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周源说,知乎的未来是什么 “作品感”是创业公司唯一的文化
“我接触到的大部分创业公司,包括我自己,还是缺乏常识。你得尊重商业。很多人是不尊重商业的,可能在产品上想得很多,但是你不能一点商业都不懂,天天想着到了某一天天上掉馅饼下来,就自然水到渠成了,这是不可能的。”
上周五晚上在知乎公司边上的一家餐厅里,知乎 CEO、联合创始人周源对《好奇心日报》谈到了自己在过去一年里开始考虑的新问题——如何赚钱。
当天,周源用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对媒体做了两场演讲。这家以邀请制起家的知识问答社区在 2013 年开放注册后,用户数量在两年时间增长了 40 倍,达到 1700 万人。按计划,知乎将在今年年底成为一个 5000 万注册用户的庞大社区。一直以来针对知乎如何赚钱的疑问也到了解释——原生广告。
数字看上去都很好,但你难免会纳闷知乎究竟在做什么:过去一年里,知乎并未推出任何新产品。关于这家公司最热的新闻可能是一本名为《金钱有术》的金融读物以及围绕这本书的微信营销——这些并非知乎的正职。
更让人好奇的可能是,知乎想要变成怎样一个平台。演讲中,周源谈的最多的是用户依靠知乎做了什么,他举的例子是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拉到投资、找到工作甚至自己的另一半——人与人的联系,而非知识的分享。
采访中,周源提到次数最多的硅谷公司不是同为知识社区的 Quora,或者知乎内部管理方法的源头 Google,而是 Facebook——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
甚至今天知乎最看重的指标也是信息流效率而非提问数量。Facebook 为优化同样的东西养了一支超过 200 人的工程师团队。
过去 12 个月里,知乎做了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周源自己如何看待外界说了几年的“知乎变肤浅了”?这位前工程师如何研究知乎所服务的对象——人?
请看他的回答:
2014,知乎做了什么?
好奇心日报:过去一年知乎用户有了很大增长,但没什么新产品。这一年,知乎团队做了什么?
周源:最主要的事情跟《大城市的死与生》里提到的纽约复兴——人口从 700 万增长到 900 万的时期很像,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治理卫生、修补窗户上。
开放以后,知乎的影响面变大了,需要花更多力气去做。
好奇心日报:修补主要是你说的 Anti-Spam、清理灌水内容、反对网络暴力这几项?
周源:其实整个社区的管理,在执行端,没有办法把这几件事都拆开,必须合在一块。
我们以前有过一个阶段比较零散,管理员就是管理员,用户反馈可能是产品那边负责,Anti-Spam 主要是技术架构那边在做,此外还有社区工具的开发。
但这几件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是项目级的。项目级做完就完了,但这个是需要更新的,更新的需求可能是来自管理员,但是管理员又没有办法去找开发,因为开发已经做完项目去做别的了。
这个事情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团队去做,这个团队又有技术,又有产品,又有管理员,他们整合在一起工作。
去年,我们把这些人都整合到一个团队,叫 Admin Team。 Admin Team 现在大概 20 人,他们原来就已经承担了这些工作,但是沟通目标不是特别同步,需要整合在一起。
好奇心日报:你说今年的目标是五千万用户,这个也是你对投资人的承诺么?
周源:这其实是公开信息,按照我们现在的增长,到今年年底差不多就是 5000 万的样子。也没有那么多办法,特别明确地去拉动吧,也就是说,还是要有自己的节奏。
差不多,可能速度还会变快一些。
好奇心日报:你总是提《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从那本书的思路来看,2014 年你们解决了治安问题,接下来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周源:需要繁荣。
好奇心日报:哪种意义上的繁荣?
周源:对于纽约来说,第一步是把它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城市,第二步才是变成金融中心。如果问我城市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对于知乎来说,应该是增加某种信息真正的容量。繁荣是一种象征,意味着用户可以在这里生长,可以变。繁荣的意义是你的职位可以发生变化,比如从进京务工的年轻人,可以变成一个年轻律师,后来变成一个资深的律所合伙人,这是一个正向的,也可能会改变职业,变成画家。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会发生改变,繁荣指的是一种可能性,这是城市最大的魅力。
互联网产品很难有那么大的变化,但是可以在某一个向度上,让用户获得很大的价值。
好奇心日报:在过去一年里,有没有什么是你很想做好,却没有做好的?
周源:一开始对 OKR 估计的比较乐观,希望能更快的见到一些变化。到了 6 月份,我们第一次做 OKR 讨论的时候,才觉得这事可能还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因为最开始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有些人就觉得这是我们公司要搞 KPI,大家其实内心都很抵触。
(注:OKR 是 Google 的内部考核系统,关于它有什么特点,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知乎打算怎么赚钱?
好奇心日报:外界不断从盈利的角度审视知乎,知乎上也不断有人问“知乎怎么赚钱?”。这个问题你想得多吗?
周源:我原来想得很少,大概去年开始逐步地思考。以前没有太放在心上,当时最重要的是把用户价值做起来。
我的理解,这是创业公司蛮弱的一块。我接触到的大部分创业公司,包括我自己,还是缺乏常识。你得尊重商业。很多人是不尊重商业的,可能在产品上想得很多,但是你不能一点商业都不懂,天天想着到了某一天天上掉馅饼下来,就自然水到渠成了,这是不可能的。
商业逻辑千百年来是有需要被尊重的地方的。我觉得还是得深入思考,还是要多想。我们做原生广告这件事,不用藏着掖着,就是要认真做。
好奇心日报:当你去考虑赚钱、变现这类事情的时候,你是怎么考虑的?
周源:首先是要做广告。
好奇心日报:为什么是广告?
周源:我们去年做了一些实验,从实验中能看到其中的一些变化。另外,如果广告都做不了的话,就不用想其他的了。
在不同的介质上,广告会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在知乎上一定会有原生的广告出现。现在很多的 banner 广告和杂志上的广告在形态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介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很失败的一件事。
好奇心日报:知乎的广告之前被包给一个前豆瓣团队。而你们的招聘页面上,只有开发、社区、设计团队的职位,并没有看到市场团队的招聘?
周源:这个事情是要从产品负责人招起的。我们年前就已经启动了,只是暂时还没有招到合适的人。
好奇心日报:广告有什么具体的预期吗?
周源:我们希望它越快越好,一直拖着的话,广告业务就会一直悬在那里。
我们现在需要的人这样的:能够非常仔细地思考更好的形式、更好的交互方式、更好地理解广告商需求的人。
如果没找到这样的人,这事我们也得做,只不过速度会慢很多。最后业务大起来,就只能拼命去招人。
好奇心日报:知乎出了两本纸质书,几十本电子书。知乎为什么要做出版?
周源:首先这件事很酷,我们第一次出实体书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是众筹,众筹出版人,也众筹大家的智商,以前没有人这么出过书,知乎就变成一个组织者。
后来,就是比较落地的时候,觉得这个事情对于用户来说价值很大。很多人都没有出过书,也没有想过这个事情,在每个排行榜上没有他的声音、没有他的位置、没有人会找他,但是我们可以做这件事,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
好奇心日报:出版是知乎看重的收入来源么?
周源:不太会,起码现在不会。