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为什么马云没钱的时候也能吸引人才?

猎云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为什么马云没钱的时候也能吸引人才?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参谋长曾鸣在湖畔大学2016年第二课的演讲中提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他提出

曾鸣在演讲中还表示,愿景是战略的前提,战略是企业之道,在乎人与事的动态匹配。企业家一定要在最前沿,多想不要傻干。他说:“战略是企业家的眼光和格局,是企业发展的“蓝图”。战略不是“空对空”,更不是只代表董事长个人的前瞻性理念,真正接触客户的核心团队成员才是参与企业战略讨论的核心,而战略共识更是战略有效执行的关键。”

最后,曾鸣表述了战略发展的三个阶段:(尝试期、成型期、扩张期)。

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差异化的战略打法,战略尝试期一定要允许野蛮生长和管理混乱;战略成型期一定要在战略目标达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打法,有效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扩张期一定在有效的管控模式基础上,培养团队的战略思想、团队精神、执行力和纪律性,并加大授权。

以下为演讲原文:

今天我只是一个教授,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就阿里作为一个案例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

企业之道,讲到最简单,就两个字“人跟事”,这是一个动态的匹配。战略也好,管理也好,就是在找动态的平衡。刚开始阿里并不能找到很好的人,但是事情做好了之后,你会吸引更好的人,更好的人来了你能做更大的事情。这个本身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企业内部一定会有新旧矛盾。因为你不可能有一步的人才到位,人跟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但这个讲完了,我又要讲一个冲突的这个话。如果有可能人才超前配备肯定是有好处的,这个超前配备不是靠钱吸引来的,的确是靠使命和愿景吸引来的。这个中间,马云能够很早吸引蔡崇信,然后后来吸引我啊,卫泽啊这批人来,的确是因为这个事情本身特别的有意义,然后马云是真正的相信这件事情,我们也相信这个事情,然后大家才能走到一起来。你如果要想(在你原来的)在你的格局没到,靠钱靠事吸引不了人的时候,

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为什么马云没钱的时候也能吸引人才? 愿景是战略的前提

所以我想跟大家讲的第一点了,就是战略是基于你对未来的判断的。愿景错了,战略一定错了。第二个了,我怎么形成愿景?我怎样才能够比别人愿景更好一点。有方法,但是没有捷径。因为都是常识,说穿了都是常识。就像大家去找武林秘籍也好,找佛法修行的口诀也好,找到最后发现都是常识。

你要想看清未来,你就得在最前沿去游泳。你只有在最前沿,才能有对未来的远景。你不在那里头游泳的话,春江水暖鸭先知,你得在水里头泡着,你才能感受得到。所以一定要在最前沿。

然后我给大家举个例子,09年阿里巴巴讨论我们未来的移动战略:我们到底移动互联网制定什么战略?那么这个当时有很多种的选择。淘宝无线化,肯定是个选择,这个我们一定要做的。做好无线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这个比淘宝无线化要难,但是这个也是一定要做的。这两个都做完了以后,移动互联网这个大饼我们要不要去切,这个当然前提是有使命在里面。也有你想做,你要什么。我们说要在移动互联网里面占据持续的影响力,我们还是要影响力。

那么剩下的选择就是做什么,那么我们当时选择了做操作系统。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到今天都还没有完全走出来。但是为什么选操作系统?因为我们当时对未来看得没有那么清楚,谁也说不清楚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那时候移动互联网也刚开始,不要讲现在的IOT啊人工智能啊这些都没有。

就说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那么我们怎么做判断。我看不清楚未来,但是我能看到一点,这个行业最牛的两家公司就是控制了操作系统的公司。那我如果不参加操作系统的这个游戏,

所以是咬着牙,硬切到操作系统,中间有非常非常多的艰难跟曲折。但是做了两年,突然发现有了这个东西以后,你可以做智能家居,可以做自动汽车,可以做IOT。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把硬件跟软件,软件跟服务串起来的那个界面,那个界面就是OS。所以你不懂操作系统,你就没有办法对产业链进行布局,你就不是这个生态圈的主导者。所以,站在那一个浪尖,你就能看到在下一浪打过来的时候,你能有感知。所以第一步就是冲在最前面,只有冲在最前面,才有这个体会。

