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商业模式:电商UGC(派代网)
文/陶小开
在网络文化中走得最文艺范但是有点重口味的豆瓣网,到底如何进入真正的商业化呢?
豆瓣东西刚刚出来的时候,有人就在断言豆瓣电商将会起航,当然也有不少人言语说豆瓣东西最多就是美丽说或者蘑菇街的升级版,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浏览丶评论和分享,在这个3.0的互联网时代,社会化的互动无疑是最重之点。豆瓣本身在社区上面就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用户群的垂直深度也是异常的高,从数码丶美妆丶食品丶服饰等各类的商品,当然,本人认为豆瓣本身是可以去做直接商业化,产品定位是创意类,尤其是音乐和图书市场。但是对于数码丶服装等还是不要去接触。
实话说一点都不意外“东西”的上线,但只是有点接受不了那种布局,再怎么说我以前是做产品的,我做网页设计的,加上这一年开始做电商,整体给我的感觉是有点二,文艺青年不像文艺青年,普通也不普通,俗称:四不像。
不过豆瓣网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在山寨盛行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豆瓣属于一个没有美国硅谷影子存在的网站,而且很主流。
在一切都以“快”为发展宗旨的互联网行业,在we大会上面,pony马就有讲这个,而一直以“慢”文化的豆瓣,面对现在的商业化的冲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进一步面向成熟,不得不开始从以前的忠实优质用户身上挖掘价值,这也是我在上文里面提到的豆瓣的商业化进程还是需要慢节奏。互联网的快是针对行业和人群,而豆瓣确实是一个异类,最主要还是瞄准自己的终端用户。
现在这个平台,养活300多员工,承载了7000万文艺青年的社交生活圈,挣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行业推动的一个分层经济的结果,和我们前几天的屌丝经济在某个角度上是完全对立的。
豆瓣小组里面的人群比较奇怪,他们内蕴很深,有那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节奏,所以小众化丶个性化丶波普族特质明显的他们并不太乐意掺和到铜臭中。而小组上面的链接的贩卖也是极其的便宜,8个链接+2个图片一个月才1500大洋。
上线第一天,我就登陆了东西,那天很好奇的思考了半天,发现豆瓣的“东西”不是一般的少,似乎没有经过严重的思考调研以及页面测试的结果。而今天再一次上去,发现豆瓣在用自己的模式在为电商铺路,他们的路途也选得很明确,而细节了这个慢节奏的他们,也合适在这个节奏下面去把自己那片天空做得更加的强大。
典型的慢文化和无处不在的小资情调,让“东西”的导购绝不可能和蘑菇街丶美丽说这样泛大众化的同行步调一致。对此,豆瓣似乎志得意满,因为这依然是豆瓣特意调制的文艺范购物模式。从最近的一个活动,就如我今天的头图,豆瓣的文艺范就是晒单,也许是环境的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你会发现,这个晒单的品质是异常的高大上,根本是不是微博那种屌丝用户群可以比拟的。
所以到头质量,内容的质量成为了豆瓣最关系的一点,把门槛做的足够的高,邀请制度,口碑,忠实的用户群体和用户素质以及文化气息。当然,也会发现,有不少人拥有邀请权,但是开放度很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足够的保持这个节奏和神秘感,足以挑起大家的口味。
目前的收费模式,我们可以从界面以及代码上面可以看出,直接是在链接上增加产品的追踪代码,电商方能判断购买来源,然后按照成交额的一定比例与豆瓣分成。
用户的慢节奏,谨慎的节奏,这种是想而怕,不过由此思考,可以有内容的UGC到视频的UGC,其实在电商的实现方式,豆瓣可以尝试一下属于自己的UGC。
当然更关键的还是继续延续豆瓣的生存模式,用户在“东西”上的行为都可以选择性地分享到个人的豆瓣广播中。其豆瓣友邻也将可以看到用户的商品喜好和评论意见,从而形成商品的社交推广,为他人的消费提供决策帮助。
有媒体报道称,豆瓣曾与QQ空间有过一次短暂的合作,在腾讯的用户群那里开设入口之后,蜂拥过来的人流——多半都不是豆瓣群聚的那种文艺青年,带来了十分喧嚣而品质低下的内容和社交,反倒损伤了豆瓣原生用户的访问体验,最后豆瓣中止了与QQ空间的合作,这也意味着豆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做好准备如何迎接这些“长尾”用户。
豆瓣的电商,依然没准备好,它只是开设了一个口子,想要文艺青年们自己去建立一个经过豆瓣筛选后依然文艺范十足的电商世界,就如豆瓣极度相信“推荐的力量”。
他们也信奉着那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微信公众账号:陶小开(microt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