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公司从亏损到资产总值达1600亿元,旗下5家上市公司,王石和孙宏斌都自愧不如!
地产圈之外,很多人知道 王石 ,却未必知道 刘晓光 。
事实上,见到刘晓光,王石也要敬三分。地产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台上一回事儿,台下又是一回事儿。说起圈子为王,我们可以脑补一个画面,老一拨的地产圈群英会上,王石、刘晓光、 冯仑 、 潘石屹 、 任志强 等一众地产大佬聚起来。论起江湖地位和口碑,大家都算眼明心亮。有人说刘晓光这一生,可以说是“半是失意半是成”来形容,做成的事情太多,未竞的事情也太多。扎根政商三十载,太多故事从眼前滑过。一个熟悉刘晓光的地产大佬曾私下里感慨,倘若刘晓光掌管了万科,门口就不至于出现野蛮人了。
深耕楼市三十载,风云变幻间, 首创集团 董事长刘晓光带领首创从亏损到资产总值达1600亿元,旗下5家上市公司,不得不令人竖起大拇指。据刘晓光回忆,他在担任计委商贸处副处长时,案头总是堆着太多需要审批的单子、文件。有一天,忙到半夜两点,刘晓光发现门口站着一个人。
“手里的项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
“这个项目需要投资10个亿,你有吗?”
“你批了我就有。”
刘晓光签完字,那个人兴奋得差点跌一跤,他就是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在政府工作的这段时间,偶然认识了潘石屹等下海较早的企业家,这段经历由此奠定了刘晓光在地产圈的江湖地位。
2004年博鳌地产年会上,任志强准备抨击一个地产项目,刘晓光用委婉的口气说,“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任的话语就此变得和缓,甚至颇带委屈地辩解,“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业内人士指出,能让任志强收声者,唯刘晓光一人。对刘晓光,任像是对待兄弟一样,态度极为诚恳。
当问及为何任志强对他如此不同时,刘晓光说,多少年的兄弟感情。而后又笑着调侃,首创是华远的大股东之一。
这位首创集团的前任董事长曾拥有三重身份:国企的职业经理人、共产党的干部和曾经的官员。极具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的角色让刘晓光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在中国的转型期,这种身份让刘晓光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但也不得不接受体制的制约。
先烈
刘晓光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小人物在命运的大潮中不甘寂寥。1955年出生的刘晓光,当过兵,也当过工人,上过大学,当过官,也下过海。
1995年,是刘晓光命运的拐点。在此之前,刘晓光曾就职于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一路从商贸处的副处长、处长、总经济师升任计委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那一年,组织上指派他去完成一项整合国有资产的重要任务。这个摊子的资产有97亿,分散在170个公司,让刘晓光难受的是:他接手这个企业的时候,账面上有一亿多现金,最难的时候,只有300多万现金,工资都发不出。
其实刘晓光的命运也是那一代人的命运。
那个年代,弃官从商是一种趋势。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仅仅92年全国就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其中最为知名者,是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时任北京市旅游局局长的薄熙成,辞职下海,创办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
“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和之前的企业家相比,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东意识的企业家代表。”财经观察家 牛文文 这样评价“92派”。刘晓光“下海”后,将体制内存量资产进行市场化运营,在极其复杂的时政背景、市场环境下重构了“首创系”。
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如何塑造国企的体制和机制。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过渡过来的,它们既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又是政企不分的载体。认清这一点之后,刘晓光着手建立企业经营者的股权机制,也就是收益权。他坚持市场化原则,旗下的企业哪家效率高就优先发展哪家,带动整个集团发展。
“机制不灵的国企迟早要死,迟早的问题。要不死,也像个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刘晓光说。
新官上任三把火,针对国企体制的弊端,刘晓光开出的第一个药方就是改制。“改制后,我们提出来,只要是亏损的企业,就立即消灭。”从1997年到1999年,两年之内,首创集团消灭了下属的8个企业。
“当时有些人要上街,我说你敢上街,我就告你,为什么我告你呢,我给了你2000万的资本金,你没给我挣钱,亏了,你还告我?我先告你得了。”刘晓光强调,“我们提出来亏损一个消灭一个,亏损就消灭,这也是我们的机制。”
在刘晓光对首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之时,同为92派的万通六君子在海南捞到第一桶金后,也陷入了痛苦的窠臼,因为各自价值观的不同,分了家。而同为92派的中诚信的毛振华,那一年也不是很顺畅,中纪委对毛振华进行了调查,尽管全身而退,但对他的影响很大,“在中国做商人,太不安全,模糊的东西太多。”
同时踏上征程的,刘晓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冯仑语),万科王石称他为“地产元帅,学习的榜样”,顺驰的孙宏斌称他“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