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撞上全球大跌 “时间的玫瑰”在前方
“英雄磨难多”,中国最大的独角兽之一小米,在上市之际遭遇了资本市场最艰难的时刻。不过,未来等待小米和投资者的或将是“时间的玫瑰”。
小米认购“遇冷”背后
过去的一年,小米风光无限,用 雷军 的话说是“逆转之年”,也是“跨越之年”。小米用了7年时间跻身千亿俱乐部,完成这一目标苹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国内阿里用了17年,腾讯用了17年,华为用了21年。
因此,作为中国成色最足的独角兽,小米的上市备受关注,国内外投资者早已摩拳擦掌。不过意外的是,小米认购“遇冷”了。
有数据显示,小米已有14家券商累计借出保证金逾97.64亿港元,其中包括 国泰君安 借出30亿港元、 富途证券 15亿港元、 时富金融 13亿港元、耀才证券13亿港元、辉立证券 9亿港元等。以公开集资近24亿元计算的话,目前已超购3.06倍,低于此前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遇冷”背后,整个资本市场正在经历最艰难的时刻,全球股市陷入动荡,A股港股双双进入技术熊市。
调整的根源则来自于美国的三大利剑:一是美元走高带来的全球资产价格调整;二是美联储加息引发的流动性恐慌; 三是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仍旧甚嚣尘上。
三重影响下,权益市场承压明显。周一美国三大股指集体下跌,道指收跌逾320点,跌幅达1.33%,报24252.80点,为近两年来首次收于200日均线下方。中国沪深两市持续下行,沪指今日盘中跌破2800点创两年新低,上证50更是一天内大跌3%。港股也“跟跌为敬”,恒生指数收盘大跌1.8%,根据华宝证券的量化分析,港股目前已向下突破了重要支撑位,趋势上已跌破近半年低点,中短期趋势跟踪系统已全部转为看空。
横向比较来看,其实小米并不是唯一一家受影响的公司,近期在港股上市的新股均普遍有申购遇冷的现象。本质上来看,这与近期港元拆解利率hibor攀升有关。截至目前,一个月期hibor已从1.85%攀升至2.01%,而利率的上升往往带来新股认购成本的上升,因此,倘若小米首日涨幅不利,投资者可能会损失惨重,难怪券商借出保证金的意愿稍显低迷。
在异常谨慎的市场情绪下,小米认购低于预期既属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6月28日12时将会是申购截止期,根据惯例来看,新股投资者往往会为避免过早锁定资金而选择最后一日认购,因此最终的数据或有变数。
市场由热捧转为理性
小米本次所谓的认购“遇冷”其实也与整个市场对独角兽认知的转变有关,而这种转变,最主要的体现是在资本市场上。
对于独角兽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饱受考验的时代。
A股上市的 药明康德 在16连板后持续震荡回调,目前已从138元/股的高点下挫至93元附近,跌幅高达33%;工业富联也在上市第三天后开板回调,目前也已撇去30%的涨幅,跌至18.27元。除却股票市场之外,独角兽战略配售基金募资也并不顺利,此前虽高喊“3000亿”,但最终难耐只有1000多亿。
港股市场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此前申购火爆的独角兽 阅文集团 、 众安保险 、 平安好医生 等集体破发。
这些事件其实都剑指一个事实,那就是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态度已从此前“炒新概念”的狂热回归至投资的理性了。也正是因为独角兽企业估值的不确定性,使得追求“确定性溢价”的长线投资者仍在踟蹰。
如何看小米估值
关于小米的估值,市场上其实并没有一致的预期,雷军说小米是新物种,既能做硬件,也有深厚互联网基因,还是一家有电商基因综合性企业,估值是腾讯乘苹果。
但正如前文所说,谁又能给独角兽一个准确的估值?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提到的理论称,如果企业价值是整个冰山,那么依据财务报表信息估值只能反映浮在水面上的企业价值冰山,因此,如果只依赖招股书上的静态数字给出的估值也不能发现隐藏在水面之下的企业价值驱动因素。
以亚马逊为例,1997年亚马逊以网上图书零售商定位上市,并无盈利,股价仍能达到124美元。专业人士认为,当时亚马逊业务的持续经营价值只能解释5.5美元,而剩下的高估值都是市场对于未来亚马逊增长空间给出的溢价。
2017年,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企业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它既不是内部培育,也不并购,而是利用自己在智能手机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用户、工业设计、供应链管控、品牌、渠道、资金等资源能力,与外部优秀创业团队进行资源能力交易,与优秀创业企业共同成长,共享收益。赋能交易模式迅速把小米从一家智能手机企业转化为智能产品生态型企业。
因此,投资独角兽需要的不仅是风险承受的魄力,更需要的是敏锐的商业洞察力。
腾讯上市14年,价值逐步被发掘,市值最高翻了近800倍;亚马逊亏损20年,估值却超8000亿美元,累计涨了800多倍。
现在历史惊人的重现,小米能否成长为像腾讯、亚马逊这样的巨无霸,其实不仅有赖于小米自身的生态布局,更有赖于成熟的资本市场和一群有洞察力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