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张小龙的“点对点”,马云的两难》(派代网)
看到一篇文章:《张小龙的“点对点”,马云的两难》
分享给大家如下(后面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
(原文地址:http://yunfeng.baijia.baidu.com/article/2789)
“点对点”估计会成为今后一段互联网的热点概念。它之前在微博PK门户中示现过一次,当下在电商,未来一定会渗透到每个互联网领域。
张小龙最近对新华社说了这样一段话:微信启动的是点对点的革命,对传统企业是个利好。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客户,他们需要一种通讯或者连接的能力,与其消费者关联起来。
“点对点的革命”,革谁的命?
跟“点对点”这种连接形式对应的,自然该是“点对一”的形式。
传统互联网里实现商户跟用户连接的,是淘宝体系。它就是点对一。所有商户跟淘宝连接,淘宝再跟所有用户连接。淘宝是商户跟用户之间的屏障。要通过这道屏障,用户需要搜索,商户需要购买搜索广告。它们并没直接连接,没长远关系。
这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平台”。
点对点的形式,比如微信公众号直接被用户关注,直接获取信息,完成交易。搜索消失,广告也消失。广告也会最终作为成本被追加到商品价格里,商品价格有更低的可能。在这个模式里,用户和商户都获得了利益。它们不需要横在中间的一道抽税的官府。
微信不是“平台”,而是“通道”。平台是主宰性,通道是服务性。平台淘宝有点像政府的管制,通道微信则是供需自主见面的枢纽。
微信象水,承载你,你想到哪里你就到哪里。通道本如此。淘宝象风,吹动你,想你到哪里你就到哪里。平台是“王”。
张小龙这一段话,实际上是对马化腾更早前一句话的背书:腾讯是传统行业的合作者,而阿里是传统行业的摧毁者。
于是很多人会信下面一个推论:微信的电商生态会是未来,淘宝的电商生态是过去。一个商户这样形容:淘宝代表的是电子商务的奴隶或者封建社会,商户都是割肉的奴隶或者交税的农户。微信可能会开启资本主义社会,商户会有独立和自由的商权。
传统门户就正类似淘宝,微博就类似微信,不过流动的是资讯而不是商品。这两个时代的交替之前已经上演过一次。门户没有死掉,但微博无可争议的取代门户成为主流的资讯扩散和舆论阵地。
通道能替代平台,背景是移动互联网。引用一段:
“商品在工厂,在仓库,在货架,在虚拟的线上和线下都不要紧,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起来,再通过网络上的各自“通道”,直达消费者。归根结底,互联网的信息流直通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还要一个专门的购物“平台”“万能的淘宝”才能找到商品吗?互联网的革命性,决定了消费者购物不需要收费站的隔离,也决定了卖家必然走向开放式经营。”
如上是铺垫,下面是推论:
1丶淘宝系IPO的1000亿美金市值将受到极大拷问。因为“平台收税”模式必定要过去。淘宝的广告必定会被微信这样的通道釜底抽薪。若淘宝靠继续压榨商户维持增长和利润以1000亿上市,那它难免成为第二个阿里巴巴,再次透支阿里系的声誉。若淘宝配合来往丶新浪微博转变自身的定位,帮助商户跟用户直接连接,那淘宝的营收和利润则会下跌,难以支撑1000亿市值。
当然,淘宝很可能会在二难中选择前者。
峰哥收到的最新消息是,淘宝将在2014第三季度香港上市,并且跟港交所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不采取之前提出的合伙人制度,但通过一定的安排在董事会上保持一定的影响力。若是去美国上市,则无论是支付宝原罪丶还是假货丶以及当下的业务模式,淘宝则无法避免被做空。
2丶马云做来往,绝非权宜之计,或只是打击腾讯,“把球踢到对方的半场”。必须做来往,阿里才有未来。阿里当然也可以依靠同样是“点对点”的微博,但第一,电商氛围会加速微博的衰落,第二,阿里只占新浪微博的小股。
所以来往在巩固一定用户量之后,必须跟中移动这样量级的伙伴合作,才可能在未来的“通道”世界里继续留在电商生态这个竞技场里。
3丶马云几年前说过,阿里“带着望远镜都看不到对手”。现在看,马云可能注定是上一个时代的互联网霸主。他不具备下一个时代的思维。当然,马化腾和张小龙们也未必是提前看到了下一个时代。也许只是他们的站位和所具有的源能力要比老马更适合下一个时代。
