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亏为盈、利润暴涨,消费金融正规军迎来狂欢
经历了一轮市场洗礼之后,手握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似乎迎来了春天。此前陆续披露的信息显示,消费金融在去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招联消费金融与捷信去年的净利润都突破了十亿元,苏宁、华融与中邮消费金融则在去年扭亏为盈。
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与监管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下,消费金融牌照的稀缺性正在逐步体现,几家互联网巨头都对牌照展现了足够的意愿。而在小贷公司随监管政策逐渐退场之后,银行也正开始将零售业务逐渐下沉,争夺现金贷退潮后留下的遗产。
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暴涨
伴随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披露,持牌消费金融在2017年的业绩也陆续出炉。 招商银行 与 中国联通 共同创办的招联消费金融成为了去年盈利能力最强的消费金融公司, 招商银行 之前披露的年报中显示,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1.63亿元,同比增长171.6%;净利润11.89亿元,同比增长266.97%。
另一家消费金融巨头捷信则在银行间市场发布的个人消费贷款ABS报告中披露了去年业绩,其2017年净利润为10.22亿元,同比增长9.77%。实现营业收入132.36亿元,同比增长106%。这样的业绩表现已经超过了江阴银行、无锡银行等几家上市的农商行。
重庆银行 参股的马上消费金融去年的净利润为5.78亿元,相比2016年652万元的净利润,其增幅高达88倍,46.68亿元的营收相比上年也增长了28倍。马上消费金融的业绩表现还让其股东重庆百货获得投资收益1.78亿元,对其净利润形成重大影响。
苏宁易购也在其年报中披露苏宁消费金融的相关业绩,2017年苏宁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262.26%;净利润2.1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另外,华融和中邮两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去年首度实现盈利,在去年底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出台之前,这个并不算主流的金融业态创造了净利润45亿的蚂蚁小贷、市值一度超过百亿的趣店,个人贷款与商品分期业务让相当数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实现巨额盈利。
按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此前的表态,2017年底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在8万亿到9万亿元之间,较2016年增长了2万亿左右,增长幅度在30%上下。
监管收紧,牌照走俏
随后的监管政策让局面发生了变化,36%利率上限的划定让行业的大跃进几乎戛然而止。这一规定的基础来自2015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文件中明确借贷年利率超过24%不受法律保护,年利率超过36%的,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而在这一规定颁布之前,几家消费金融公司就曾因合规问题被地方银监局处罚过。
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也对杠杆率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并将发行ABS等途径融资纳入表内。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的简称,指“资产证券化”)一直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融资手段,老牌巨头捷信在2017年先后发行五期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分别为12.83亿元、23亿元、28.69亿元、19.1亿元和30.37亿元。
受政策变动影响,持网络小贷牌照的 蚂蚁金服 就在去年底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累计增资82亿元,将其注册资本金从38亿元大幅提升至120亿元。
“消费金融行业10倍的杠杆率算是社会的解读,从监管的角度来说,考核的指标当中资本充足率是核心指标。”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称。该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公司总资产为318亿元,净资产则为27.8亿元,杠杆率为11倍。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去年底也开始了一轮增资潮。马上消费金融在去年5月完成了第二轮9亿元的增资扩股,注册资本金由13亿元增加至22亿元,招联金融也在去年10月完成了6亿元的增资。此后,捷信、中邮也先后完成增资.
