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炒作无营销:神州专车"撕咬"Uber,商业道德底线在哪里?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无炒作无营销:神州专车

6月25日,神州专车精心策划了一个话题营销,系列“Beat U,我怕黑专车”的海报瞬间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尽管神州专车联合了一波明星、微博大V和微信自媒体玩家们发声,甚至连广州日报、法制晚报等官方性质的官方账号也赤裸裸的进行了转推。但没想到的是民众的舆论一边倒支持Uber,以至于此次话题代言人龚文祥等部分力挺者不得不“黯然”删除了相关神州专车的营销微博,法制晚报等转推的微博也悄然消失了。

尽管有所失控,但仍在神舟专车算计中。

  但从当日的曝光效果来看,尽管舆论一边倒,但神州专车的传播效果肯定是达到了。而且可以猜测到的情况是,神州专车和Uber的注册用户数都会得到猛增,从这点来上说,此次炒作没有输家。神州专车的市场营销团队自然也不傻,很可能只是没料到舆论会如此一边倒的支持Uber,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很多大V都在批评神州专车的无底线炒作,但神州专车肯定是有所预案的,后续自然还会推出连续的话题营销。而且,尽管民 众和 媒体的舆论对神州专车不利,但从效果来看,没有关注才是最差的结局。别忘了,毕竟对于神州专车,或Uber,其主要的用户阶层自然不是明星大腕,也不会是大V,而是普通用户。普通用户喜欢看热闹,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至少此次话题炒作,让更多的用户都知晓了神州专车,甚至很可能把神州专车提升到其刻意对标对标的Uber的一线地位。从此点来说,神州专车的营销团队其实表面上装作委屈,实际上心理暗爽呢。此结果可能是神州专车众多结果预案里面较好的一个,而且实际上可能好得超出预期,神州专车可能压根儿就没想到居然能取得如此广泛的传播面。

神州专车为啥明知涉嫌违法而刻意为之?

上面的事实结果,就是神州专车为啥明知涉嫌违法而刻意为之,一切为了扩散品牌知名度。而且,还有一点,神州专车自然也非常清楚在中国此类违法成本极低。

对于名人代言,参与代言者,忽视了广告代言者的责任和法律风险,其中律师、娱乐名人参与商业广告代言更有职业伦理问题。但事实上然并卵,毕竟对代言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收益。直白一点讲就是代言费,毕竟此类违法的最终确定在国内还较为有难度,即使被告,最终成立,需要理赔的钱自然也会远远少于其商业代言收益。

回到主角,对于神州专车来说,从法律的角度,《广告法》第十二条规定,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审查标准》第三十一条规定,比较广告应符合公平、正当竞争的原则;第三十五条规定“比较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应当准确,并且能使消费者理解。不得以直接或影射方式中伤、诽谤其它产品。《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神州专车做之前不可能不知道,但明知涉嫌违法而为之。实际上,神州专车已经在文案层面做了规避,在神州专车的广告中,每一款海报中的文字内容都是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描述,并不能被认定为捏造、散步的虚伪事实,所以在这一点上看,从涉嫌违法到最终认定违法有难度。即便有可能成立,也需要Uber发起诉讼,诉讼需要耗费时间物力和人力,而胜诉的结果往往也只能得到少的可怜的赔偿。所以,从这点来看,神州专车很可能事先就研究并抓住了“即使违法,违法成本也很低”的关键点,而且实际上违法尚存争议。

  至于为什么选择Uber,而非神州专车更加直接的竞争对手滴滴专车和快车。毕竟即使法律层面可能导致违法成本极低,但是为什么神州专车选择了Uber,而非滴滴。除了二者都和联想系有很大的关联,自然先不自相残杀之外,甚至在默契的故意 合力 对付Uber之外,笔者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Uber说到底还是美国企业,其决策链较长,很可能需要中国高层汇报给美国总部,再由美国总部定夺,而且因为美国企业一向坚持“商业道德”,很可能不会“以牙还牙”的“回馈”神州专车,加之因为“定案”困难,以及赔偿较低等原因,Uber最终会不了了之,不会采用法律诉讼,而只会借势采用更加符合商业道德的营销手段反击。反之,如果神州专车瞄准了滴滴,撇开联想系的关联和调停,滴滴很可能“以牙还牙”,以同样无底线的方式回击神州专车,以滴滴的营销和公关能力,神州专车很可能招架不住。

