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公司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了,它会代替出租车吗?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打车应用Uber于昨日宣布,将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在匹兹堡建立Uber高级技术中心,该中心的项目中包含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与设计,以及各种汽车安全技术。而与此同时,有消息称,谷歌也正在试验自家的打车应用。两家公司的决定让不少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因为谷歌曾经通过自家旗下风投公司Google Ventures向Uber投资2.58亿美元,并且谷歌首席法务官、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David Drummond已经于2013年加入了Uber董事会。据悉,德卢蒙德已经向Uber董事会通报了谷歌推出自家打车服务的可能性,Uber高管也已经看过了谷歌打车应用的用户界面截图。

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在科幻电影、或者动漫中看到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描述,在这其中,我认为《机动战士高达SEED》中描绘的场景是最为接近现实的。在这个架空的世界里,居民的出行全部依赖于自动驾驶的汽车,用户只要通过便携式的终端呼叫汽车服务,就会有空驶的无人驾驶汽车在他们的面前停下。这是一种技术上可能的设定,通过电脑统一调配的无人驾驶汽车,完全取代了人工驾驶,使得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以一种近乎轨道交通的方式在城市的道路上穿行。

  尽管有不少人是因为谷歌近年来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才了解到无人驾驶技术的,但实际上,无人驾驶汽车并非是最近才兴起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德国的汽车厂商就已经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了,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类无人驾驶汽车往往只能在实验的环境中进行模拟行驶,很多时候还离不开驾驶员的手动辅助。 汽车厂商们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其实是基于一个十分明确的目的——减少因人为失误而导致的车祸事故。 现代汽车上必备的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就是相关研究下的产物,用自动化的手段代替驾驶员执行反复踩踏制动踏板的操作以防止轮胎被锁死,从而有效地阻止汽车失控侧滑。

但有趣的是,汽车厂商原本出于安全考虑而开发的无人驾驶技术,却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关于其安全性的讨论。尽管相关公司都表示在技术成熟前不会贸然推出无人驾驶汽车,但有民众表示,即便无人驾驶技术成熟了,自己也不愿意将生命托付给冷冰冰的机器。我们很难说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毕竟没有人情味的机器可不能像北京的哥那样和乘客聊天打屁,我们的确很难信任一个没有同情心的机器。例如,在民航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十分普及,除了起飞、降落以外,无人驾驶系统几乎可以代替飞行员完成整段航程,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更情愿信任由经验丰富的机长做出的判断。

   从ABS以及民航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的情况来看,无人驾驶技术也许将作为辅助安全系统首先搭载在有人驾驶平台之上。 当汽车的驾驶员出现状况(例如酒驾、药驾乃至猝死)的情况下,代替驾驶员接管车辆的行驶。又或者在驾驶员的监管下,在特定区域进行自动驾驶的尝试。但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我认为仍应由驾驶员接管控制权,无人驾驶系统予以辅助,毕竟人类的判断能力在很多时候还是超过机器的。

  相比于谷歌这样奉行技术至上的公司,我认为,Uber更可能在无人驾驶领域做出一番成就。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有的无人驾驶技术除了“丑”以外,已经达到了足以实用的地步。这也是谷歌认为自家的无人驾驶技术将在两到五年之后得到应用的底气所在。但 相比技术领域的突破,我认为更大的难题是来自于监管层面的,这一点和无人机快递的窘境十分接近。 Uber的优势在于其善于将技术的进步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并且能够在与政府部门的博弈中占据上风;而谷歌很多时候则显得过分“循规蹈矩”,以至于其不能把握机会做出突破。Uber比谷歌更加能够推动监管制度的创新。这样看来,作为出租车行业终结者的Uber,还可能终结掉人类驾驶员呢!

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无人驾驶汽车都将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出行方式的变革将深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但革命不会一蹴而就,中间的过渡时期将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社会与技术革命的磨合期,可比司机与新车磨合时间要长得多。

好好珍惜你的驾照吧,别再动不动就违反交规了。毕竟,也许我们将是掌握机动车驾驶技术的最后一代人呢。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