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下沉,老年产品爆发,正是文化投资的良机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金融业改革开放决策部署,推进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丝路 国际金融中心 建设,促进中国同世界的交融发展,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清科创业、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大西安产业基金、西安资本以及中科创星协办的“2018全球创投峰会”于2018年9月5-6日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召开。
现场,光华基金主管 合伙人 陈小莹、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 季薇 、元禾厚望合伙人 孙文海 、 杉杉创投 副总经理 徐斌 围绕《大文化》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辰海资本 创始合伙人 陈尘 主持了这场对话。以下为对话精华,经西安创业网(www.XianDream.com)编辑:
陈尘: 开场我想请各位嘉宾两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和各自背后的机构。
陈小莹: 我来自光华基金,今天坐在这里感觉又轻松又沉重,上一场听完之后又是火箭飞机,又是大炮的,我们这场大部分的文化企业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一些设备,我们有的是人,我们相对自己非常轻盈。第二,有一点点沉重的在于,现在整个的政策监管也好,二级市场也好,相对而言对我们文化企业监管还是相对比较严格的,比起对于硬科技来说,那样的宽松和鼓励来说,我们目前稍微处在相对沉重的短暂的阶段,我们这个基金大家听到的比较少,因为我们是新成立的一只基金,比较年轻,我们主要是focus在泛娱乐,消费和体育娱乐的赛道,基本在大文化范围之内,我是内容产业出身,后来做影视投资,现在和其他几位合伙人,来自IDC和 赛伯乐 合伙人一起做了光华基金,今天非常高兴认识大家,期待后面的分享。
季薇: 我们已经第九个年头了,在TMT领域做比较广泛的布局,在文化消费,科技金融和企业服务都有一定的投资,目前投资150家企业,C端的一些企业大家耳熟能详的,像 海蝶音乐 , 51信用卡 等等,我们在对于企业的一些通用型服务,或者科技在场景的落地方面也有不少的投资。我们从10年设立第一只人民币基金就是文化基金,在内容和内容相关领域投资七八十家,和各种形态的内容相关领域里面我们都有自己的投资。我们是一家主投型机构,90%以上的项目,我们是主投的,与那些纯财务投资人不太一样,我们会做产业的孵化和控股企业,手把手经营的一些我们认为核心的企业,我们也和大的媒体集团,比如 人民网 共同孵化媒体内容的公司。我们有我们的产业园去孵化数字阅读等等领域上下游产业的公司,最近我们也会管理政府宣传部委托我们管理的文化产业的基金。
孙文海: 我来自于元禾厚望成长基金,消费升级和文化产业都是我们关注的方向,这是我们基金的一个关注的重点方向,我自己个人在创投这个行业里面已经有17年的经验了。从最早的SP开始投起,投SP,投游戏公司,投影视制作公司,包括文化的内容制造商,文化产业的渠道商,我们在这里面都尝过甜头,也吃过亏,期待今天下午的论坛和大家有比较好的交流。
徐斌: 我来自与杉杉创投,整个杉杉从时尚起家,新能源转型,多元化的大文化消费的投资平台,我们在过去几年也投了一些影视的,游戏的一些娱乐类的公司,包括财务投资,包括产业投资,我们这两年在旅游产业方面重金布局,投了一些旅游景区,也收了一些游戏公司,并购百度的游戏业务。我们自己搞了一个文化产业基金,我们除了文化材料以外,包括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和新材料,也是属于多元化的投资公司。
陈尘: 虽然都是投文化的,每个人的个人背景都有不同,先从行业出身的徐总和陈总聊,文化每年都有很多新东西,也是2C的,今年和未来文化行业的用户和受众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新的东西是你们关注和感兴趣的。
