先,“共享经济”这个概念,我一直认为是人们强加灌输的概念,跟“知识付费”、“O2O”一样,只是一些表象的理解所形成。“共享充电”的重点还是在充电,与叫外卖(美团、饿了么)、打车(滴滴、Uber)、短途出行(ofo、摩拜)相比,给手机充电这个场景要小很多。这里的“小”,主要是指场景的存在感弱。存在感弱有两方面原因:
场景的生活化程度高,已成为习惯不被注意;
场景需求被满足的比较充分,在家和办公室有各种插排,忘记带充电设备也可以与人借用(充电设备的标准化高),以及充电宝兴起所带来的充电延续性。
这种小场景,或者说是垂直细分场景,虽然存在感弱,但这一场景需求本身确实是高频且刚需。一天24小时,减去宅在家的时间,减去在办公室的时间,剩下在外面的时间里,在控制不住玩手机的双手的情况下,又要给手机保持足够的电量,是件大事。
二、共享充电与共享单车有何不同(从投资标的选择的角度)
这里的讨论主要是基于投资考虑。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解决方案上,共享单车是目前是唯一解,共享充电目前有两组解。
对于共享单车,ofo、摩拜的模式,就是最优且唯一解(永安行的固定桩单车主要是基于非一二线城市),所以创业者只管做,投资人只管投就可以了。一辆车可以吸收多人的押金沉淀资金池,并且每辆单车每日可带来一定的现金流。所有做共享单车的只需做的是一件事,就是把车造出来扔到大街上,所有VC只需要二选一投一个开始站队。
而对于共享充电,这个问题实际上目前有两组解。所有做共享充电的,目前做的是两件事:充电基础设施与共享充电宝。
对于共享单车,项目们比的是谁的车造的快放的快(归根结底是融资节奏),把别的车挤得没地方就赢。但对于共享充电,首要解决的,是在两组解中找到最优解。
共享单车是在教育市场,培养用户习惯,VC们在押注站队。与共享单车不同的是,两组共享充电的项目,进行的是差异化竞争。从需求来看,共享单车让之前有单车的人可以放弃使用自己的单车,更让没有购买单车的人,会去使用单车,但共享充电,其对个人充电宝的替代性没有那么强。
三、共享充电≠共享充电宝
仿佛一夜间冒出来,目前市场上”共享充电“概念的项目有很多,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类;
充电基础设施:高铁火车站、机场的充电桩;餐厅、咖啡厅、理发店等本地商户中的充电台;
共享充电宝:充电宝租赁与归还机。
对于这两类项目,我是站边在充电基础设施上的。更确切的说是站边在基于餐厅、咖啡厅、理发店等本地商户的共享充电解决方案上。
如在与共享单车的对比中所说,共享充电并没有共享单车那么强的替代性,形成不了共享单车在解决短距离出行问题上的强势地位,所以共享充电在未来最好的模式应该是成为“基础设施”,餐厅、咖啡厅、理发店等等基于一定生活场景下的空间的基础设施。
作为基础设施的共享充电,与共享充电宝相比,若是深入场景来看,两者的细分场景确实是不同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会逐渐被作为充电基础设施蚕食。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
即使在不考虑押金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解决方案仍不够便捷,尤其是在归还时会有很大困扰,纵使未来共享充电宝机的铺设达到一定规模,其覆盖率仍会是有限的,解决不好充电宝归还问题;
在办公室与家之外的场景,如去餐厅吃饭、去咖啡厅茶馆与人聊事情,或者去网吧打打游戏、去理发店理一下发、去健身房锻炼什么的,都是基于一个固定的实体空间的(本地商户),消耗在“路上”(非固定场景)的时间只是一部分,而这个一部分(小部分)时间,才是充电宝所解决的问题(移动携带),所以充电基础设施会对充电宝产生替代性。