所以那个时候就很有意思,我们公司的CTO,叫王坚,来汇报的时候讲,我们一定要做这个,OS一定要做这个,云计算一定要做这个,因为谷歌做了,微软做了。(我)都会把他当场批斗劈头盖脑地骂回去。你不要告诉我他们做了,你就要做,你得告诉我,所以这个东西,我顺带讲一下,我好多年没干过这个活了,但是原来在长江的时候,经常会去旁听一些企业的战略会。

很多企业战略会本身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务虚的,对吧,要不然就不叫战略会了嘛。大部分企业的战略会假定是两天,前面的两个小时大概都是比较激扬,谈谈未来,谈谈这些,都很开心。然后会很快会到很具体的业务讨论,然后最后是真人真钱,最后一看第二天下午六点钟,匆匆忙忙做个结尾,散人。所以,也是很有意思,我在03年到06年之间,做阿里巴巴的战略顾问,大概3-4个月左右会到这边来开一次战略会。经常是一天到两天,我来的时候在飞机上经常想,这次会没啥可开的,能讲的都讲完了。

那时候阿里巴巴业务也不复杂,就那么点事情,就觉得没啥可开的。当然我补充讲一下,这个会本身要开好也很难。所以说如果有合适的资源的话,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导师也好啊,或者说类似我们说的facilitator,就是可以帮人组织这样的会的。可能开一两次,大家会对这种会怎么开会有一个更好的感觉。

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为什么马云没钱的时候也能吸引人才? 战略是什么?

另外跟大家讲一个体会,很重要的体会,这个事情我有两个很典型的案例。原来去公司内部做培训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家先拿一张纸,把你们的战略写下来。我做了20几家公司,大概只碰到过一家公司20个人左右的培训大家写出来的公司战略是一样的。绝大部分公司能够写出来的是我们今年的销售目标,我们要做行业第一,大概能写的就这两三个东西。我唯一看到那个完整地写出战略的那个团队,写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一样。这个是它当时后面执行力

你回去可以做一个实验,下个礼拜开周会的时候,公司十个人,每个人五分钟,写一句话:你认为公司的战略是什么?我敢跟你打赌,基本上写不出来。而且跟你脑子里面想的不一样。第二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那个时候去跑案例的时候,你只要跟董事长聊天,董事长总是讲一句话:我们公司啥都好,就是缺人。(就是找不到人嘛。人跟事。)然后跟副总裁(聊完董事长聊副总裁),然后你聊四个副总裁,你会发现至少三个副总裁跟他讲:我们公司战略不清楚,不知道老大想什么。很有意思,因为我那段时间跑的很密集,经常两天跑一个公司,副总都是这么讲的“不知道老大在想什么?”我当时就觉得很困惑,你们不天天泡在一起吗。

我后来意识到一个问题,但是,就像我刚才讲到的,大部分的公司,大把的时间是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就是说很多关于战略的讨论没有三个小时,甚至是一天的有质量的时间保证是谈不透的。然后各自去干各自的了。这个很重要。

这就牵扯到刚才那个问题“谁参与公司战略的讨论”这个事件很公平,你不让他参加讨论,你让他理解就得花很多的时间;你让他参加讨论花的时间很长,但是你后面就不需要再去沟通,他就自己能执行。

我跟马云这几年磨下来,我一开始是很理想主义的,我觉得公司(不说全员)至少总监以上都要谈战略。马总一直觉的只要上面的人谈战略就好。最后其实是空在中间了。我觉得,很多时候,

为什么这么讲啊,因为大部分的副总裁(大部分的公司到了副总裁的层面)基本上在做管理,已经不再做业务了,真正跟客户打交道的(至少在阿里巴巴大概都是在总监这个层面,甚至还要更低)我们的副总大概没几个在干业务了。所以当你把一堆副总拢到一起的时候是谈不出战略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感觉了。

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这个事情我有过一次很惨痛的教训,就是我来阿里之后几年,大概09年的时候,战略制定的这一套都很熟悉了。我们公司出去的人,大家可能碰到过,基本上讲起来都一套一套的,战略怎么制定,产业布局怎么弄,这些都会讲。然后做起来也蛮像回事。但那一年我们有个业务部门,就阿里巴巴B2B的业务战略弄了半年,怨声载道。我就搞不清楚,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后来我下去摸情况才发现就是我刚才讲的问题。