徐斌: 文化行业它宽泛的角度比较广,比如传媒也可以算文化,娱乐也可以算文化,包括影视,动漫和艺术品都可以算文化,文化从消费的角度,前几年大家有一点粗放型的,都追一个剧,都玩一个游戏,接下来更细分,个性化的多一点,产品多元化多一点,我们最近看一些艺术方面的,艺术馆,艺术服务的,大的影视,娱乐基本上投完了。所以我们看一些中国东 方元 素的内容商,包括一些苏绣,真正有文化底蕴的,真正有故事的这些文化项目我们最近看的比较多。就像我们当时做服装一样,90年代的时候,每三套衣服有一套买杉杉的,我们判断WTO以后服装也是多元化,有女装,男装和休闲装,我们认为文化也是,人的消费的角度又开始提升了,所以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小众,但是广度越来越广,今后的消费还是以精准定位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陈小莹: 因为文化从宏观来讲,它是特别多元的一个多面体,从投资角度,文化是植根于社会和植根于人口,最广大基础产生的产业,看今年或者以后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先要看清楚社会结构的趋势和人口的趋势。
打个比方说,像社会结构这方面,我们这些年看的非常清楚,原先大一统的思想的情况被打破,十几亿人同看一台春晚已经过去了,像斗鱼,虎牙这样的公司都是抓住了这些分众的趋势,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生根,最后长出来的独角兽,这个趋势大家都看的非常清楚。另外一个趋势是人口的趋势,在中国目前的这个人口结构下,大家看到可能还是中青年为主的人口结构,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长期国策产生的作用,人口结构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中国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多,针对他们的文化产品,我们现在如果开始投资,像我们基金更多布置在早期,我们是不是更关注一些和老年人有关的文化产品?比如说一些陪伴类的,比如说一些听书这样的产品,因为那时候到那个年代的老年人,他都是在一些移动智能手机,和他们一起成长的这些老年人,他们已经会使用移动智能手机,会在上面获得能力,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陈尘: 季总和孙总你们今年看到什么有意思的文化领域比较潮的事件吗?
季薇: 我刚才听小莹总讲既有认同的部分,也有不认同的部分,文化是研究C端的,研究人群是文化投资里面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人口结构的年龄层,结构的研究是未来你做的布局,你看的是未来,你非常重视,你对未来的人口结构做布局我也认同,文化能够发展起来也和经济息息相关,12年到6000美元的GDP,16年到8000美元,有那么多创业机构,创业公司在这个领域里面生根,有不同形态的产品能够出现,都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和人群的变化,我和小莹总想探讨的是,不单是根据每一个年龄段人口的占比看变化,哪些是新的东西?我们确实要看新的东西,我们举个例子来讲,中国现在90后,00后的人口占比,占整个人口的24%,但是去年他们在数字娱乐里面的消费占到百分之五十几,到2020年他们在数字娱乐里面的消费就要占到68%,2/3都是他们来支出的,新人群他们带动文化消费更具有意义,新型的产品的出现,新型的这些内容形态,在年轻人群里面的渗透率更加高,他们的带线时长更加长,他们再线付费意愿更加强烈,他们对于整个产业的贡献,或者他们引导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朝哪些新型文化状态发展,哪些新型平台出现,哪些偶像经济等等,潮流问题出现,它具有更多的引导作用,这是业内有时候会探讨的,我虽然是70后,有些90后产品也看不动了,也是我们一起看,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第一个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人用户需求的变化,第二是技术的迭代,这是我们现在特别关注的两件事,也是我们投资的逻辑所在。
陈小莹: 和季总刚才在下面我们有一些沟通,我刚才的意思是指,一个新的趋势是指大的趋势,用户时长这方面和用户使用习惯来看,尤其是90后、00后和我现在非常不一样的人群,他们的文化自信,包括投射到现在国有消费品牌的崛起,他们文化付费习惯的养成,他们对于小众文化和地下文化的热爱,我觉得这是季总刚才说的新的内容产品的诞生,这些方面从几年前就非常关注了,这一点我和季总没有太大的分歧,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我刚才想说的那一点,我们在老年以前是忽视的,我所有人力都配在年轻人上,哪怕作为80后不断学习他们最新接触什么样的产品,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文化。 对于老年人这一块,陪伴类的文化产品是在它爆发的前期 ,随着以后时间的推移,我们内部研究上会配备更多的人,把这一块工作做好并寻求更多的项目投资。
陈尘: 孙总您怎么看投资行业的变化或者趋势?