无底线炒作背后,是原本就脆弱的中国商业道德体系的沦丧。

无炒作,不营销。

或许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炒作,甚至是相互厮杀营销,已经成为标准模式。前不久刚刚发生的小米厮杀乐视,以及更早之前的3Q大战等等,竞争对手之间的厮杀可谓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无底线。

目前的传播领域,流行的观点认为比起争议,甚至是负面来说,更为可怕的是不被关注。但被关注的背后,企业双方都会成为赢家,实际上最终的输家之一很可能是用户。毕竟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往往会被话题所裹挟,今天唾弃鄙视,但是很可能明天因为神州专车的优惠券或者促销活动稍微加大力度,就又回来了。因为键盘和煽情的文字总是廉价的,又能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而当真正需要为此事付出切身利益时,往往就会站回利益的一边。

  当然,用户为此裹挟的自然是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一样,用户也应该讲究 光明 、正大、公平,而非短视和唯利是图。用户,如果在利益面前,正义、公平就然并卵,其实也是一种道理沦陷,是社会的悲哀。

  用户只是一个层面,毕竟用户很容易陷入“羊群效应”,被 从众 心理裹挟。另一个更为严重的输家则是商业道德。但对于企业来说,则应该更加注重商业道德。尤其是如今需要走向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来说,要赢得世界的尊重,商业道理体系是最起码要遵从的。

类似于神州专车“营销”Uber的背后,其实是中国企业商业道德体系的沦丧。

  然而,神州专车“营销”Uber既不是开始,也肯定不会成为结束。事实上,早在2011年,当支付宝股权转移这条消息经 雅虎公司 披露之后,在国内外业界立即引发了热烈讨论,多数意见认为 马云 的做法既违反了法律和公司章程,也有违契约精神和商业道德。财新传媒总编胡舒立就曾直言不讳“即便事后补偿协议最终达成并得到 阿里巴巴 集团董事会的同意,仍不能改变一个基本事实:管理层的单方面行动没有遵守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契约,违反了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契约意味着诚信。违背契约导致极大不公正,伤害企业之本。正因此, 马云 此次错误的代价,不仅是积累多年的个人国际声誉,还包括 阿里巴巴 潜在的长远发展机遇。”即使到时间过后多年的今天,马云代表的阿里巴巴仍旧备受质疑,支付宝事件也成为马云很难抵消的一个污点。甚至也被看作是中国企业商业道德和准则危机的标志性事件。

  而神州专车背后的联想系的精神教父 柳传志 就曾表态“国度之间人和人的差异可能是习惯,而优秀的企业和不好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则属于是不是讲诚信、商业道德的差异,对求实的差异、对进取的差异。”

神州专车“营销” Uber肯定不会是此类厮杀营销的终点,后续肯定还会有企业前仆后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神州专车“营销” Uber背后,国内原本就脆弱的商业道德体系的日渐沦陷才更可悲和更值得反思。

如果连起码的商业道德都无法遵守,而反以践踏商业道德体系为荣或者无动于衷,中国的企业又何谈出海呢?唯有在中国一墙之隔的庇护之下,才能享受人口红利的优势。而要赢得世界的尊重,商业道德是必须坚守的。

至于故事的后来,神州专车发起了一封“最诚恳的道歉信”,打开第一页赫然写着“向所有今天不爽的网友道歉,安全的事情可能真的没那么重要,是我们想多了”,认真你就输了,这不过是神州专车又一次借势营销罢了,最终被愚弄的还是用户以及脆弱的商业道德体系。

最后,笔者想说,其实神州专车和Uber代表的是两种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不管公关和营销如何裹挟用户,公平和正义是必然趋势,企业应该反思商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

愿科技创新可以让企业和用户变得更好,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