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热潮下,慢病管理能有改观吗

猎云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慢病管理一直是国内医疗行业的重要命题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有接近3亿的慢病患者,涉及呼吸哮喘、肿瘤、慢性肾病、肝病、HIV、儿科、妇科、精神心理等多个慢病领域。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率的88.5%。可以看出,慢病管理用户基数巨大。

一面是市场需求,一面是政策指引,尤其是疫情的加持,互联网医疗热度不断升温,带动慢病管理行业同样成为资本“新宠”。不止行业头部机构开启上市之路,阿里、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各家机构都一窝蜂的开始给自己贴上“慢病管理”的标签。

行业热潮之下,是慢病管理行业已经发展到瓜熟蒂落,还是资本在推波助澜?

1、互联网+改变了慢病管理哪些方面

对于慢病管理行业,很多普通用户的一大疑惑就是,大家似乎就是把挂号问诊和买药一起搬到了线上,打着慢病管理的旗号,干的无非是医疗电商的活。

医药行业资深人士赵菲告诉投中健康,很多打着和某某跨国药企战略合作的平台,其实走的还是社区平台的流量模式,说白了就是帮助药企向平台上潜在的慢病用户群体推介特定药品。

慢病患者很多需要终身服药,对他们来说,长期复购药品是刚需。但针对同一种病症的药品选哪个,其实市面上相关药品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都不强,因此药企在一定程度上很乐意为慢病管理服务买单。

除了常见的名医入驻,线上挂号问诊之外,很多慢病管理平台逐渐针对不同病症开发了药品配送、医患教育、随诊提醒、报告提取等功能,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常规操作。

除此以外,慢病管理行业还有什么让人惊喜的变化吗?

在投中健康对于行业机构的探访中,发现在医疗电商这一形式之外,一些机构正不断深入医疗“深水区”,在切实解决慢病患者的痛点方向上不断摸索。

相比常见的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病种,儿童脑健康其实是相对小众的慢病管理范围,包括儿童孤独症,多动症等表现形式。和其他慢病不同的是,对于儿童脑健康患者的治疗,极为依赖线下的康复干预。

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执行院长吉宁博士告诉投中健康,0~6岁是儿童脑健康患者的黄金干预期,目前机构针对的用户也集中在这一年龄段。这些孩子在治疗期内对于机构的依赖性会比较强,几乎每天都有半天是待在机构进行干预治疗的。

疫情让这种日常“上学”一样的治疗行为陷入僵局。为保证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北大医疗脑健康上线了国内首套儿童数字康复系统“嗨小保”,将日常的干预行为拆解成适合家长在家自行操作的课程,同时配备了智能硬件实时反馈和上传孩子的一系列数据,方便机构进行分析。

吉宁表示,从效果上看,嗨小保可以辅助家长实现家庭康复操作正确率达到71.45%,堪比一般的康复师操作正确率。目前已有200多家儿童康复机构相继引进了这套系统。

相比北大脑健康的探索直接作用于用户,智云健康更偏向于对医院端和药店等B端的赋能。

从产品上来理解智云健康在慢病管理行业做了什么可能更通俗一点。针对患者、医药、药店三方,智云健康分别打造了相应的服务系统。

在医院端,智云健康为慢病科室提供了一个简单易操作的SaaS系统,方便医生和护士即时上传相关的数据指标和医嘱等,在这之前,很多医院是护士手抄患者数据之后再录入电脑。这一系统目前已经入驻全国近2000家医院。

在患者端,智云健康更多的也是站在替医生进行患者管理的角度,而不是单纯的平台模式。

此外,药店也是智云健康重要的服务场景。慢病人群以老年人居多,相比线上互联网平台,线下药房其实是大多数慢病患者的主要选择。可以说,医疗电商模式远不是慢病管理平台的全态。不过同样可以看出,当前慢病管理行业在国内仍处于早期发展和探索阶段,离发展出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还有一段距离。

2、慢病管理为何无法按下“快进键”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降低重大慢性疾病过早死亡率是重要的目的之一。

疫情无疑让慢病管理行业“破圈”,走到线上的速度加快了不少,不过真正说到改变这个行业,似乎回落的趋势更明显。

在与投中健康交流的多个行业人士看来,慢病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艰而路远更符合这个行业当下的状态。巨头涌入,资本关注,疫情加持,互联网+百试百中的增长奇迹为何在慢病管理行业失灵了呢?

在提升行业运营效率和疾病治愈率之前,对患者的认知教育可能是第一道拦路虎。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总干事、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主任代华平教授在近日行业会议上提到,我国有将近1亿人口是慢阻肺患者,比糖尿病人还多。但大部分人对这个病症了解都有限,能有早期预防和诊断意识的少之又少。而慢阻肺它是可控、可防、可治的疾病。

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不只是慢阻肺,同样的处境在儿童脑健康领域同样存在。

北大医疗脑健康品牌市场总监许良对投中健康表示,目前儿童脑健康领域本身发展还不太成熟,毕竟我国第一例孤独症确诊至今也才30多年。此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精神行为类诊断往往有病耻感。以孤独症为例,家长更愿意把孩子的异常表现理解成性格或环境影响的原因,而不是及时就医。

认知层面之外,行业医疗人才缺乏同样是限制慢病管理行业“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慢病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日常管理和随访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疗过程。不过,据赵菲观察,目前很多平台获客和运营工作都是交给供应商在做,行业缺乏大量的基础性医疗人才。

在儿童脑健康领域这个现象可能更明显。据吉宁介绍,目前国内能够诊断孤独症的医生只有500名左右,这是互联网医疗无法绕过的难题。此外,行业康复师资源相对也比较紧缺,美国的康复师比例可以达到1:4,即1个康复师照顾4个病患,但中国平均下来143个孩子才分配到1名康复师,更别提地域性差异造成的医疗资源不平均了。

而在儿童脑健康领域,孩子如果要达到能进入普通学校就学的治疗程度,前期至少要能适应3:8的上课氛围,即三名老师带领8名学生上课。

此外,数据和支付同样是制约慢病管理行业的重要因素。

赵菲对投中健康表示,目前能够入驻医院的互联网管理系统,都是经过一层一层的审批和授权的,这些系统采集的院内病患数据也是绝对不可能从院内流向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司。其实不光是慢病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所有的医疗行为院内数据都属于机密数据,在没有经过患者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出来。

谁来为慢病医疗服务买单。保险,药企还是用户?事实上,目前慢病管理服务还是B端的付费意愿更高一点,C端用户很多习惯了免费服务,付费意愿普遍不太高。

此外,很多平台通过跟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试点医院,进行慢病管理服务。在赵菲看来,这一方式虽然有效,但受限于各地区医保规定不同,很难大范围复制。同样以提到的智云健康为例,目前其更多的是尝试跟企业和社区合作,探索B端付费的多个场景。

从慢病管理的行业渗透率来说,基层和社区都是必须重视的阵地。也是患者能实现从医院内到医院外,再到家庭护理全流程治疗的重要一环。

当然,医疗的严肃性和封闭性决定了从基层开始的改变必然是较为缓慢的。

资本的进入给慢病管理行业带来关注度和支持的同时,又会有哪些改变?欢迎在留言区说出你感受到的变化。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