孙文海: 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从02年从业以来,投资到文化相关的领域里面的一些项目,比如说从02年,那时候最热的文化相关投资是什么是SP,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SP,手机刚刚大规模应用在年轻人的手上,于是玩游戏,玩各种语音提供的文化产品是方兴未艾的时候,那时候投资最热是SP。2004年最热的是网游,因为盛大上市了,带动一大批网游公司上市。从2009年到2015年前后,这一段是VC/PE行业重点投资到影视制造行业的一个时期,为什么从2009年开始?因为中国的创业板开版了,2009年上市很重要的一个企业是 华谊兄弟 ,它替投资人挣了金钱,所以有财富的效应,大家都跟着投,于是投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再往后类似于《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这种节目起来之后,这类企业又起来了,再后来就逐步分散了,没有那么集中的热点大规模的出现,这里面比如说像目的地旅游,如果我们把这个当做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这些东西都开始兴起,这里面一定是结合人口重心的移动,还有消费能力的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和消费能力移动可能不同步,季总更多强调消费能力,年轻人消费能力占大头,陈总强调年龄,这两个轴心偏移当中存在一定的时差,但并不代表有多大的分歧。
文化产业总的结论,我们自己观察的结论,刚才至少有两位同行提到,是越来越分散,越来越专注,专业化的一个方向,就是千人一面的那种文化产品,今后想靠一个文化产品,使得所有的受众都能够接受越来越难,但是这是百花齐放,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陈尘: 几位从不同的角度,有从人口结构分析的,也有从数据的,年轻人人口占比百分之二十几,消费占到2/3,孙总回顾了文化行业的投资里程碑,2000年一直到现在投资热点的变化,能够更生动的举一些案例,刚才讲的都是一些方法和大的趋势,大家最近一段时间有没有看过哪个具体的项目,可能是各位投资的,也可能没有投资,或者你觉得比较有意思别人不知道的。
年轻人的文化,腾讯有一个00后的报告,讲年轻人的爱好,前五位类似于街舞,说唱,滑板,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要讲兴趣爱好,书法,游泳和乒乓球,年轻人群对于兴趣爱好的变化,另外导致他们本身在消费层面的变化,最早年轻漂亮女生最喜欢穿的一定是比较漂亮的高跟鞋,最近在90后里面,高跟鞋的销量是下降的。什么销量增加?有一个词,很多社交平台用户,女生会给自己打标签,AJ控,女生穿的乔丹鞋,苹果手机看体育榜单,在过往半年,绝大部分时间在榜单上占据第一名的的项目叫“赌”,就是二手潮流板鞋的交易平台,很多是限量的,很多用户买不到,就像当年买不到苹果手机从黄牛手上买一样。用户都很年轻,二是成长速度很快,半年时间20几个团队做到单日交易额几百万,单月未经审计管理层的利润近千万人民币级别,这是我最近看到从文化延伸到潮流消费,在我看来特别有意思的,但是也增加很快的一个项目,我抛砖引玉讲第一个。从陈总开始也可以讲最近看到的项目有没有比较有趣的。
陈小莹: 我们最近看了一个偶像团体的项目,它既不像逼债是纯粹的二次元的项目,也不是完全真人三次元的项目,它是一个破次元的项目,既有线上漫画二次元的形象,它构建了一个比较大的世界观,叫易安中学,他培养的这些艺人在里面承担学生的角色,每一个学生有他的固定人设,线上有自制综艺和漫画两部分呈现,线下艺人走养成路线,有每月一次歌舞的演出和技能的展示,偶像团体的项目,第一是在运营上非常创新,虽然现在没有出圈,目前核心粉丝数已经到了8000,在数据上已经慢慢在追赶,我参加过他一些线下活动,线上运营和线下演出相结合,达到了非常好的粉丝黏性。
文化产品有特性,一是黏性特别强,二是变现大多数靠间接变现 ,它的盈利状况去年看是亏损的,如果靠这些演出,目前变现的渠道比较少,我们对比行业其他的公司可以很快的了解,像这样的艺人经纪公司,你出圈之后增长是非常飞速的,所以破次元的这个项目我们觉得是近期非常有意思的项目。
陈尘: 陈总刚才讲的关注老龄化,现在讲的项目是二次元,又是破次元,一下拉回到年轻人的文化,季总最近有没有碰到什么好的项目?