在将来,当我们在餐厅吃饭,在咖啡厅茶馆跟人聊天谈事情,或是在网吧上网,在健身房锻炼,当我们可以将手机安全的放在一旁充电后,我们手机将能持续保持一定的安全电量,共享充电宝(包括个人充电宝)的市场渗透率将下滑。所以在看到共享充电概念兴起时,参考共享单车,想要重仓充电宝概念股的朋友们,小心了。
四、“共享充电“的想象力
把共享单车当做一个单纯的单车租赁项目,基本是可行的。具体财务模型可以参考一下永安行的招股书,以及网上有很多对ofo、摩拜的财务估算。
但对于充电基础设施或者共享充电宝,其租赁模式(按使用时长或次计费)的财务模型不会比共享单车更好。
共享充电按照租赁的商业模式来看,用户必然有一个不高的ARPU值上限,原因有二:
当用户手机没电,身边又没有其他充电方案可选择的情况下,去“租”电使用的频次和时长相对有限;
当用户若觉得在“租”电上消费的金额过多,其可能会将个人充电宝作为以后的备用方案,这里会有一个一定时间内最大消费金额临界值。
在我的预测里,共享充电在前期会对用户进行收费,公司有一定的流水现金流,支撑公司扩大发展,继续融资,覆盖市场。当共享充电在本地商户的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可以说,共享充电占据了整个生活场景,并且通过手机这个绝对核心的个人物品与用户消费者、人连接了起来。
这时采取充电免费策略,用户在手机电量不足50%、60%、70%时,其会有一定意愿随手为手机充电,以及在一些策略引导下,形成手机随时充电的习惯(想一下我们读书时手机挂QQ升级)。
总结下来就是:先将生活场景(本地商户)全覆盖,然后让进到商户进行消费的用户能将手机与充电装置连接上。
在对所有用户在一定时间内,基于全生活场景(本地商户)下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后,充电基础设施背后的公司会掌握其用户基于生活行为习惯的精准的用户画像模型。
基于数据,基于充电接口(连接到了手机),我有理由相信共享充电在价值重构(从充电租赁到生活服务、广告营销等)后,会成为一家非常sexy的公司。
做一级市场早期投资,怕想多了,也怕想的不多。
五、总结
“小电科技”我认为是充电基础设施的代表,这真的是典型朱啸虎风格项目。
在“小电科技”被报道后不久,我给两家顶尖美元基金推荐了该项目,并试图去加创始人好友,也找了王刚老师团队的朋友去联系创始人,均未得到回应(做VC真的挺苦逼的 T T)。果然,就在我正要完成这篇文章的时候(4月10日),传出了腾讯产业基金、元璟资本领投“小电科技”下一轮的消息。
至于其他站边了共享充电宝概念的VC,我认为是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共享充电宝项目现有的财务数据财务模型“说谎“了,需对现有收入结构进行分析;
受共享单车模式影响,惯性思维将共享充电宝去与单车对比,未深入理解手机充电场景。
若是在非办公室和家庭条件下,给手机充电只有一种最优解决方案(共享单车就是),那么共享充电宝自然没错,但现在情况是我,以及金沙江、王刚团队以及最新进来的腾讯产业、元璟、鼎晖、道生等强势站边了另一个解决方案。
有些朋友可能看过我之前写过的两篇对线上狼人杀分析的文章,在写狼人杀时,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对线上狼人杀游戏进行过深入、接地气的研究,尤其是一些一再强调狼人杀视频娱乐性的人,真是在YY。投资人的投资决策是站在一个上帝的视角,看一下数据增长数据活跃,收入情况利润率什么的,估算一下市场成长空间,再畅想一下融合了社交的未来。共享充电宝不外如是。
与滴滴&快的、ofo&摩拜、美团&大众点评不同,”充电基础设施“与”共享充电宝“未来必会是你死我亡,出现合二为一的情况,也会是一方收购另一方,而被收购一方的收购价不会很好看。
解码人工智能·猎云网2017产业创新峰会 4月13日北京等你参加: http://www.lieyunwang.com/topic/summitai
本文为转载,转载请注意真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