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VS饿了么:餐饮界“淘宝”头衔争夺战 “这个方向太TMD激动人心了”
出生于1985年的张旭豪西装革履,仍遮盖不住已经明显发福的肚子。1月28日,他特地跑到北京,在距离美团网总部不远的798,宣布饿了么成功融资3.5亿美元,“我们在半年之内,估值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剧变。”他说。
面对吃惊的眼神,他还意犹未尽地补充道:“我们的目标是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2014年下半年,O2O领域频现巨额融资。快的打车、滴滴打车,美团、饿了么……纷纷融资备战。O2O领域也从一个屌丝创业集中地,开始变为巨头竞争的角斗场。
巨头的进入和融资让O2O创业从机会遍地,进入了下半场,也就是决胜负的阶段。出行和外卖是这场O2O大战的起点。目前,外卖已经加速进入了“下半场”:比拼的是深耕细作、现金为王和线下运营。
“就跟2014年的打车一样,外卖将是2015年上半年资本最集中、砸钱最凶猛、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一名外卖网站高管对《中国企业家》说。
张旭豪称,饿了么就是要做餐饮领域的淘宝。想成为“餐饮界” 马云 的肯定不止他一个,饿了么宣布融资前,美团已确认融资7亿美元,外卖也是他们重要的火力场。
军火仍在不断集结,“到家美食会”宣布获得5000万美元融资;“零号线”公布融资3000万美元; 雷军 投资了“我有外卖”;“生活半径”融资5000万元后,也正秘密启动第二轮融资。
再往外看,BAT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入场,甚至随时准备“抢跑”。业内人士的判断是,“最多半年内,天下格局将定。”
“这个方向太TMD激动人心了”
在手机行业,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雷军 本来打算投资黄章做手机,结果以投资人身份接触黄章,把手机的核心技术与机密都了解清楚之后,雷军自己创办了小米并大大反超了魅族。于是小米和魅族成为手机行业两大著名的“冤家”。当然,在雷军口中,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美团和饿了么之间。
“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外卖的,第一想法是要收购他们。”美团网负责外卖业务的副总裁王慧文对《中国企业家》表示。2013年7月,王慧文去了上海,跟“饿了么”两个创始人张旭豪和康嘉见了一面,谈到了“收购”。结果“饿了么”很干脆地拒绝了,“他们还是有敲钟梦想的。”王慧文笑着说。
眼看“收购”不成,美团退而求其次想到了投资。“当时他们的价格还不那么高,估值5000万美元,想让我们投1000万美元。”
但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当《中国企业家》向“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求证这个故事时,张却轻描淡写,“没有的事,当年只是吃饭时随口提起,没有人当真。我们还想收购美团呢。”他转过头来,特意强调了一下“收购”两个字。
尽管双方说辞不一,但两家公司确实从当初互具善意,迅速发展到狭路相逢、你死我活。既然不能收购和入股,美团干脆自己来做。
美团不能接受“外卖”阵地被别人占领的理由正如王兴所说—在互联网上高频带动低频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所以美团会优先把大众高频的事情做好。尤其是外卖,这是一个很高频的事情。用王慧文的话说,“这个方向太TMD激动人心了。”
2013年11月,美团外卖上线,至2014年11月9日美团外卖日订单超过100万单,而王兴认为外卖市场还有更大空间,“中国有13亿人,每天3顿饭就有40亿顿饭,他要么在家吃,要么送上门来。即使10%的比例就是4亿次。”按照平均客单价30元,也就是120亿元的市场规模,何况其中还有数十亿次的支付场景,这是一个天然形成闭环的商业生态。美团不可能坐视这么重要的一块市场落入他人之手。
从“团购”开始切入的美团,和切入垂直领域“外卖”的“饿了么”,终于站在了一个巨大阵地的两端,用当下时髦的概念来说,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互联网属于天派,物流属于地派,线上的生意是互联网公司的强项,但是到了线下,拼的就是运营、执行力和控制力,这是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软肋。”供应链管理研究专家、O2O资深观察人士黄刚对《中国企业家》表示,目前做外卖的公司里面,没有几个人是做物流出身的,这将会成为极大的短板。
王慧文跟随王兴三次创业,目睹了互联网从社交到团购再到O2O的风口转换,他总结王兴之前的“校内网”创业,是属于“长板制胜”,而到了团购,则是“短板制败”。社交产品只要有人抓住一个关键点做透,产品就起来了,但在商业产品里面是“短板制败”的,“你要把好多的要素做好,才能让一个用户满意,所以你必须组建一个非常完整的团队,每个部分都有人把关,有人在负责,而且基本靠谱。”
如果要比较美团和饿了么的打法,美团更像孤军奋战的勇士,而饿了么则善于联合“八国联军”。美团至今没有投资任何一家O2O领域公司,包括外卖,也没有联合过其它互联网巨头(阿里的投资更像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而饿了么则联合大众点评、京东甚至 腾讯 ,在信息、支付、流量各个层面都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