季薇: 知识付费我关注的比较多,还有 喜马拉雅 ,得道等等,你可以在喜马拉雅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很多你要学习也好,娱乐也好,你要与历史各方面接轨,各种类型的内容都有。文化这件事情,现在整个中国,整个市场,不单是产品,其实也包括内容服务这个方面,供应是非常大的,以往说你一个产品或者服务,你需要推向大众,你才能够说你有一个当量的收入,做成一个比较大的公司,目前在中国来说,这个状态是说你只要针对某一个特定人群,你服务好,你做出他们需要的产品,细分市场也有这样大的足够的空间,也有这个机会。我们刷知识付费的,一个为年轻女性提供情感和工作上的意见,形成女性的社区。它左右的形态就是微信号,非常小的一个产品,天花板是不是很小,它就200多万的粉丝,它能够通过内容本身变现,我不觉得内容本身不能变现,文化本身变现的能力越来越加强,内容本身通过相关的这些领域,这些教程提供给用户,或者售卖给他们相关的在某些场场景下的产品,每个月有千万的收入量,它细化某一个细分人群,一线人群到三四线人群都有,至少说明几件事情:
第一,内容是百花齐放的,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独特的需求,你只要服务好一类人群。
第二,社交平台给信息的传播有极大的速度性和便利性,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一些意见,通过内容,通过社交平台的传播,能够迅速影响中国未来的人群,这个速度非常快,所谓消费下沉这个概念,中国广大的, 三四五线城市才是消费的好地方,消费下沉最好是内容渠道, 因为内容没有物流,产品的物流,你可能在小的地方物流成本比较高,或者产品的线下配送不够及时,内容配送无阻碍通过技术的手段和内容的推送。
第三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你服务好整个社会的需求,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你去服务好,还是有比较好的空间。这个我们也是做文化投资的一个有趣的地方所在,每次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形态,以及更广泛,更融合的商业模式的存在。
陈尘: 季总说的项目我看过,创始人是一个女生,我们聊了之后觉得她的细分人群比较有意思,变现能力比较强,我们几个合伙人都是理工男,最后季总把她投了下来。
孙文海: 我们的基金因为是成长性的基金,对于早期的一些项目,更多是关注,可能在近期中间看的一些项目相对比较中晚期的项目,比如说过去这半年像腾讯音乐,头条,包括吉祥三宝之类的,在IPO轮次我们都重点看过,我们真正看到但是没有投资有三家公司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并不在于他们已经做的非常大,或者已经证明可以成功了,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跟我们感知到的未来的方向比较一致。
随着人均GDP到达目前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包括年轻人这种兴趣的多元化,以及更趋向于欧美的一些文化,和旅游,或者体育,文体不分家,这种娱乐的方式发生各种分支之后,我们看到这里面有几个挺有趣的项目,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一点,做体育场馆的广告运营,听起来就是大广告,它的落地点落在场馆,工人体育场,北京的圣工体,每个周末或者每周至少有两次重大球赛的时候都是3—4万人,有的时候5—6万人在现场,类似于重点的场馆的广告运营的业务,因为文化体育产业未来是蓬勃发展的产业,所以他们在这里面做广告运营会是比较好的机会。
第二家公司也比较有意思,他做专业的体育场馆的运营,他把这个场馆拿下来做。
第三家公司更有意思,他做类似于野外生存和野外越野专业的运营机构,走很多的越野线路。这三家企业可能第一家做广告运营,做的比较大一点,已经达到国内A股上市的水准,后两家比较小,特别是最后这一家做的比较小,但是我觉得它有可能在这个行业里面,虽然这是非常细分的一个细分行业,他有可能在这里面成为一个领先者,这个市场,在欧美这个市场的规模,再乘以中国年轻人的基数,我相信他们未来是相当不错,有想象空间的未来。
陈尘: 孙总的取向是欧美直男风,又是越野又是体育场馆的运营。徐总碰到什么有意思的项目?
