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收购高德地图及电子金融混战分析(派代网)
阿里集团在马云的带领下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今天的高度,如今收购高德地图的举动着实让我寻思了几天。更让人想到了当年的收购雅虎搜索,如今网络讨论中比较甚嚣尘上的是O2O或者同业竞争的需求,更有甚者将之归于企鹅的逼迫。不过,从未来的发展看,收购地图是深度发掘用户习惯,配合大数据的构造平台行为。
滴滴打车也好,还是如今正在开发阶段的O2O来说更像是当初的全网B2B营销行为,如今在O2O行业中缺乏平台,而阿里此行为正是构造平台的展现。
试想一下,如果将平台中的商家在地图中明确标出,并且有充足的数据分析能力,找到商品销售的轨迹图,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内最大化商户的影响能力,充分发掘本地购物需求,并将相应半径的物流配送做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提高物流速度。对电子商务最后限制的瓶颈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突破。
而以商务为基础,不仅创造出了支付宝,物流系统,大数据等。更为其他行业的入网提供了基础设施和便捷的条件。
阿里集团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其野心是不难看出的。但是如何将大数据与地图产品进行有效的关联是相对困难的,也就是说如何将其转变为有意义的产品,如何将产品投入市场进而盈利。为平台中的商户提供简单,便捷的操作,为商品销售和数据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电子金融最近也是很火热的,但是问题也是不断地涌现出来。
现在做的最受关注的当然是拥有更多网络优势的“高新”企业研发的产品。从销售的角度上看,是“余额宝”“理财通”都是拥有亿级用户的“产品创新”。但却不能说是好的商业模式,虽然普及了部分网友对于理财的认识,明白了理财是可以获得相对高额收益的,但是却没有说明理财风险。而且这种超高额的收益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即增加了资金空转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融资成本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都是不健康的。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做法呢?这也许就是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观与运营方式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原因。先通过网络渠道和媒体公关获得大量的关注,获取流量和用户,再不断变更创新产品,获得收益。而对于资本来说也是经历了从烧钱到回报的过程。
对于电子金融的立法,监管仍不健全的。P2P等方式也需要经过检验才能够断定是不是能够避开非法集资这个“是非之地”。
现在的电子金融采用的都是T+0的方式,而所谓的定期存款无非是购买商业保险的性质。虽然在前台唱的热闹的是阿里丶腾讯等公司。但背后被炒热的是众多的保险公司,为不能在银行等金融场所进行销售的保险产品提供了渠道。为了争夺用户关注更进一步提高关注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入场公司的审核标准。为网络金融的安全性制造了些许不安。
而从公司的盈利等角度说,短期内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审核都可能是毫无结果的,并且在资金运营的层面上说,仍然可以提供更高额的回报。也就是所谓的“庞氏骗局”。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阿里不能够提供“保本保收益”承诺的原因所在。
2013年末各家国有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2014年初的利率一定上浮才是相对正常的比率。而诸如类“余额宝”型的产品,经了解,银行甚至有更高收益的产品。只是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小额资金的用户可以尝试,但如果达到了一定规模的资金仍建议专业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