“今年应该重点都在合规,包括产品和资金渠道,有几家持牌机构也存在超过36%利率的产品。”一位金融行业从业者称,“另外,监管也否认了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的出表功能,这类公司的资金来源会受影响。”
强有力的监管迅速遏制了消费金融公司跑马圈地。Wind数据显示,2017年总计发行了3417亿元的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企业ABS,远远超过了2016年726亿元的发行量,但在监管通知颁布的2017年12月,仅有6笔小额贷款ABS发行,规模仅为55.47亿元,较11月419.8亿元的融资规模骤降87%。
背靠银行的消费金融公司则可以直接通过股东授信获得资金。去年招商银行审议通过了《关于与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重大关联交易项目的议案》,同意给予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同业综合授信额度150亿元,授信期限1年。此外,招商银行在去年12月也为招联消费金融拆放资金27亿元人民币。
“目前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股东和同业拆借,我们去年盈利比较好,可能根据发展需要会再考虑一轮增资。”赵国庆说,“消费金融牌照属性是全国性牌照,能做线上业务。而且在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准入上,央行征信系统的连接上,风险的控制上都有优势,因而互联网巨头也很重视。”
出于新的监管政策对小额贷款的诸多限制,消费金融牌照的稀缺性正在体现——相比小贷公司1.5到3倍的杠杆率,消费金融公司10倍左右的杠杆率可以大幅提高放贷规模。
BATJ四家互联网巨头都在在从事具体的消费金融业务,但他们都没有消费金融牌照。今年2月的消息称,此前狂发ABS的 蚂蚁金服 正在重庆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旗下网商银行的网商贷也开始承接部分借呗业务需求。
京东则从2015年就承认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但至今还没有获准。截至目前,全国一共发出了24张消费金融牌照,其中22家机构已经开业。而从去年1月之后,便没有任何新增牌照发出。
“苏宁一开始就想拿民营银行的牌照,但考虑到获得银行牌照的难度较大,所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才决定先拿消费金融牌照‘曲线救国’。” 张近东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他们在2015年与 南京银行 、 法国巴黎银行 个人金融集团、江苏洋河酒厂和先声再康江苏药业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申请设立苏宁消费金融,成为中国银监会扩大消费金融试点之后第二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不过在这之后,苏宁也牵头筹建了民营银行。
“到去年为止,我们基本上百分之百自主获客了,包括自有获客、和合作伙伴联合的营销获客,也包括和其他部分公司之间的合作获客。”赵国庆说。按照他的说法,马上消费金融线上获客占比在90%上下,获客成本“相当于行业平均的1/5”。他希望能利用重庆百货的股东背景,去强化自身的线下获客能力——“线上的流量遇到瓶颈、就要转向线下”。
“重庆百货有三大板块,一个是3C数码,很适合消费金融。还有超市和百货。超市过去我们也认为是高频低质,不适合消费金融。但是我们跟湖南的一家超市零售商做了一个合作之后,在首次获客的时候就实现了盈利。”赵国庆说,在与线下大型零售商打通ERP系统之后,合作进行的业务坏账率非常低。
而线下巨头捷信则在此前开始推行新的“ALDI模式”,即在贷款环节跳过销售代表这一环,直接培训商户店员或店长,让商户直接为客户办理分期。
在这之前,大量的线下销售人员、宣传物料和促销活动让他们付出了相当多的开支。相比背靠招商银行做纯线上业务的招联金融,捷信去年的营收超出后者90亿元,但利润却相差无几。
在小贷公司随监管政策逐渐退场之后,银行也正开始将零售业务逐渐下沉,争夺现金贷热潮留下的遗产。央行的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国居民债务规模约45万亿,但抛去住房贷款之后,消费贷款规模并不大,消费金融业务成了银行眼里的新蓝海。
商业银行陆续披露的年报显示,招商银行依然是当之无愧的零售之王,1062.21亿元的零售营业收入占全行营业收入的51.29%。
平安银行 零售金融业务营收占比达到44.14%,同比增长13.55%;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为67.62%,同比增长26.4%,而批发业务净利润同比下降22.17%。另外,他们去年的发卡量达到1509万张,同比增长了126%,而工行、建行和招行的累计发卡量都超过了一亿张。
“很多消费金融公司本来就是银行参股的,银行本身的信用卡部门也很赚钱。只要银行愿意让客群信用水平继续下探,他有资 金成 本的优势在,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上述从业者称。另外,一些大中型银行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消费贷款产品。
“银行下沉之后,他们天然就比消费金融公司有优势,消费金融公司得继续下沉。大家都是在差异化上找不同。但消费金融公司也有可能往上走,比如通过控制运营成本、风控成本,让你的综合成本和银行的综合成本接近。”赵国庆说。“这是消费金融公司提了一个很大的命题,就是你到底能不能做到成本、效率在和银行有一定重叠的情况下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