徐斌: 20 15年我们投了一个反思经济,名字叫喂饭,当时发起股东是湖南卫视的 何炅 ,怎么用粉丝变现,把明星的行踪作为流量的一个入口,跟有些明星搞一些签名会,今后粉丝不用看广告了,在这个平台就找到自己喜欢的明星,这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那个团队挺好,以前新浪做过,后来创业卖给新浪。大半年前我看了一个公司做动漫衍生品开发,利用QQ的流量销售,后来那个项目感觉渠道太单一了,它流量也很好,每个月的流水千万计,这个有点像零售,不能像文化,它虽然卖文化的衍生品,但是他们的渠道太单一,对上游IP的控制力比较弱,和他们聊了一会儿,导入了一些新零售的资源。当时投的喂饭,感觉投这个项目我就可以年轻十岁。
关于体育我也看过很多,体育很难赚钱,都是体育的运营方挣钱,资本方不挣钱,体育是很封闭的一个体制下的一种商业模式,我也看过一些动漫的,类似于把日本的三大动漫社的其中一家导入进来,这个后来觉得也不太好。
像游戏这一块,杉杉投文化挺少的,2013年还是2014年我们是 久游网 的第一轮投资人,拿了商业计划书我们给了四千万,后来又一个很有名的游戏叫劲舞团,劲乐团,后来卖给软音就退出了。后来我们投了传媒做电视广告的,接下来我们投了一系列的影视制作公司,最早投了拍《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的公司,前年因为有文化项目的产业投资(财务投资),我们并购了两个很大的文化项目。第一是我们并购了一家影视公司,叫如意新新影业,我们还并了一个百度游戏,把它分拆,分拆以后我们做了并购,以后还往A股市场送,我们在文化产业方面,早期投的少的有,投的多的也有,百度游戏的单笔投资12个亿,所以整个杉杉围绕一个大文化,大消费,还有旅游的生态圈去做,其实也是做人口的消费升级和红利,这是我们的观点。
陈尘: 本来我想通过有趣的项目展示一下各自的人格和性格,徐总一开始谈动漫,和饭圈,有点宅男风,下一个环节相对比较无趣,但是很现实的一点,也是大家都能观察到的,文化行业起码在过去一段时间,是发展很错位的一个行业。两个解读,一个是行业本身的发展很快,各种报告,文化行业本身的增速也好,20%远远超过其他的行业,和中国的GDP的增长,另外一方面,最近有很多监管,还有政策出来,对各个文化细分的领域有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不管是某著名的APP下架,还是游戏要限制发行的数量。
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到,从不同的资本市场的冰火两重天,过去一年或者未来,已经或者即将上市和文化内容相关的企业,吉祥三宝、B站和虎,偏内容类的平台,这些公司在细分领域里面,上市算是最多的细分领域之内,绝大部分选择海外市场IPO上市,国内A股市场比较惨淡,A股市场从退出来讲,案例变的越来越少,怎么看文化行业,不管从资本还是行业错位的问题,未来您认为是什么趋势?
徐斌:两个趋势, 第一是 中国元素出海。第二是消费降级。 小城青年经济,就是三四五线城市,青年人的文化需求,因为那些地方的文化产品比较匮乏,所以这一块是很好的市场突破点,关于资本市场从投资者来讲,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二级市场喜欢这个行业,第一是它有我们现在想象的政治空间,二级市场,因为它不像制造业投多少钱背有多少利润,香港上市或者美国上市,因为它是轻资产公司,在哪里上市,港股上市法律架构比较好搭。
从我们来讲,不管是哪里上,你喜欢这个行业,你看好这个行业,人家觉得不是投资期的时候你去投资,你不是看两年三年去退出,用时间换空间,从投资角度来讲,现在是真正好的一个窗口钱,因为热钱少了,价格好谈了,我觉得文化投资本身就是它整个市场的空间可以想象,因为中国要强大,你那个消费要升级,精神消费本身就是很大的一个红利,精神消费无非就体现在意识形态,体现在文化的,教育的,体育的这些各个领域。所以我们认为从投资角度来讲,现在应该更多的去下手的时候。
陈尘: 正好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简短看刚才提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文化资本市场,从进入到退出怎么看。第二是文化行业戴着手铐在发展,类似于监管。
孙文海: 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文化产业从有资本市场以来,一直受到有一定监管的产业,所以我们自己判断在一定时间可预见的未来,对于某些内容生产的监管不会放松,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对于这一类型的内容生产相关的这些东西。第一,投的时候要看清楚,要谨慎,要符合整个大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第二,如果说真是这里面存在说一些好的机会,但是又不符合,不能够跟国内资本市场和产业政策相的时候,那就走到海外,因为有一些东西它在国内可能并不适合,但是走到世界上它依然会被认可,这是内容生产当中会涉及到的。