峰哥信一点,虽然人做的事会反过来滋养这个人的源初的个性,但确实是源初的个性最先导致他去选择相应的事。平台和通道的差别,风和水的差别,其实这个比喻跟两家公司CEO的个性也挺神似。与人相处,马云多半是以一个主宰者和鼓动者出现的,马化腾习惯是以一个倾听者和响应者出现的。
4丶有个创业者说:“自然垄断比行政垄断具有更加可怕的后果,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强大,让我们有窒息的感觉。”所以制衡更加被渴望。期望年近50的马云还能带领阿里转变自己的基因,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丁磊在易信发布会上所说:我们要合力拉住腾讯这匹脱缰的野马。
(完)
-----------------------------------------------------------
我谈一谈我的看法,如下:
一丶此类文章的危害
我向来不惮以最狭隘的思维猜测枪手的行为目的,阿里市值也不是我的主要关切,我最大的关切是这类文章可能产生的危害:
1丶阿里平台没有盈利的卖家的信心受到动摇,从而放弃了学习成长,丧失了获得成长的可能性;
2丶等待微信电商的明朗,或许终有一天发现是黄粱一梦。白白耗费了时间,付出了更大的成本。
一个平台玩得转,换一个平台才能玩得转。如同一个小伙子,本身能力成长不足,在深圳工作每月2000块,立马换到上海就获得20000每月的工资也是不可能的。
二丶“点对点”不是万能的
微信可猜想的实现所谓的“点对点”的功能,其实微博早就有,你能说企业做微博就代表电商成功了吗?
微信可能成为O2O的一大工具,日益取代部分现金交易和刷卡交易是完全有可能,但,这不是大规模的电商表现形式。
网购有一大特征是“不费腿脚”,就是杭州的消费者为了方便买到不知道线下哪里才有的特定商品而上网选购。
微信的“点对点”对接有一个忧虑便是如何发动消费者自愿的添加企业的公共账号,添加后如何保持密切关注,每个独立消费者所添加的公众账号数量是否可以达到100个或者更多?
添加完了若干个公共账号以后,消费者自己发现有确定需求时,其实也不知道哪一个公众账号有自己想要的商品,结果,又是面临搜索,要么是自己滚动自己的公共账号,买个电饭锅,看完“美的”丶看“海尔”丶看“TCL”,除非消费者的脑袋里对一切信息都存贮足够,否则一定免不了“系统搜索”,甚至“人工搜索”。
三丶关于“原罪”
如果真正懂得天猫盈利大卖家的人应该知道,很多卖家对于推广也是量力而为,并没有依靠所谓的推广成为主要的成交工具。谁要是把推广作为业务的全部产出来源,谁将注定面临亏损。
做淘宝天猫的卖家如果不具备获得消费者喜好的能力,并且有足够的转化率支撑竞争力,注定会活得异常痛苦。小卖家或许不懂得如何实现提升,各位写文章的专家也一窍不通,就太说不过去了。
有些大卖家不要官方资源,极少做推广,却可以把流量做到全网最高级别,直接访问流量占比94%,消费者进店甚至不需要通过搜索进去,这些案例,你知道不?
卖家推广的钱的确是花在了阿里巴巴。花在阿里巴巴就是阿里的“原罪”,花在“腾讯”就不是?卖游戏就不是“原罪”?
顺便问一句,阿芙和消费者是否建立了长久的关系,消费者买阿芙需要大海捞针一样搜索吗?
如果微信能够承载电商,势必倚靠更多的人力成本和其他的成本,势必要追求盈利,也就必将同样面临“原罪”!老祖宗说过: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也没有不需要流汗水的成功。
当然,阿里巴巴是不会给卖家“均天下”的。难道,微信会?
四丶以后“捧微信电商”文章的提升点
1丶展示电商消费的本质
2丶展示微信电商的细节框架
3丶展示微信电商团队的构建思路
4丶展示消费者如何实现找到1000件不同商品需求的操作方法和细节
要不,就别再写了!
其实,让阿里肉痛的绝不是微信将会如何阻止淘宝天猫的电商业务增长,真正让阿里肉痛的是业界和投资者对微信可能削弱淘宝天猫的莫须有的担忧。
能够催逼阿里警醒和前进的是京东这样的实干家,而不是八字没有一撇的微信电商。
微信电商的鼓吹者对于京东丶百度丶门户丶微博网站等其他平台的广告盈利模式只字不提,不免让人反观其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否有意为之,甚是了无乐趣了。
微信是一个伟大的通讯工具,我也喜欢用。但微信目前不会是一个伟大的电商通道。
还是那句话,现在微信电商还没有展示出足够的细节和可能性。
子道
20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