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封面上的中国企业家,都讲了哪些故事?
自1917年创刊以来,美国《福布斯》杂志一直以“关注实践和实践者”为口号,倡导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如今,它已与《财富》《商业周刊》和《经济学人》齐名,跻身全球财经界四大杂志行列。
《福布斯》经常以人物特写或人物群像作为封面故事。不过,对中国企业家而言,成为《福布斯》中文版以外版本的封面人物并非易事。那些登上该杂志封面的中国经济风云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
雷军 ,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
《福布斯》杂志网站2014年12月初宣布, 小米科技 创始人 雷军 当选《福布斯》亚洲版2014年度商业人物,雷军由此登上《福布斯》亚洲版封面。45岁的雷军以99亿美元的身家高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8位。他每周工作近100小时,鲜有时间陪伴妻女,也很少出国旅行。
如今的辉煌或许在20多年前就已埋下伏笔。大学时代,美国作家迈克尔·斯韦因的著述《硅谷之火》点燃了雷军心中的梦想。“第一次翻阅《硅谷之火》,我就为硅谷涌动的技术革新与创业浪潮所震撼,在心中播下了做知识英雄的火种。那时我18岁,刚刚上大一。”
大四那年,雷军与同学首次尝试创业,生产仿制汉卡,结果被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挤垮,吃饭都成了问题。1992年初,雷军加盟 金山 公司。从22岁到38岁,这个著名的“中关村劳模”一路做到公司总裁,5次带领公司冲击IPO,最终成功上市。2011年7月,他出任公司董事长。
事业有成,名利双收,但雷军还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创业20多年,我能不能亲手创办一个百亿美元的公司?”“创业小米,就是圆我梦想的一个方式。仔细研究以后,我决定从当时红火而用户满意度却不是很高的智能手机市场创业……用互联网思维做国内最好的安卓智能机。”
为了取经,雷军认真研究了 马化腾 等大佬的创业史,还专门去杭州跟 马云 聊了3个小时。求贤若渴的雷军列出了一个很长的名单,打了90多个电话,把潜在的合作者一个个约出来促膝长谈,“恨不得从早上谈到晚上一两点”。
数月的煎熬终于换来了小米的创业团队。2010年4月6日,中关村银谷大厦,雷军与其他6位创始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开始“闹革命”。这些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老男人”分别来自谷歌、 摩托罗拉 、 微软 和 金山 等重量级科技公司。他们都将创办小米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创业,但这只是第一步,他们的梦想要靠手机产业链上的数百个供应商来支持。
“85%的供应商起初都拒绝了。”小米创始人之一刘德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他们不厌其烦地跟厂家谈判,见了一千多人,甚至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不久,他们就乘飞机赶到日本造访夏普公司……
几经波折,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正式发布。其硬件配置几乎都达到行业最高水平——双核1.5G处理器、4英寸夏普原装液晶屏、800万像素摄像头、1930毫安大电池,而这样的高配置定价只有1999元。手机一经推出就获得广泛关注。
时至今日,依靠低价格和较高品质,小米公司2014年上半年实现了55亿美元的销售额,超过2013年的全年销售总额。仅2014年11月11日一天,小米就售出116万部手机,将15.6亿元收入囊中。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仅次于三星和苹果,跃居第三。在中国国内市场,它已超过三星成为最畅销品牌。
马云 ,经常被当成“骗子”
2000年7月10日, 阿里巴巴 网站创始人马云登上了《福布斯》全球版的封面,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画面中,他双拳紧握,表情兴奋,像是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
《福布斯》资深编辑马修·施夫林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我们认为这家网站潜力巨大……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千上万的商人都在这里买卖各种商品,印度产的活塞,出自荷兰的猪腰,应有尽有。这是个非常好的市场,很有潜力。”
时隔近11年,《福布斯》亚洲版也刊登了马云的封面报道,这时他已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的掌门。
一路走来,甘苦自知。马云生于1964年,还是个孩子时,他自学英语,每天骑自行车去杭州唯一一家接待外国人的酒店做导游。二十世纪90年代初,工资不足百元的马云和伙伴们凑钱成立了 海博 翻译社。面对月收入交不起一半房租的窘境,他独自背起大麻袋去了义乌,回来摆地摊卖起了小礼品、鲜花、内衣、手电筒……虽然饱受委屈,但两年后,他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还组织起杭州第一个英语角。
1995年,随商务代表团赴美国做翻译的马云第一次接触到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回国后,他借了2000美元建起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在那个很少有人听说过互联网的年代,推销中国黄页的马云经常被当成“骗子”。1997年底,中国黄页创造了700万元的年营业额,但与杭州电信合资的失败让马云被迫辞职北上。
经过不断摸索,马云的B2B思路逐渐成熟,1999年3月, 阿里巴巴 诞生。在最初的创业“据点”——杭州湖畔花园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里,马云和“十八罗汉”“没日没夜地工作。房间的地上有一个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用马云的话说,当时的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我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学到的一课就是必须保持团队的价值和视野,不断创新。只要不放弃,就拥有一线机会。当你的力量还很渺小时,你必须非常专注,靠你的大脑而不是力气生存。”
8年后,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一举成为当时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15年后,该集团在纽交所上市,登顶全球最大IPO,总市值远超亚马逊公司和亿贝公司。
传统行业的精彩故事
雷军和马云都依靠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其他中国企业家则大都出自传统行业。
如2001年8月6日,《福布斯》全球版刊登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的封面文章;2002年3月18日,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登上了《福布斯》全球版的封面;2005年2月7日,《福布斯》亚洲版和欧洲版选取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作为其封面人物。
虽然来自传统行业,但他们的故事也很精彩。
当年30多岁的新厂长 张瑞敏 ,面对亏损近150万元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带头用一把大锤把相当于全厂职工两年工资的76台问题冰箱砸成废铁。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锤砸出了员工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有缺陷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理念,更砸出了客户心中的世界品牌——海尔。
刘永行白手起家,从艰苦的养殖业起步,在不起眼的饲料业发展壮大之后,又进军重工业,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制造业王国。公司不上市,不做房地产,自嘲不善于和政府拉关系,却连续10年荣登富豪榜,被誉为财富“常青藤”……
周海江用了整整17年,从一个丢下铁饭碗的大学教师蜕变成一位瞄准国际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他敢为天下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投资相当于全厂一年利润的160万元打广告,帮助红豆品牌跻身首批“中国驰名商标”行列。他率先推行“内部市场制、母子公司制、内部股份制和效益责任承包制”,充分释放了企业活力。他谋求突破地域和产业限制,积极与国际采购集团开展合作,带领 中国服装 业在全球化竞争中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