文化产业是非常复杂的产业,非常宽泛的产业,这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和内容生产并不相关,在这里还有大把的机会,可以和国内资本市场相结合,和国内的资本市场也是相符合的,这里是颇好下注的机会,我刚才举了三个例子,被陈尘归纳为理工直男思维,体育类,周边旅游类的文化产品和生产的运营商,和国内其他资本市场结合当中这个障碍会小很多,这一块可以是大家考虑的一个方向。
季薇: 分的清楚点,一个是投资策略,一个是退出策略。文化现在既有希望又有挑战,好的地方发展是两位数GDP的,你在GDP相对低迷的时候这还是值得看和布局的,去对冲经济周期的行业,但是它的挑战,政策,内容,意识形态的监管。第二,大家现在都知道,不管是大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刚刚出来的创业公司,都知道我用相关特定的内容去吸引人群,然后做各种各样的变现,成为标配,你怎么从当中找出你生存的那个机会。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特别关注什么? 特别关注一些新兴内容平台的新起, 其实文化的这个平台和其他类型的平台,有的平台就是一家独大,滴滴打车,文化平台视频网站,现在还有三家,说不定头条还能出来,内容形态的多样化和人对内容需求的多样化。
新的内容形态随着人群的发展,它每年都在兴起,有社交平台还会有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有快手和抖音,漫画平台我们现在有好几家,互动型漫画平台的出现,这里面对于平台型公司,这些上市的这些公司基本也是平台型的公司,我也看不到内容制作型的公司,相对来说大家认为天花板大不确定。
退出很大的问题,很多项目可能知名度很好,叫好不叫座,你怎么退?内容类型的,内容制作型的公司,也服务的特定人群,对我们来说做产业布局,比如说数字阅读,比如内容大形态分发这个产业布局里面,我们会先去投控股平台性公司,其他投的早,文化领域还是比较丰富的。很多和内容相关的公司,还是要及早申报相关的证照,内容的合规性永远不可避免,这个我们和大型媒体集团和主管部门沟通的原因,你在这个行业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规则,这是我们所思考的一些东西。
陈小莹: 外部挑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个从政策监管来看,我也同意孙总的说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内容监管是一定不会放松的,甚至有可能越来越严,这是一个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目前二级市场对于文化企业类似于一刀切的一个做法,这个做法我觉得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面是有一定松动的可能性,我们现在看到,我们之前投了一些企业选择港股和美股的市场,从互联网集中上市开始,包括新浪模式,新浪出海这样命名的,当时是一波趋势,国内二级市场对于这样的企业缺乏监管能力和监管的手段,所以把这类互联网市场逼到了海外。先来看,慢慢二级市场的监管会和这些企业产生联动的作用,慢慢两者磨合以后,A股市场上不会出现现在一刀切的情况,可能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在一段时间以后,这些企业在国内的A股市场也能找到它的位置,这个外部挑战是暂时性的。
退出对于目前文化企业来说,能去海外上市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如果不能,我们看到目前行业内还是有很多并购的机会 ,这些并购的机会有我们这样的机构更多是务实的考虑,有很多并购的机会我们也不会放弃,文化类企业从它的形态来说,大平台你未来就走到上市,如果是内容小的公司,天花板比较明显,并购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并购的方式。
陈尘: 我总结一下,文化行业虽然投资有风险,也有机会,但是总的来讲,其实机会更多。在座的专业机构,原则上用自己的经验和专业水平规避行业内的监管风险与公司发展风险。
短期内看资本市场, 国内文化行业本身估值比较低,反而是投资的时机 ,长期来看大家看好文化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相信文化行业的未来在中国也是支柱产业,也会发展的更好,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感谢各位听众。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原文:http://news.pedaily.cn/201809/4356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