他根本不会去全力以赴地证明这个事情是对的。上面定的事情你不听他的,他的满肚子怨水都没地方发了,他不可能去真正的踏踏实实把你的战略执行好。

第二个了,谁来参与战略,这个跟公司的业务有关。互联网的公司为什么会倾向于让更多的人参与战略的讨论?是因为本身第一个公司相对扁平化,第二个业务变化多端。整个业务都是新业务,老大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很多相对传统的行业的经验够你做足够的判断,所以不用听太多的东西。就是说你的经验是越积累越厚的。

但是互联网因为变化太快,很多时候你的经验三五年之后就不管用了。所以你一定要听新的东西来返哺整个过程。所以我简单地总结一下,战略思考过程中,但是没有这2分你啥也不是。那么还有一个很有帮助的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广度跟深度。企业家到了最后,其实我们讲格局。

战略发展的三个阶段

大家一般讲战略好像会把战略当作一个简单的定义,后来我意识到这三种战略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大家有时候会问小企业要不要战略。其实是在不同的阶段它的战略特征不一样,需要的战略打法不一样。

所以你会看到从阿里发展的角度我做了一个简单划分,你会看到我们命比较苦,前后已经三个周期开始了,调好了又要变,调好了又要变,几轮的大周期走过来了。那么阿里的尝试期就是1999年到2001年,其实只是知道互联网对贸易有帮助,怎么做其实并不清楚。但是了到2002年就初步地摸到了一个感觉,开始知道什么产品客户需要,怎么样开始收费,我用什么方式开始去扩张。所以2002年到2003年是战略摸索成型的时候。

2004年到2006年是第一次战略的突破,战略成型,开始快速执行。第三个阶段是最舒服的时候,怎么看都顺,怎么打都对。因为模式也对了,你人对了,就是一个扩张的时候,但是很快发现B2B第一浪过去了,因为互联网又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所以这个时候B2B开始进入尝试期,重新回炉。

但是这个时候淘宝开始进入战略成型期,淘宝经过这几年的打磨慢慢看到了感觉。2008年时淘宝第一次过一千亿,但是到12年时淘宝就过了一万亿。2012年到2016年又过了3万亿。所以2008年到2012年是淘宝高速发展的第二个从战略成型到战略扩张期。淘宝走完了这个周期。其实从2014年开始,淘宝又进入下一轮的战略尝试期,因为淘宝要升级,未来的无线时代,甚至是智能时代的电子商务怎么走。

所以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候战略的打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后来总结了一下,包括大家刚才讲的,战略讨论的时候谁参与,这个时候基本谁都在参与,有一嘴说一嘴,因为大家谁都看不清楚,这个时候混乱统治一切,不要怕乱。这个时候你在做很多尝试,本质上你在做实验,很多时候是由下而上。淘宝是非常典型的草根野蛮生长,产品经理主导,自下而上的成长。

但是这个时候怎么不乱得失控,靠的是愿景,愿景,把大家拢在一条线上,目标是一致的,大方向是清楚的,怎么做是不知道的。怎么做?就去试,试错,试这个,试那个,试到最后发现,战略成型期大概这个方向是对的。这个时候开始要控制混乱,开始收了,那么这个时候要的是共识,战略共识。

本来三个团队去试三个方向的,这个时候要对另外两个团队说,这条路我们不走了,你们回过头来,这条路是对的。这个时候大家肯定有不同的意见,要把大家往一个方向去拢。这个时候要落到战略,就是我刚刚讲的要写在纸上,高管大概都一致的这个战略,这个时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思考,开始成体系地讲清楚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要怎么做,关键的点是什么。

这个时候开始需要互动了,就是至上而下跟至下而上这两个要在中间碰了。上面的人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收去拢,去共识跟建设。这个时候很重要,

因为我也知道KPI是什么,KPI一清楚,执行就很简单,这个时候你可以放手。所以不同的发展阶段,整个的战略思考方法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我后来意识到大家在外面讲战略的时候,为什么有时候鸡同鸭讲,讲不到一起去,因为你在讲不同阶段的战略。用的打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很关键,从表现上来看,尝试期公司就相当混乱,但是到了战略扩张期就要很聚焦。

你的项目也想被报道, 点击这里 ——猎云网

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20461

随意打赏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阿里巴巴总参谋长马云创建阿里巴巴阿里巴巴 曾鸣马云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总裁总参谋长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